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里,我想以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附后)活动为例和大家分享我们如何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园本教研,如何通过园本教研使·个主题中的素材点成为可操作的集体教学活动,如何在多次的实践与反思中获得成长。
  
  第一次研讨
  
  执教者最初的活动设计
  目标:通过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特征,引起幼儿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兴趣。
  活动安排:
  山出示表现四季特征的图片,让孩子们找出表现春天的图片。
  ②外山寻找春天并作记录。
  ③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配上相应的图片。
  ④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找到的春天。
  执教者的说课
  中班孩子对春天的特征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在活动开始提供表现四季特征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春天,接着通过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寻找、记录春天,帮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欣赏散文诗,孩子更容易理解散文诗所表达的含义。在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创造了寻找、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更自主。
  执教者说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第一次质疑与反思,目的是完善活动设计。这是教研活动中的同伴互助行为,教师们彼此借鉴教学经验和策略,使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教研组成员的质疑与反思
  ●活动设计中先是以图片引出春天,再到户外寻找春天,接着欣赏散文诗,最后还要与同伴分享观察到的春天特征,这需要花去较多时间。活动时间太长,一次活动中的“点”太多,会有“大拼盘”的感觉。中班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以25分钟为宜,否则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找表现春天特征的图片以及外出寻找春天并进行交流等环节可以不要。因为这是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围绕“春天来了”这个主题有许多活动,有些内容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渗透。
  ●欣赏散文诗的目的是唤醒孩子关于春天的经验,从中感受春天的美景。孩子只是欣赏图片,似乎难以理解散文诗所表达的优美意境。有否更好的办法,使孩子立刻被散文诗所吸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充满学习欲望呢?
  ●对于如何让孩子感受和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教师在说课中没有阐述清楚。建议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孩子直观地欣赏和理解散文诗。
  教研组长的综合分析
  ●从执教者的说课来看,她在设计活动时考虑了如何整合,也考虑了要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从活动安排来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孩子参与的机会也挺多,但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的关联程度不高。活动目标是通过欣赏散文诗让孩子感受春天的特征,但从活动设计的全过程来看,孩子欣赏散文诗的机会并不多。有的教师认为整合就是“大拼盘”,就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热闹就意味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其实并非如此。
  ●从教研组群体反思来看,群体质疑有一定质量,教师们能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还提出了建议。但大家所发现的问题仍比较表面,如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就减少内容,其实时间长是现象,目标与内容是否相关才是本质。所以,群体质疑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接下来的行动
  ●教研组长与执教者一起梳理同伴提出的问题。如怎样围绕教学目标解决时间过长的问题;活动过程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怎样在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不只是简单的“动”);哪些问题是本次集体教学活动的重点以及如何解决,等等。
  ●执教者也进行了反思,活动设计中哪些环节是有价值的,哪些环节可以放在其他活动中进行,怎样吸取同伴的合理建议以修改活动设计。并做好课堂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次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能检验活动设计的实际效果,给我们提供相关信息,如活动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孩子的实际,在活动过程中重点和难点是否得以注意和解决,师幼在活动中互动的情况如何,等等。在本次课堂实践中,执教者对原先活动进行了如下调整。
  目标:通过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让孩子感受春天的特征,引起孩子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兴趣。
  准备:多媒体课件,散文诗中提到的有关动植物的头饰。
  过程:
  一、欣赏多媒体课件
  师:我带来了一部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欣赏课件一遍。)
  师:你看到了什么?这么美丽的画面是什么季节?
  幼:我看到了春天。看到小鸟飞来了,树上开了小花———
  师:你们看得很仔细。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燕子飞来了,小苹发芽了,花儿也开了,美极了!
  二、感受和欣赏
  1.第一遍欣赏。
  师:美丽的动画片有一首很好听的散文诗,你们想听吗?(教师朗读散文诗。)
  提问:①刚才我们听到的散文诗叫什么名字?
  ②我们听到了什么?
  幼:小草钻出地面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幼:小浪花说:“春天在哪儿呀?”
  2.第二遍欣赏(边看课件边听教师朗读散文诗)。
  师:这次听完后要告诉我散文诗什么地方说到春天已经来了。
  幼:小燕子飞来了……
  师:是呀,所以太阳公公说“春天就是你们”“你们就代表着春天”。你们说得真好!
  3.发散性思维。
  师:如果你来做小花、小草、小燕子……还会说些什么呢?
  三、表达与表现
  你们想不想给动画片配音呢?现在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愿意扮演的角色的头饰,我们一起来给小燕子、小草、浪花、小花和太阳配音,好吗?
  从以上活动安排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吸取了同伴的建议,删除了一些与活动目标不相关的环节,如在表现四季变化图片中找出春天图片、外出寻找春天以及分享交流各自找到的春天。同时,教师还采纳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建议,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散文涛的意境。
  
