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与收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最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中国情韵。从文化的角度看,古琴与中国的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就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来看,古琴并无产生的确切年代,只知它在中华民族形成之时当即有之。传说华夏祖先伏羲、神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但可以确定它至少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亦一直传诵着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子期通过音乐结为“知音”的千古美谈。可以说,古琴是华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古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
  
  古琴的形制在汉代大致定型,样式繁多,最常见的样式为仲尼、伏羲、灵机、连珠、落霞、蕉叶等。并有头、颈、肩、腰、尾、足与人身结构相应,琴长一般为3尺6寸5,象征一年365天。“琴头”上部为额,额下端镶有架弦用的硬木称为“岳山”,它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额”的一侧亦镶有一条硬木称为“承露”,上面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下方有七个用来调弦的“琴轸”。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腰以下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边的装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的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中部较大为“龙池”,尾部较小为“凤沼”,内有“天柱”、“地柱”两根音柱,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七根弦上起“承露”,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面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古琴的音箱,不像筝等乐器那样粘板制作,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古琴演奏技巧复杂,右手指法主要有抹、挑、勾、剔、摘、打、托等。左手指法主要有吟、揉、绰、注、进、退、撞等。各种指法结合运用,古琴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音色,表现力极为丰富。属于比较典型的独奏乐器,较少用于合奏,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据古代琴著的记载,其创始初,古琴同瑟与玉磬被列为堂上之乐,可禁心载道宣德,地位较高。受其影响,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但不等于说弹琴者都是文人。古代文人虽是琴文化人群的主力军,但琴文化的参与者并非全是文人。除文人外,佛道两教、王室宗亲、山林隐士等许多人群,都为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琴为“琴、棋、书、画”之首,中国传统音乐的八音之首,它深邃苍远、空灵飘逸。古琴文化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士无故不彻琴瑟”,连孔子亦向师襄学《文王操》,并自作《龟山操》、《将归操》等古琴曲。庄子在夫人去世后,亦弹古琴悼念亡妻。春秋时期,琴已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文人弹琴,既为修身养德,亦为经世济用。两汉时期及其以后,琴艺术一直稳步发展,直至三国时达到成熟,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古琴现存的七百余首古琴曲谱,大多数也是出自文人之手。文人们除了留下大量的古琴曲之外,他们还听琴赋诗,以琴会友。李白为世人留下了“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听弹古绿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贾岛的《听乐山弹易水》等大量琴诗。
  
  时至今日,古琴仍在人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江、浙、鄂、川、陕、沪、京等地,均拥有一批执着的古琴研究者和爱好者,亦有一些民间演奏团体。2006年6月25日,由北京文博交流馆和《神州》杂志社联合组织的“宣传古琴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古琴雅集活动在北京东城区智化寺内举行,也说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活动中,国内一些著名的古琴演奏家、琴学家、斫琴家汇聚一堂,共话琴艺。在考古发掘的文物中,湖北随州市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均出土过古琴实物,而今人收藏的藏品中,更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琴传世精品。
