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的香港类型电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521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兰清(Gina Marchetti),博士、教授,任教于香港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主讲电影与流行文化、叙事与身份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包括《浪漫与“黄祸”:好莱坞电影中的种族、性与传播策略》《从天安门到时代广场:全球银幕上的中国与离散华人》《美国银幕上的离散华人:种族、性别与电影》《引用中国:政治、后现代主义与世界电影》等多本合著书籍和多篇论文。
  研究缘起:功夫艺术—香港电影—文化思考
  王宁(以下简称“王”):马教授您好,我们今天访谈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中的香港类型电影。让人非常好奇的是,作为一名外国人,您为何会对中国电影或者香港电影如此感兴趣?
  马兰清(以下简称“马”):好的,首先我来介绍下我为何会对香港电影产生兴趣。当时我正在研究功夫艺术,我对香港电影产生兴趣完全是因为我对功夫艺术的兴趣所致。我第一次观看香港电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我记得我被深深触动了。当时李小龙已经去世,之前我就很崇拜他,看过他主演的电影后,我觉得这些影片简直无与伦比。20世纪70年代早期,很多美国影院播放李小龙的电影,并掀起了一阵“功夫热”,李小龙备受推崇。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美国人对功夫的狂热逐渐消退,但在唐人街的电影院还会放映李小龙的电影。在这一时期,作为一名国际功夫巨星,成龙横空出世。我在芝加哥和华盛顿观看了很多成龙的电影,功夫电影热在渐渐复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品的功夫电影,以及楚原、罗维、刘家良等知名导演拍摄的功夫电影,都极大地推广了中国功夫以及香港电影的海外传播。通过这些功夫明星以及功夫影片,我体会到了功夫电影的艺术性。
  从那时起,我秉持着一种学术倾向去观看香港电影。20世纪80年代早期,大批中国电影在国外上映,同时在意大利、英国和法国举办了中国电影展。我当时正在法国,自然,我越来越中意中国电影。终于,我得到机会可以来到香港研究中国电影。过去的15年里,我不仅研究香港电影,也关注其他类型电影。我还在香港女性影人研究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说,从中国电影和中国女性的身上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王:所以您成了中国电影的影迷,而这一切都源于功夫电影。
  马:严格地来说,我并不会自称影迷。我对电影的兴趣是非常专注和投入的。起步于功夫电影,我更热衷的是电影历史以及文化层面的内容和思考。我认为这种兴趣,即使最初不完全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是一种严谨的学习。
  王:如您所言,您对功夫电影产生兴趣,是因为享受武术带来的视觉和艺术体验,但同时我们也可从中学到很多理论层面的内容。那该如何把娱乐享受和艺术鉴赏结合在一起呢?
  马:我对功夫片产生兴趣前,已经开始研究电影了,而我开始喜欢功夫艺术的时候,还是名博士生。对我而言,我从不会将看电影作为纯粹的娱乐。我一直在做的是研究电影,一直在思考我会如何理解阐述一部电影并用文字表现出来。比如这部电影有哪些重要的内容,如何能与我的其他研究兴趣如文化、女性政治、性别研究等结合起来。因此,我欣赏功夫片时都是在分析这些电影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被处理和解决的。所以我是边看边思考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王:人们常会找一部好的电影,全身心投入地看上一两个小时,而您在欣赏一部电影的时候,总要思考从哪一层面切入进行分析并写作论文。您觉得这很难吗,会不会消减了纯粹的观影乐趣?