  第二次研讨
  
  教研组成员的质疑与反思
  ●将活动重点放在欣赏散文诗上,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孩子理解散文诗,感受春天的美好意境等有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但“引起孩子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兴趣”不宜作为本次活动的目标,因为这是整个主题的大目标。
  ●对散文诗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对重点、难点的把握还有欠缺。太阳公公说的话是这首诗的中心,可以重点引导孩子讨论:太阳公公为什么这么说?
  ●多媒体课件要产生图片不能达到的效果,充分表现散文诗的意境,让孩子身临其境。就本次活动来看,多媒体的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比如多媒体课件还没有活灵活现地表现“钻”“冲”“跳”“张开”等动词的含义,而且没有背景音乐,在感官刺激效果上还有欠缺,建议修改课件。   ●教师在观察、回应孩子方面还做得不够。从客观上说,教师既要操作多媒体课件,又要组织活动,还要回应孩子,有点顾不过来;从主观上说,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与孩子的互动。
  教研组长的综合分析
  ●从说课到第一次课堂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根据集体质疑和个人反思并内化后,围绕散文诗调整了活动过程。从目标与内容的匹配程度看,有了明显提高。
  ●从教研组群体的两次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质疑更有针对性。能够从目标与内容的匹配上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这恰好是本次活动比较关键的问题,可见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提高。
  接下来的行动
  ●教研组长与执教者一起与课件制作者沟通,说明设计意图和希望达到的效果,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执教者电再次进行反思,活动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和幼儿更好地互动。然后再次调整活动设计,并熟练掌握多媒体的操作程序。
  
