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斌与《渊深海阔》的缘分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象棋界,提起《渊深海阔》几乎无人不知。这部棋谱的作者陈文乾,广泛采集古代排局精华、民间佳构和江湖名局,历时17年,于1808年手工抄写完成了这部多达16册的巨著。全书16卷371局,为四大名谱之首,但作者苦于家贫,无力刊印,只有孤本流传于世。自从成书后至今近200年里,这部手稿经历了曲折的流传过程,目前这部手稿在我国象棋名家刘国斌先生家里完好地保存着。
  
  与3500袋洋面粉等价
  
  《渊深海阔》成书100年以后,在江湖上渐渐归于沉寂,许多棋手梦寐以求。1933年这部书才惊现江湖。这一年,原在《天津商报》主编象棋专栏的华北棋界领军人物钱梦吾意外得知,天津巨绅李某手中有一部棋谱叫《渊深海阔》。此前他并没有听说过此书,但凭着棋手的敏感和办报人的好奇心,他找到了李某,提出在商报披露棋谱的内容,被李某断然拒绝,他又提出刊印此书也被拒绝。于是,他提出购买此书,李某开价8000块“袁大头”(在当时相当于3500袋名牌洋面粉的价钱),钱梦吾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作罢。
  事已至此,钱梦吾仍不死心,他找到朋友从中斡旋,李某答应以100块银圆作抵押,借他看一夜。钱梦吾借书在手,立即请来两三个棋友,连夜赶抄,由于篇幅太大,他们从当晚7时抄到次日上午11时,只抄完了3篇序文和100多幅棋图。
  此后,钱将抄写的棋谱,加上自己的创作和各地棋手的投稿,统统当作《渊深海阔》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一时间《渊深海阔》名声大噪。 后来,有多种手抄本在江湖上留传,难辨真伪。以至于1957年12月,杨官麟、屠景明等象棋大师主编的《中国象棋谱》在序言中也仅仅提及书名,不敢冒然断定是否真有《渊深海阔》这部书存在。
  
  当掉手表只为棋谱
  
  然而,慕名寻宝者并没有停下他们搜寻的脚步。在隐没31年后,这部奇书再度露出她神秘的面容,而这一次机遇,被刘国斌抓住了。
  1964年7月30号下午,刘国斌到琉璃厂找书,中国书店正在搞珍善本书籍的展览会,没有证明,不让进。他找到了熟人骆竹君先生,央求骆先生把他带进去。他问骆先生:“有没有棋谱啊?”骆回答:“还真有一套。”他说:“什么书啊?” 骆回答:“平常的棋谱我都知道,但这套书呢,我没见过,叫什么宽,什么阔……”刘国斌立刻意识到:“《渊深海阔》吧?”“对,《渊深海阔》。”他说:“您更应该让我进去了,我得看一看呢!”最后总算进去了。在展览室的玻璃柜里,灯光下,一套16册,正是《渊深海阔》。这时候,刘国斌的心咚咚咚跳得很快。他赶紧问骆先生:“这个您卖不卖啊?”骆回答:“真是要卖,也得等展览完了之后才卖,但这个书啊,也不能卖了,因为已经有人预定了。我们早就把书单发出去了,上海图书馆已经预定了,你看看可以。”他说:“我经常收棋谱,您是知道的,这部书到了上海图书馆就出不来了。”
  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宝物,刘国斌岂能放过?最后刘国斌收藏棋谱的诚意打动了店方,店方同意卖给他。当时的价钱是两块钱一本,16本总共32块钱。正好是月底,刘国斌囊中羞涩,拿不出这些钱来,但又不敢撒手,如果等第二天凑够钱再来,没了怎么办!于是转念一想,自己手上戴着一块瑞士菊花手表,当时大概值300块钱左右,给当了吧。
  刘国斌急忙赶到位于西单绒线胡同口的一家信托公司,把手表摘了下来:“您看这个值多少钱?”店员回答:“要是当的话,抵押搁这儿,就是我们代卖,给您200多块钱呢。”他说:“不行,我现在需要钱呢。”店员又说:“您要现金的话,那就吃大亏了,120块钱,就卖给我们。”他想了想也没其他办法,吃亏就吃亏吧,那些钱将来可以找回来,这个东西若是错过以后就难以再得到了。“行,就120吧。”拿到钱以后,他赶紧回到琉璃厂,终于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宝贝。
  这套书到手后,刘国斌激动不已,但不能辨别真伪,于是辗转请钱梦吾先生掌眼。钱先生一看,当时就断定:“这就是我当年抄写的那一部。”
  