  马:我热爱我的工作,所以这对我来说没问题,我不能虚假地承认自己能做到看电影时忘记自己分析电影的职业素养和电影学者的身份。就像文学界的许多巨匠,他们读书时肯定也有娱乐消遣的目的,但若问及他们是否只将阅读当作消遣,我能肯定,他们不会忘记自己作为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我认为这和我是相似的。
  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电影
  王:请您从历史的角度,谈谈功夫电影在美国的兴起和传播。
  马: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李小龙时代。1973年,李小龙去世。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许鞍华等香港女性影人和一批年轻导演的崛起,开启了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随着功夫热的消退和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龙开创了功夫喜剧类型电影。
  具體地说,尽管李小龙有着俊朗的面容,出色的身手,但是始终没能在好莱坞闯出一番天地。他被告知,作为一名黄皮肤的亚洲人,他永远也无法成为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巨星。这就是为什么他选择从好莱坞大张旗鼓地回到香港发展。这真是一个明智的举动。1973年3月,电影《天下第一拳》在美国纽约上映,这是一部英文配音的香港功夫电影。同年5月,在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的一个大剧院,上映了电影《唐山大兄》。之后的5月至9月,一大批功夫电影在美国上映,包括中美合拍的电影《龙争虎斗》。随之,在美国兴起了功夫热。1975年,这股功夫热潮吹进了洛杉矶。洛杉矶开办了许多播放华语电影的影院,邵氏兄弟也拥有一家。唐人街处处都在播放功夫电影和香港电影。慢慢地,人们开始去杂货店或音像店租录影带,唐人街的电影院逐渐关门了。邵氏兄弟也转而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至此,香港电影逐渐退出了美国主流剧院,直到吴宇森导演、周润发主演的《喋血双雄》和黄飞鸿系列电影又掀起另一次香港电影热潮。
  王:按您说的,去影院观影是否不再流行了?
  马:其实没有,电影发行体制变了而已。观众们随着发行体制的改变而改变。越来越少的人在影院观看这类电影,他们选择租影碟在家观看。观众对他们喜欢的那类电影是很忠诚的。比如昆汀·塔伦蒂诺,他曾在一家音像店工作,在此期间,他观看了大量的香港电影。那些对动作片或功夫片感兴趣的观众,会去中国杂货店租录影带看,他们形成了新的功夫电影观影群体。
  任何电影市场都存在一个目的,即在市场发行中需要盈利。以港片为例,它的市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台湾以及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巴黎、伦敦等地的华人社区,这些地方都有比较集中的中国观众。之后美国低成本影片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影片数量也因此减少,城市里的影院行业变得越发不景气。人们发现影院需要上映一些真正吸引观众的电影,才能弥补缺口。从中国引进的香港电影已经在南方的市场获得了很多利润,可以将它们引进美国并借此盈利,所以在海外二次上映这些香港电影也是从观影者身上获利的有效途径。   王:我们刚刚谈了香港电影,尤其是功夫电影在美国的发展历史,您觉得美国的动作片受到中国功夫的影响吗?
  马:完全的。美国动作片具有香港功夫电影的基因,比如一些打斗動作的设计等,包括昆汀·塔伦蒂诺也深受香港电影的影响。
  王:除了令人目眩神迷的动作场景,中国功夫电影的另一个特色是讲求江湖道义,宣扬锄强扶弱的侠士风范。您是怎么理解的?
  马:美国电影,尤其是西部片中,也有类似的保护弱小和匡扶正义的情节,这与功夫片中的江湖有些重合的地方,但两者的历史起源还是不同的。
  香港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王:接着我们来谈谈香港怀旧电影吧。在香港的历史、地理和政治背景等作用下,很多香港早期影人都来自中国大陆或是与之有密切联系,因此香港产生了怀旧电影这一类别。您能谈谈您对香港怀旧电影比如《胭脂扣》等的理解吗?
  马:《胭脂扣》是关锦鹏的作品。有些人会把它称之为怀旧电影,但我不会,因为这些电影的基调通常都是悲惨痛苦的,涉及到香港作为殖民地的不堪历史。罗启锐的《岁月神偷》也属于这一类。这类电影可以被看作是个体的怀旧,因为这让人们想起以前那段时光。但仅因为自己对诸如20世纪60年代有特殊的情怀就将此称作怀旧电影,我是不认同的。像《岁月神偷》这部影片,与香港的被殖民史及其导致的香港诸多问题有关,而被称为怀旧电影的《胭脂扣》,也是有关殖民历史的沉重电影。此外还有另一类电影,人们称之为忧郁怀旧电影。这类电影主题都比较悲伤,因为通常都是漂泊在香港的大陆导演拍摄的,但他们的作品主要背景都设在上海或北京等地。这些离散影人的作品都带着现实意义的乡愁,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旧电影。
  从历史的角度看,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很多大陆人,包括大陆的导演、演员、编剧等为了躲避战乱,去了香港。所以当时香港有个奇怪的现象,影院播放的电影有两种语言版本,即普通话版和粤语版。早期的香港普通话电影内容上完全与香港没有任何联系,邵氏兄弟出品的黄梅调电影,胡金铨导演拍摄的新武侠片等,都是香港影人描画的想象中的中国,这些也许就是你所说的怀旧电影。
  王:您刚刚提到了不少香港人,他们从大陆来到香港定居,却很难真正融入香港社会,仍会思念家乡。这也是电影《客途秋恨》里涉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问题,能谈谈您对香港电影中身份认同的理解吗?