  因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和特性,自然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近年来,古琴收藏成了艺术品投资的一个热点。宋、元、明、清的古琴在海内外拍卖中表现不俗。2003年11月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中,藏界泰斗王世襄先生收藏的唐“大圣遗音”琴以891万元的价格创造了古琴拍卖的最高记录。同年7月,北京嘉德拍卖会上的“九霄环佩”唐代古琴也以346.5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当时收藏界的热门话题,同时,也使收藏家重新认识了古琴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2004年荣宝春季拍卖会上,拍卖品中出现了南京著名画家董欣宾先生生前收藏的一张仲尼式“龙吟虎啸”古琴,据说此琴在民国期间被评为十大名琴之一。后经我国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老先生及故宫博物院古琴演奏家、鉴赏家郑中先生看过,认为是近40年来所见到过最完整的一张琴。琴以虫蛀古桐材所制,通身以黑漆,日久磨擦处显露栗壳色漆,蛇腹断纹满布其上。琴背池上刻隶书“龙吟虎啸”四字,下嵌一片古玉。琴通长122厘米,额宽19厘米,尾宽14厘米,四五徽间最厚处达6.5厘米。琴面金徽13枚,弧度浑圆头尾一致。据郑珉中先生介绍,该琴腹中左刻“松雪道人识”五字,“松雪道人”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的号,可见“龙吟虎啸”琴是出自这位大师之手。元代大家赵孟除了书法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外,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很高。这把“龙吟虎啸”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第一把赵孟制作的古琴。在拍卖会现场,这把起拍价仅80万元,有近千年历史的古琴在众多买家争夺下,终以385万元成交。古琴在收藏品市场上的日益火爆,必然导致它的人文价值越来越高。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亦是必然的事情。
  受老旧古琴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存世量较少的制约,大部分老旧古琴,特别是有名的古琴都被博物馆或极少数有财力的人士收藏,老旧古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新仿古琴则更具有艺术和实用价值,新仿古琴的出现为广大古琴收藏爱好者找到了收藏空间。仿古琴的价格一般在5000~15000元之间(极个别的精品仿古琴价格则高达80000元),比较容易被普通收藏者所接受。因此,当代名家制作的仿古名琴也成为藏家看好的藏品。如北京的王鹏先生,扬州的马维衡先生(琴界称“北王南马”),在古琴工艺、造型方面技艺精湛,尤其马维衡先生在仿制老旧古琴的断纹方面,得到了国内外琴家的高度评价。其制作的古琴集音、型、漆、材、诗、书、画、印为一身,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2年,中国乐器协会授予马维衡先生“中国古琴制作名师”的荣誉称号。马氏所制作的仿唐、仿宋、仿明诸琴,额镶明代白玉,鹿角霜灰胎,既实用又珍贵。
  收藏和辨识古琴主要依据以下五个方面:
  
  一、材质宋、元、明时期,古琴通常以杉木、代杉木等为材质,而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常见以梧桐为面、梓
  木为底较多;上好杉木为面的古琴也比较常见,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木。现在白花梧桐已十分稀少,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川桐为主。泡桐因为木质问题,“寿命”较短,故常为中低档琴选用。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的琴材。
  二、漆灰漆即生漆,灰乃指漆下的灰胎。唐琴表面之漆,以黑色和栗色为常见,灰均用鹿角碎磨所成的纯鹿角
  灰。灰胎下,则用葛布自下包裹,以防面底粘合之处开裂。宋代以后,灰胎下裹以葛布者已不多见。北宋末出现了鹿角灰中混以黄金、白银、珍珠、玉石、玛瑙、珊瑚、贝壳等碎屑的八宝灰。琴体如满天繁星(此琴已非常少见)。明清以后,除黑色及栗色以外,朱漆琴也已较为常见。除鹿角灰、八宝灰外,也使用瓦灰,另有由中草药等合成的杂类灰。然而质量仍以鹿角灰为最好。古琴灰胎,以唐、宋之琴相对较薄。现在低档市场大量充斥着瓦灰加鹿角霜或纯瓦灰或者根本没有灰胎的古琴,此种古琴价格低廉,但为琴人不喜。目前低档古琴还有合成大漆和纯化学漆存在,购买古琴时需认真观察。
  三、断纹如收藏老旧古琴,断纹便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所谓断纹,是琴面因长年的自然风化和演奏活动的人为
  震动所形成的。断纹是判断古琴古老程度的主要依据之一。如《琴笺》所说:“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一寸或半寸许。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者,未及见之”。还有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龟纹断等等。最古的梅花断、牛毛断,非常罕见。而唐、宋之琴一般以蛇腹断为主,杂有流水断、冰纹断等断纹。而明朝以后的琴,由于漆灰工艺的变化,漆层较薄,断纹种类较古时反而更多。
  四、音色收藏古琴时需要辨识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音色,否则,藏亦徒有其表,降低收藏意义。古琴制作因工艺的优劣而音色不尽相同,如木质的选择,音箱的大小,漆灰的薄厚等等。优良的漆层既坚固又有微小的空隙,可护琴器,同时增加共振,使音色更美。琴上有好的断纹,不仅是古代文物的佐证,也使古琴更加美观,声音更加古雅悠远,音色更妙。好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必须要统一。古琴声音要有下沉感,声音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佳。音色好的古琴必须要求琴为纯手工制作,纯手工和琴内部的构造是有必然联系的。这就要了解斫琴师的制琴特点,不可忽略。
  五、样式古琴样式繁多。有伏羲、灵机、神农、响泉、凤式、连珠、仲尼、列子、伶官、师旷、亚额、落霞等等,收藏者必须要选择个人钟爱的古琴样式,以免日后观之不悦。