  “特务密码”保全棋谱
  
  这部书到了刘国斌的手中,并没有一帆风顺,又经历了两次劫难,才得以保存下来。
  刘国斌得到这部奇书后,京城的棋友甚为欢喜。佟醒华提出为刘国斌手抄一部副本,他抄写十分认真,字体和纸张都试图与原书保持一致,到1966年3月左右,他已经抄了5册多,但好景不长,很快“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部书再遭劫难。
  1966年8月下旬,刚被抄过家的刘国斌和夫人王瑷香心里惦记着这部书,想到了佟醒华。一天刘氏夫妇来到大栅栏炭儿胡同,想探望一下佟醒华。没料到,佟家也被抄了个底朝天,当抄到《渊深海阔》时,佟冒着危险反复说:“这书是我向朋友借的,我答应还他。做人得有信用,我要还给人家。”就这样,红卫兵才放过了这部书。此后,佟醒华被赶出北京,流浪外地。大半年后,他悄悄回到北京,将书交给刘家的保姆,这部书又回到了刘国斌的手中。
  棋谱回到刘家并不意味着就此得到安宁。1968年6月,刘当时所在单位的造反派到刘家两次抄家,卷走了所有的书籍和三千张珍贵的唱片,连被子、棉衣也都拿走了。书、唱片被放进锅炉烧了,刘国斌被当作特务关进牛棚。
  刘被当作特务的直接证据便是《渊深海阔》。因为曾经有一部电影里特务用弹钢琴曲作为联系的密码,于是有人也将这部棋谱联想为特务密码,后来又请来了公安局两位密码专家对他进行盘查。可能经密码专家确认那不是密码,1969年春,刘国斌被放了出来,结论是“经过反复内查外调,尚未查出刘国斌的历史问题和特务问题”。刘国斌说:“《渊深海阔》得以保存,幸亏被当作特务密码,否则早进了锅炉了。”
  