  马:《客途秋恨》是许鞍华导演的半自传影片。女主角作为香港人的身份既独特又复杂,她是一位日本女人和中国士兵的女儿,她的父母在战争中相识,在满洲生下了她。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台湾著名电影制作人吴念真,所以有很多后期工作都是在台湾完成的。虽然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发生在台湾,但吴念真却能体会到电影所表达的情愫。因他在台湾长大,或多或少对战后日本在台湾的遗留问题感同身受。就像电影中的女主角一样,在香港长大,却有个来自日本的母亲,这在二战后成了耻辱一般的存在,所以,吴念真和女主角仿佛能形成思想的交汇。有趣的是,比起女主角的日本母亲,女孩更喜欢充满爱国热情的祖父母。但最终她去日本后发现自己不属于日本,去大陆后发现自己也不属于大陆,她是个香港人。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香港人有其独特的身份,不仅源于香港本地被殖民的历史,整个地域的殖民历史都为其身份塑造埋下伏笔。《客途秋恨》是值得好好赏析的身份认同电影。
  王:所以这类身份认同电影的产生是和香港独特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
  马: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这部电影的导演许鞍华是世界级的优秀导演,她一直致力于制作卓越非凡的电影。《客途秋恨》是人物电影,是身份认同电影,但它不仅和个人有关,还融入了相关地域的历史背景。此外,随着电影的上映,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影片产生的意义将延续下去。
  王:说到许鞍华,由于其电影通常从女性视角展开,很多研究者会将相关的研究重心放在女权主义上。但我认为她的电影也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受到香港本土文化的影响,您认为呢?
  马:基本上所有电影都涉及不止一个层面,也能从多种视角分析,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也不例外。你可以从香港女电影制作人的网站上找到相关信息。大多数香港的女电影制作人都是十分敬业的,她们通常不会把自己看作女权主义者,也不认为自己在创作女权主义电影。许鞍华也不例外。尽管最近她说过:“我想我可能是个女权主义者。”虽然她是香港新浪潮运动的领头人,但她总说:“不,我不是新浪潮的一部分,我不想成为这个电影运动的一分子。”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从女性主义,新浪潮电影运动,或是auteur(电影导演作者论)的角度看,许鞍华导演的影响力和意义性都被大大低估了。
  中国电影教育的未来方向:亚洲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王:您在会议上提到,您开设的一门有关香港电影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请您具体介绍下这门课程的内容。
  马:这门慕课名为《全球镜头下的香港电影》,持续6周,每周学习4~6小时。在本课程中,将探讨资本流动、人力、科技、创意等元素如何在电影制作文化产业的形成过程中相得益彰,并促成跨国制作和跨文化营运。与此同时,我们亦会探索这些互动在香港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时空构造上所带来的曲折变化。在数周的课程里,学员将会目睹功夫电影的动作编排,电影技术的周密分析,研究香港演员晋身为国际巨星的过程,探索功夫电影令全球着迷的原因,及加深对性别、种族与移民等问题上比较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还将与各路专家一起认识香港对世界电影业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分析香港电影业的本地市场与国际舞台之间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王:非常有趣。是什么促使您采用慕课的形式来推广电影教育呢?