  第二次课堂实践
  
  目标:通过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让孩子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并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若干。
  过程:
  一、欣赏配乐多媒体课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部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课件。)
  师:请你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幼:我看到小草都长出来了,小花开了很多,蝴蝶也飞来了。
  师:这么美丽的画面是什么季节?
  幼:春天。
  师:除了动画片里看到的以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感觉到春天?·
  幼:听见了鸟儿的叫声,闻到了花儿的香味,感觉到春风吹在脸上痒痒的。
  幼:树叶、小草都变绿了。
  师:你们讲得真好!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燕子飞来了,小草发芽了,花儿也开了,美极了!
  二、感受和欣赏
  1.第一遍欣赏。
  师:美丽的动画片配有一首很好听的散文诗,你们想听吗?(教师朗读散文诗。)
  提问:①刚才我们听到的散文诗叫什么名字?
  ②你听到了些什么?
  幼:太阳公公说:春天就是你们!
  幼:小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
  ……
  2.第二遍欣赏(教师朗读)。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春天来了》,这次一边听一边看动画片,然后告诉大家散文诗什么地方说到春天已经来了?
  幼:小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幼:小草钻出了地面,昂起头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3.分段欣赏。
  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让幼儿欣赏散文诗的前半部分。)
  师:小燕子、小花、小草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它们请谁帮忙找呢?(让幼儿欣赏散文诗的后半部分。)
  4.讨论:春天到底在哪儿?
  师:为什么太阳公公说“春天就是你们,你们就代表着春天”?
  幼:小草钻出了地面,小花开了,就代表春天来了,所以太阳公公这么说。
  师:那么,春天到底在哪儿呢?
  幼:小草变绿了,表示春天来了!
  幼:桃花.、梨花开了,春天来了。
  5.发散性思维。
  师:如果你来做小花、小草、小燕子……还会说些什么呢?
  幼:春天到了,布谷鸟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幼:小鸟和小蝴蝶说“我们去旅行吧”。
  ……
  三、表达与表现
  你们想不想给动画片配音呢?现在,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愿意扮演的角色的头饰,我们一起来给小燕子、小草、浪花、小花和太阳配音,好吗?
  与前次相比,执教者在这次课堂实践中对活动目标作了调整——以欣赏散文诗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师幼互动和反复欣赏等环节,并且更加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表达的需求,关注对散文诗主题的提炼。
  教研组成员的感受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优美的语言,让孩子身临其境般感受春天的美景。
  ●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了活动目标,把重点放在欣赏散文诗、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上,这就使目标的指向更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让孩子反复感受与体验”这一主导性目标。
  ●师幼之间、课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比较有效。
  ●修改后的多媒体课件突出了主题,背景音乐也很优美,孩子的注意很快就被吸引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散文诗。
  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主题中的一个素材点如何通过教研活动转化为紧扣教学目标、可操作的教学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园本教研充分展示了个人智慧在集体中提升、共享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也是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与反思中逐步提升的。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观念才能不断更新,实践智慧才能不断丰富。
  园本教研是开发教师个人和集体实践智慧的平台。教研组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园本教研充分激活了教师的个人智慧,促使教师对他人经验作出质疑、判断,对以往经验进行反思和推敲。这是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将个人经验转化成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智慧。另一方面,园本教研充分激活了教师的群体实践智慧,使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在课例设计和完善的进程中、在观念碰撞中不断提升,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园本教研中,教研组长不仅要起到引领作用,还要为组员提供帮助和支持;要集思广益,取其精华,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要调动每个组员积极性,使他们共同为教学活动出谋划策,使教学研究更扎实有效;要在常规的和随机的教研活动中加强与组员的沟通。教研组长要善于组织、归纳、总结,帮助组员梳理、整合、提升和积淀有价值的内容,促使组员在交流、商榷和碰撞中逐步提高实践与反思能力,增长实践智慧。
  附:
  春天来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它们一边飞一边唱:“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
  小草钻出了地面,它们挺直胸,昂起头,向四面张望着:“咦?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呀?”
  小河里,一朵浪花冲出薄薄的冰层,一跳一跳,着急地嚷着:“哦?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呀?”
  桃树、梨树、杏树上,一个个小花骨朵张开了笑脸,你问我,我问你:“听说了吗?春天已经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太阳公公出来了,大家一起问:“太阳公公,您早啊!请您告诉我们,春天在哪儿呀?”
  太阳公公笑了,他说:“美丽的孩子们,春天就是你们,你们就代表着春天哪!”
  大家听了,快活地欢呼起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美丽的春天就是我们,我们就是美丽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战略,深化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于对师范生德育身份转型的认识,探讨将“研究”作为一种德育方式的可能性。以“三下乡”项目为依托,在理解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前提下,基于德育理念的框架设计,对该项目在目标、过程和评价方面,展开研究型德育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师德建设;师范生;研究型德育;三下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  道德与法治家庭生活主题内容的教学如果忽视家庭差异,易对单亲、再组、留守等特殊家庭学生造成隐性伤害,为此,应开辟多种交流渠道进行开放性调查,切实把握学生的特殊成长问题和错误认知,从中开发教学资源,以积极性情感和价值引领学生走出误区,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隐形关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学情调查分析;特殊家庭学生;隐形关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谈及国家认同教育,香港修例风波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利用过渡期“一国两制”的法治漏洞,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插手中国香港事务,煽动对特区政府的对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种干预会愈加激烈,甚至某些敌对势力会变得更疯狂。但我们坚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也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是比较的视角。众所周知,作为发达经济体的新加坡国民以华人为主,崇尚儒家文化,经济自由且高度
摘 要当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形式主义严重,存在诸多弊端。要让特色建设服务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应认真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路径,准确定位元目标与特色目标的关系,努力推动特色课程从“工具”到“产品”的演进。  关 键 词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元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03  对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业界有两
摘 要依托“道德两难问题”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相关案例的引用和开发可以为德育提供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的载体。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展开德育,引导学生经历一场思辨之旅,在思辨的“旅行中”提高思辨能力、行动抉择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在“道德兩难问题”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案例、引导思辨、引领价值选择。  高中思想政治;道德两难问题;案例教学;思辨  关 键 词  中图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29名受访者(其中今年高考生740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7%的受访高考生对这个暑假已有规划。具体说来,包括打工体验生活(57.3%)、拓展兴趣(46.4%)、陪伴家人(45.0%)等。93.1%的受访高考生会在这个暑假集中完成一些青少年时代该做未做的事。98.8%的受访高考生表示已经开始准备做一个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人。  关于高考生们对暑假的
摘 要  送研调查发现,县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缺乏专任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养堪忧;课堂教学存在教材理解不到位、目标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要以专任教师为主,配齐品德课教师;结合县域实际,拓展培训教研形式,帮助教师形成课程意识,促进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  关 键 词小学品德学科;县级学校;学科建设;课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1]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
摘 要  三年级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道德基础,但是,“法”的概念对其而言依旧比较抽象。法治教育教学须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入手,创设多种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整理与提升法治生活认知,体悟法律价值;找到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点,从道德视角帮助儿童理解法律,并与儿童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促进其法治认同和践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前法律教育”;安全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儿童文化的视角,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在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关注儿童的喜好,让儿童的喜好与品德课堂有机结合,让品德课堂拥有鲜活的“儿童表情”,这不仅是品德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认识绘本的开发价值    “绘本”英语中叫做picture book,是欧美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