  圆前人“刊行公世”梦
  
  
  1969年春,刘国斌被放出来后,造反派也将《渊深海阔》还给了他。作为棋谱的收藏者,刘并非将之束之高阁,据为己有。他一直忘不了陈文乾的夙愿,希望这部书能够造福中国象棋事业。在棋谱收藏界有“北刘南杨”的说法。刘即刘国斌,杨即上海的杨明忠。杨曾参与主编过多部棋谱。1970年,刘国斌托上海籍的围棋国手华以刚把书带给杨明忠看。杨一见《渊深海阔》便爱不释手,马上发动上海的棋友合力抄录,一天抄一本,16本,抄了16天。上世纪80年代初,刘又将棋谱借给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象棋领队邬增全看,邬油印了几百册,散发棋友。1984年,刘主持“七星杯”国际中国象棋大赛,其间主办了一次棋谱展览,《渊深海阔》首次被公开展出。
  到80年代中期,时机成熟了。1984年7月,《北京晚报》和《象棋报》相继报道了刘国斌收藏棋谱的消息,《渊深海阔》一下子闻名全国。许多棋迷给他来信,希望这部书能够尽快出版。其实,他也早有这个打算,但古谱里面有些招法尚需修订和完善。从1986年起,刘国斌和安徽棋手朱宝位两位专家,经过三年的整理和诠注,于1988年11月由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了2万套棋谱。这部奇书终于在成书180年以后,展现在广大象棋爱好者面前。
  “后人见此而刊以公世,亦余之同志也。”《渊深海阔》的作者陈文乾地下有知,当会对刘国斌这位知音感念不已。
其他文献
2007年8月23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几件陈列于大厅中央的残缺藏品引起到场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启动仪式”的专家、嘉宾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毛奇龄书法册页》更是让人费解,品相如此“完好”的珍贵清人手稿,为什么被当成残缺藏品来呼吁人们保护文物呢?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前往其收藏者金煜先生家中一探究竟。    “毛字难得”    金煜在京城的书画圈中小有名气,不仅因其为数
期刊
本人家处辽宁省灯塔市,天命汉钱近几年来在本地陆续有出土,一般都是零星几枚,但近两年在灯塔蒲草沟村发现了大量的天命汉钱,最多一次出土约三百多枚,共发现约七百至八百枚,以满文居多,汉文寥寥无几。    满文天命汉钱为小平钱,略大于汉文小平钱,有红铜、黄铜两种材质,背无文,钱径27至28毫米,厚1.2至1.8毫米,重量6.4至8克,径28毫米以上的少一些,有个别厚重大钱者径将近33毫米。笔者去年曾见过一
期刊
西夏文钱是以党项羌族文字为主体钱文的货币,它是我国货币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的铸行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历史铸币的先河,丰富了东方钱币文化内容。深入探讨西夏文钱币的相关问题,对研究西夏文字使用、书法艺术、货币制度以及破解西夏之谜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西夏文钱的种类及资料    迄今所见,西夏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人庆宝钱”、“正德宝钱”、“乾宝钱”、“天庆宝钱”
期刊
●四、“黄地”瓷的种类:    纵观实物,黄地色釉瓷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从明初创烧以来,世代相袭,从未间断,而其他釉色瓷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都有断烧时期。至今故宫及各大博物馆都存有署不同朝代款的黄釉瓷器,各朝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制繁复,色调多样。        (一)器型丰富  “黄地”瓷既然确立了御用瓷最高等级地位,既有实用器,又有陈设器,以实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器型丰富,品种繁多。工艺
期刊
象牙雕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玉雕、珐琅、雕漆并称为工艺品“四大名旦”,并曾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风光了很多年。自1989年国际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公约颁布后,因世界范围内全面禁止象牙贸易,从而引起了象牙原料的缺乏,使象牙艺术品的价格逐年上升。    一、象牙艺术品的起源和发展    象主要产于非洲与亚洲的印度、泰国、缅甸等地。非洲象牙多呈淡黄色,质地细密,光泽好,硬度高,但在气温变化悬殊的
期刊
读贵刊今年3月号登载黑龙江何文育先生的《“二南雅化”花钱小议》一文,我以为还可作适当的补充。  这枚“二南雅化”钱文的解释确实与“开元泉社·盛世收藏”网的“二南雅化”的典故出处相吻合。  这是光绪开炉吉语钱一套十枚中的第二枚,其他九枚分别为“一道同凤”、“三星拱熙”、“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六府孔修”、“七政齐衡”、“八音克谐”、“九功惟叙”、“万国来朝”,背均为“宝泉”。有黄铜、鎏金两种。
期刊
据说东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有一笔筒,截斑竹所制,称之为裘钟。1990年北京举办“中国文物精华展”,第142号展品为“踢球图”笔筒,牙雕,被定为宋代之物。可见,插置毛笔使用笔筒由来已久,而且材质多种多样,玉雕、木雕、角雕、竹雕、牙雕乃至瓷制、金属制应有尽有。笔筒成为文房必备之物,沾书香,染文气,与文房四宝为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出尽了风头。有鉴于此,收藏历史文玩便鲜有人不看重笔筒了。笔者执着
期刊
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辑的民间家书第三辑《任鸿隽陈衡哲家书》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数十封原汁原味的珍贵家书及相关老照片将首次面世。现征得编者和出版单位同意,本刊先行发表其中的部分家书,以飨读者。    收入该书的40封家书是由居住在重庆的任鸿隽的侄孙任尔宁先生提供的。任先生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慷慨拿出珍藏了数十年的任鸿隽和陈衡哲的部分家书,作为民间家书系列图书之一正式出
期刊
盛世收藏,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处在和平昌盛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不断的发展,民间收藏也进入了活跃时期。  2007年1月22日,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组走进了六朝古都南京,经过两天的海选,最后评出了南京的十大宝物,而这块清康熙“日正中天”紫檀匾则被专家组评为南京十大宝物第一名,并通过中央二套播放,让亿万观众大饱眼福。    匾,又称扁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
期刊
中国的文房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水盂是文房用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自古倾注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怀和钟爱。  水盂,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备水以供研墨之用,被誉为书案三珍之一。其形状多为圆口,鼓腹,也有象生形,器身有进水口而无出水口,做工精整,小巧玲珑,大不盈尺,小不足寸。水盂虽小,但它凝聚了古代匠人们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今择出两件清代桃形水盂,供藏友共同鉴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