  马:我认为这是当今的大势所趋。慕课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是免费的。这门课程以香港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香港大学是香港的文化交汇点,该课程邀请了电影界专业人士,如导演张婉婷和刘伟强、制片人岑建勋、电影节总监高思雅等专家,分享电影业的内幕故事。目前,共有近3000名学员登记进行该课程学习,已有400多名学员完成课程学习。近30%的学员来自香港,还有来自美国、中国大陆、英国和加拿大的学员。无论您身在何处,对香港电影了解多少,您都可以加入这个探索之旅,思考港式生活和全球文化交织而成的香港电影如何成为国际流行文化和世界电影艺术发展的主导力量。
  王:非常感谢马教授抽出时间接受访谈。香港电影享誉全球,马教授从历史和全球的视角,分析香港电影业的本地市场与国际舞台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我们对香港类型电影如功夫片以及香港电影中身份认同问题的了解,使我们更认识到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再次感谢!
其他文献
电影和大学校园有着天然的联系,电影与生俱来青春、探索、记实、梦幻的特点与大学生生性激情浪漫、富于幻想、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不谋而合。如今的大学校园普遍开设了影视欣赏、影视评论等影视教育课程,各地的大学生电影节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各大高校已开展20多年的影视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影视教育的现状如何?笔者就此在一所普通高等院校(非专业影视院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文科生占41%,艺术生占25
对于喜欢在暗光线下随心所欲拍摄的纪实摄影爱好者而言,虽然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相机很多,但符合其要求的却并不多,因为这类摄影者大多要求手中的相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便携、易用;2.手动功能强大且操控快捷舒适;3.装备大光圈并带有光学防抖系统的变焦镜头。不过,三星不久前推出的专业袖珍数码相机EX-1则是一款可以满足以上要求的新品。    便携性与握持手感    由于定位为专业级便携数码相机,采用金属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其诗歌一般情调低沉,词语含蓄蕴藉。其诗歌理论和成就对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在主题表达、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
摘 要: 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是表达友情的典范之作,自诞生就成为人们传诵的名作。看似平淡的诗句究竟有什么魅力潜藏其中,值得探究。关键在于诗作不直言其情,而采用了寄情于景、托物寓情的深婉手法,巧妙地烘托了主客真挚深厚的友情。不仅所抒之情感动人,而且其妙传其情的技巧也很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 友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借送别表达真挚友情的传世名作,
摘要 在电视剧艺术中,视觉造型的精心打造更能彰显创作者的艺术功力。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美学追求组织和调度所有一切能利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充分发挥、挖掘各种视觉元素的艺术表现魅力,是李少红一贯所致力追求的艺术境界。她所拍摄的电视剧在光影、色彩,服装、道具、化妆,镜头、画面和意境的设计上都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蕴,这篇文章意于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光影 色彩 镜头 画面 意境 视觉造型特色    作为形
[摘要]电影《人生》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展示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沉浮。观照高加林在其面临人生抉择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探析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下人生选择的价值取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人生》 高加林 价值取向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
政府号召大家摆摊以后,小区门口出现了一个蔬菜水果摊。晚上散步回来,看到摆摊的爷儿俩往车里装东西,人家要下班的意思。我问还有西瓜吗?小伙子说,剩两块1/4和整只的。我想要半个西瓜,不好意思让人家再切一个,便空手而归了。  经常买半个西瓜,把内瓤挖出来榨汁,西瓜皮留1公分厚的红肉,50克的咖啡豆现磨成粉,倒进西瓜皮里,加一袋鲜奶(240克),榨出的西瓜汁倒回到西瓜皮里,稍微搅开,用保鲜膜把开口密封,放
《史蒂夫·乔布斯传》  的作者Walter Isaacson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乔布斯生前希望重新发明摄影。  维基百科中  已经出现了“iPhoneography(iPhone摄影)”这个词条。  有些人认为iPhone根本就算不上是相机,或者顶多比卡片机强一点点。  另一些人认为,iPhone强大的拍照功能 丰富的摄影App带来的可能正如乔布斯生前的希望:“重新发明摄影”。  这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
[摘要]文体的起源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文体的起源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渊源。从《诗经》“三颂”和秦汉时期的礼仪文化入手,探讨其对颂体文学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进而探讨颂体文学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秦汉 颂体文学 礼仪文化 文体特征    中国古代文体众多,《文选》、《文心雕龙》等古代经典性文集、文论著作所涉及的几十种文体中,绝大多数“起源于先秦,成熟于汉代,繁荣于六朝。”这是从文体发展史的角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