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是世界上最充满智慧的学科,让人向往的学科,一个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也是一个充满挑战,让人忘却止步的学科。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一节课学有所得,课堂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仅就教的方面谈一下我的想法
1.树立直观形象
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的直观开始,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能给人们提供具体的感性认识。没有生动的直观,就很难进行科学地抽象,直观是抽象的基础,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就难以达到理性认识。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都是提供直观形象的有力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和规律都能通过实物或模象建立直观形象,即使在可以使用实验或图片的场合,也必须辅助以言语直观。因为,实验或图片并不能把所有关键的细节和过程都表达清楚。在不能应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地方,比喻有着独到的直观性的作用。
例如,为了说明功与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可以把某物体具有能量比作某人具有一定数额的存款(包括银行里的存款和手里的现金),把做功的过程比作花钱买东西的过程,把买东西所花钱的数量比作功的多少。
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存款,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人是否不断地花钱买进新的东西,这个人有存款就能够买东西,存款数量的变化,可以用花掉了多少钱来计算,买了多少钱的东西,他手中的存款就减少了多少,。但是有存款的人未必一定要花钱买东西。同样道理,一个物体能对外做功,它就一定具有能量,能量的变化可以由做功来量度,这个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它的能量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功是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标志之一是看它能否做功,能做功和做功与否是两码事。就象有了钱可以买东西,但有钱并非一定要买东西一样,具有能量的物体可以做功,但是不做功的物体不一定不具有能量,因此可以说某物体具有能,但不能说某物体具有功。
2.增加教学语言的色彩、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数时间要靠教学语文来进行。做为一名教师,语文表达能力的职业的特殊要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素养,教师这方面的功力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不仅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精确性与针对性的综合,也要有启发性与趣味性的和谐。语言的趣味是语言艺术的技巧问题。在学生吸取知识营养时,不能让学生感到物理学是生、冷、硬的知识"拼盘",而应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象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那样,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色、形、味俱佳。使学生观其艳美的形色、嗅其浓郁的香味便垂涎欲滴。那种"知识拼盘",尽管营养丰富,既引不起食欲,也难以消化。
例如,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事喻引起学生兴趣,通过讨论认识速度的概念。
一位交通警察拦住一辆在街道上飞驰的小汽车,对汽车司机说:"你超速行驶,违反了交通规则,应当受到处罚。"司机解释说:"我没有超速哇!"警察说:"您看见了前面的交通标记了吗,按交通规则规定,市区内这条马路上行车不得超过60千米/小时,可你已经超过这个速度了。"司机说:"这不可能,我从车库把车开出来还不到10分钟,这里距车库才10千米,时间远不到1小时,路程更不足60千米,怎么可能超过60千米/小时的速度呢?"
速度虽然不是一个非常难理解的概念,可是对于学生初学者也难有一些糊涂认识。通过这个事喻引起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如果学生能够帮助警察说服这位司机,那么有关的模糊认识也就澄清了,这只是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是用比喻的方式给干干巴巴的物理概念增添一点故事色彩,调解一下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参与学习。
3.物理魅力的实现
物理主要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大的魅力就是学以致用,能够服务于生活,如研究汽车见到前面有个障碍需要急刹车问题能够推导出一个公式:,由这个公式联想到:v0越大,s越大,所以不要超速;t反应为反应时间越大,s越大,所以不要醉驾;a与质量有关,所以不要超载。又如当车经过水坑时,为了躲避谁渐在身上,所以应站在弯道的内侧。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能够让物理使学生在茶余饭后成为一个聊天的资本,那是多让人自信的而向往的事啊?要想使物理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入学习,只有结合教学内容适度地润色,得体地发挥,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对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的改造,补充探究性实验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共有20个,其中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的实验有3个,知识应用型实验有8个,而验证性实验只有3个,探究性实验有6个,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将知识应用型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即不要用现成的知识去处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而是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从中发现什么,总结出什么规律,分析自己得出的结论与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是否一致,从而探索出物理规律和发现物理规律适用的条件。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探索性实验。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做铺垫,设计问题时充分渗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独创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现在的物理教学常常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乏味枯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把科学的理论与生动而丰富的实际联系起来,以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实验,由学生探究、解释。