  老旧古琴稀有,从文化角度上讲,除了收藏老旧古琴以外,收藏爱好者投资新仿古琴也是不错的行为,值得提倡。刚入门的收藏者不必一上来就求贵、求旧。古琴收藏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和学会保养,不可将其放在日光直接照射处、暖气边、潮湿屋,琴面污渍可用柔软湿布轻轻擦去,琴弦如长期不奏,可涂一层薄的凡士林油膏等等,日常最好将古琴琴尾朝上挂于干爽墙体。收藏和演奏古琴,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集奏、赏、藏、玩于一身,比起单纯的文物收藏当别有一番滋味。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中国的文房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水盂是文房用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自古倾注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怀和钟爱。  水盂,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备水以供研墨之用,被誉为书案三珍之一。其形状多为圆口,鼓腹,也有象生形,器身有进水口而无出水口,做工精整,小巧玲珑,大不盈尺,小不足寸。水盂虽小,但它凝聚了古代匠人们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今择出两件清代桃形水盂,供藏友共同鉴赏。
期刊
在中国象棋界,提起《渊深海阔》几乎无人不知。这部棋谱的作者陈文乾,广泛采集古代排局精华、民间佳构和江湖名局,历时17年,于1808年手工抄写完成了这部多达16册的巨著。全书16卷371局,为四大名谱之首,但作者苦于家贫,无力刊印,只有孤本流传于世。自从成书后至今近200年里,这部手稿经历了曲折的流传过程,目前这部手稿在我国象棋名家刘国斌先生家里完好地保存着。    与3500袋洋面粉等价    《
期刊
编者按    内地中国钱币拍卖迭创新高,中国钱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研究和投资,中国钱币市场已经兴起、成型,并逐渐健康发展……  中国钱币应得到传承,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李伟先、罗伯昭、张叔驯、孙鼎、戴葆庭、马定祥等老一辈收藏大家的愿望,正在实现中。    2007年2月,笔者因编著《中国近代钱币收藏家》一书收集资料,去美国旧金山拜访了钱币收藏大家李伟先先生的孙子。其中谈到了1963年11月
期刊
一、传说中的“麻姑献寿”    麻姑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仙。《太平广记》卷60(出葛洪《神仙传》)“麻姑”条载,东汉桓帝时,仙人王远降于蔡经家,召麻姑至,年十八九,甚美,自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岂将复为陵陆乎?”蔡经见麻姑手指纤细似鸟爪,自念:“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麻姑大怒,施以法力,蔡立即瘫倒于地,双目流血。麻姑甚有神力,能掷米成珠,曾于
期刊
  
期刊
这是一套四幅的书法作品,俗称“四幅屏”或“四条屏”(图1-图4)。稍加观察,即可发现这四幅作品中,各自的字体不同,所书的内容不同,纸张的质地颜色亦不同。但也有不少的相同之处,比如每幅作品的大小,都是纵174厘米,横47厘米;四幅所赠予或奉献的对象也相同,都是给“雨孙”。从各幅落款中,得知这四幅书法的作者,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除一位湘军的创始人外,其他三人均为淮军首脑人物。  鉴赏
期刊
古玉小件主要以玉坠、玉镯、腰扣、玉佩、戒指等饰品为主,其他器物上用于装饰的玉件也属小件。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古玉小件曾是古代君子人格化的代表,君子佩玉的风尚绵延至今。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会上的“白脂翠玉300年专场”成交了4540万港元,成交率高达99%。2006年古玉小件频频亮相于各大拍卖会,价格迅速升温。在国际市场上,珠宝、玉器小件价格一路上扬,全球交易额每年高达1500亿美元。近
期刊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图腾标志。在历代人们的社会意识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龙是最高祥瑞,龙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是殷人崇拜的百神之一。《说文》: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能兴云雨,利万物。注雨以济苍生。”《礼·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本草纲目》:龙“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
期刊
一、龙泉窑青花瓷产生的背景    1.青花、五彩瓷的崛起和流行  明代景德镇青花的大量生产及红绿彩、五彩的流行,在市场上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独霸市场的局面,而且渐渐地形成了以景德镇白瓷彩绘品种为中心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青花及五彩转化的倾向,这也使流行了千余年历史的龙泉青瓷、越窑青瓷及北方黑瓷、白瓷、刻划花瓷等单色釉品种逐步走向衰落,很多单色釉瓷窑或停烧,或转向烧制青花瓷
期刊
三、其他玉石    根据《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的分类,天然玉石共有32个品种,除软玉、硬玉之外,其他的玉石还有以下几种。    玉髓(玛瑙)  玉髓俗称玛瑙。玛瑙一词源于佛经,原指一种羽色斑斓的鸟,玉髓因“色如玛瑙”而得名。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品质较玛瑙差很多。  玉髓的密度为2.60(+0.10,-0.05)g/cm3。硬度6.5~7。常见颜色有白、红、褐、蓝、绿等各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