1.树立直观形象
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的直观开始,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能给人们提供具体的感性认识。没有生动的直观,就很难进行科学地抽象,直观是抽象的基础,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就难以达到理性认识。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都是提供直观形象的有力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和规律都能通过实物或模象建立直观形象,即使在可以使用实验或图片的场合,也必须辅助以言语直观。因为,实验或图片并不能把所有关键的细节和过程都表达清楚。在不能应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地方,比喻有着独到的直观性的作用。
例如,为了说明功与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可以把某物体具有能量比作某人具有一定数额的存款(包括银行里的存款和手里的现金),把做功的过程比作花钱买东西的过程,把买东西所花钱的数量比作功的多少。
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存款,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人是否不断地花钱买进新的东西,这个人有存款就能够买东西,存款数量的变化,可以用花掉了多少钱来计算,买了多少钱的东西,他手中的存款就减少了多少,。但是有存款的人未必一定要花钱买东西。同样道理,一个物体能对外做功,它就一定具有能量,能量的变化可以由做功来量度,这个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它的能量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功是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标志之一是看它能否做功,能做功和做功与否是两码事。就象有了钱可以买东西,但有钱并非一定要买东西一样,具有能量的物体可以做功,但是不做功的物体不一定不具有能量,因此可以说某物体具有能,但不能说某物体具有功。
2.增加教学语言的色彩、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数时间要靠教学语文来进行。做为一名教师,语文表达能力的职业的特殊要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素养,教师这方面的功力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不仅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精确性与针对性的综合,也要有启发性与趣味性的和谐。语言的趣味是语言艺术的技巧问题。在学生吸取知识营养时,不能让学生感到物理学是生、冷、硬的知识"拼盘",而应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象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那样,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色、形、味俱佳。使学生观其艳美的形色、嗅其浓郁的香味便垂涎欲滴。那种"知识拼盘",尽管营养丰富,既引不起食欲,也难以消化。
例如,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事喻引起学生兴趣,通过讨论认识速度的概念。
一位交通警察拦住一辆在街道上飞驰的小汽车,对汽车司机说:"你超速行驶,违反了交通规则,应当受到处罚。"司机解释说:"我没有超速哇!"警察说:"您看见了前面的交通标记了吗,按交通规则规定,市区内这条马路上行车不得超过60千米/小时,可你已经超过这个速度了。"司机说:"这不可能,我从车库把车开出来还不到10分钟,这里距车库才10千米,时间远不到1小时,路程更不足60千米,怎么可能超过60千米/小时的速度呢?"
速度虽然不是一个非常难理解的概念,可是对于学生初学者也难有一些糊涂认识。通过这个事喻引起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如果学生能够帮助警察说服这位司机,那么有关的模糊认识也就澄清了,这只是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是用比喻的方式给干干巴巴的物理概念增添一点故事色彩,调解一下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参与学习。
3.物理魅力的实现
物理主要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大的魅力就是学以致用,能够服务于生活,如研究汽车见到前面有个障碍需要急刹车问题能够推导出一个公式:,由这个公式联想到:v0越大,s越大,所以不要超速;t反应为反应时间越大,s越大,所以不要醉驾;a与质量有关,所以不要超载。又如当车经过水坑时,为了躲避谁渐在身上,所以应站在弯道的内侧。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能够让物理使学生在茶余饭后成为一个聊天的资本,那是多让人自信的而向往的事啊?要想使物理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入学习,只有结合教学内容适度地润色,得体地发挥,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对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的改造,补充探究性实验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共有20个,其中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的实验有3个,知识应用型实验有8个,而验证性实验只有3个,探究性实验有6个,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将知识应用型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即不要用现成的知识去处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而是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从中发现什么,总结出什么规律,分析自己得出的结论与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是否一致,从而探索出物理规律和发现物理规律适用的条件。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探索性实验。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做铺垫,设计问题时充分渗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独创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现在的物理教学常常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乏味枯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把科学的理论与生动而丰富的实际联系起来,以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实验,由学生探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