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师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职后教育三个阶段,分析影响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究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并依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因素分析 思考与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有学者根据科尔文、凯米斯、利伯曼及舒尔曼等人的意见,提出教师专业化应具有的特征:(1)专业知识与技能;(2)专业道德或专业精神;(3)专业训练与发展;(4)专业自主;(5)专业组织。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主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性。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边疆地区,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也极力推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从教师素质提高入手,加强教师培訓,注重教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但由于缺乏对边疆地区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因素的深入分析,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并非令人满意。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职前教育因素分析
  
  1.师范教育缺乏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系
  我国中小学80%~90%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培养的,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在体制上是定型的,封闭的。表现为突出师范性,忽略学术性,偏重知识传授、学历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从世界范围内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来看,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教育课和教育理论课均占25%,教育实践占15%。我国师范教育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就更小,并且教育理论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陈旧,比重较低,缺乏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注重培养的是技术型教师,忽略教师的综合性。师范生在专业活动中,多限于进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如“三字一话”、教学口语、实验演示、自制教具等,而将专业活动中富于创造性的一面排斥在外,使师范生只能满足于技能、技巧熟练的“教书匠”。这样实际上难以起到为教师做好专业化发展的职前准备的目的。
  2.非师范教育难以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
  边疆地区由于生活条件艰苦,缺乏教师人才,在选拔新教师时起点较低。如:规定具有中专(部分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无论所学专业,都可参加选拔。面向社会选拔教师,可以不再拘泥于师范院校范围内,使那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具备教师资格的社会其它成员加入。但由于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标准较低,而教师招考时,为寻求公正,是以卷面成绩为主,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注重的是外显的基本技能(如:普通话、三笔字、教学组织能力等),对内隐的教师专业道德、职业发展信念的考核显得无力。目前,我国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一般为六周,有的师范院校甚至把实习下放,由学生自行安排。这样,使学生对教师角色的体验,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唤醒都受到影响。而非师范生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不论是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还是职业信念,都缺乏足够的保障,往往把选择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生存手段或作为迈向公务员的“跳板”。
  
  二、在职教育因素分析
  
  1.教师个体自我专业化发展意识淡漠
  对云南、红河边疆地区580名教师调查表明:73%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目的在于求生存,16%的教师对教师职业兴趣浓厚,具有专业信念。让教师重新选择职业时,85%的教师仍然选择教师职业。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只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就可达到教学的最基本目标,教师职业是生存的理想职业。从教师压力来看:主要是来自教师工作繁忙,其次是职称晋级,最后是缺乏教学研究的指导。边疆地区,尤其是边疆农村地区的教师,每周的课时在18节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难以处理好工学间的茅盾,仅满足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持有一种被动应付,得过且过得态度,缺乏远大的专业理想和成功的心理期望。教师职称晋级,虽可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职称晋级顺其自然的论资排辈,或由于受晋级指标的限制,使得职称晋级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教师缺乏强烈的动机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缺乏教学中的自我反思,专业素质,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2.学校缺乏教师专业化发展氛围
  边疆地区由于经济、教育、文化较落后,学校管理水平及师生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导致了边疆农村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辍学现象较严重。当前,边疆地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还缺乏足够的准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仅限于一般性的教研活动,学校还难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导致了边疆地区教师职业的发展往往有着“自然成熟”的倾向,教师这种自发、不自觉的成长过程,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新教师采取这种“任其沉浮”的态度,不仅会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还会导致较高的离职率。
  
  三、职后教育因素分析
  
  1.教师培训方式单一
  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途径。边疆地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不到6%,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不到3%,92%以上的教师是参加假期举办的5-7天的继续教育培训。这种大面积集中式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观念的更新,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是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很难满足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需求及个体研究性发展需求,还难以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校本培训形式化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要,由学校组织发起,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整合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开放式培训方式。它注重教师的个人反思、强调教师主动参与、在行动研究中实现理论于实践的整合,突出了培训教师的主体性与研究性,面向的是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边疆地区由于缺乏校本培训的理论指导,使得校本培训针对性、研究性不强,组织培训形式化。如:校长召集本校教师集中学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甚至以教师自学替代校本培训等。这种松散型的校本培训严重影响了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四、思考与对策
  
  1.职前、在职、职后教育一体化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是教师职前、在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职前教育要避免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的比例。增加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时间。如:建立实习基地,采用3+1或4+1模式(既为一年的教育教学实习),不断提高教师职前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注重教学实践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尤其是结合课程改革实际,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基础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师范教育过于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尤其是专业道德、专业精神的教育,这是造成许多新上岗教师缺乏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师德读本课程,而应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全面实施,并在今后的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中不断深入。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应有制度化和规范化,借鉴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经验,新任教师、从教3-5年的教师,可享受1-2个月的带薪进修;从教5-10年、10年以上的教师可享受3-6个月、一年的带薪进修。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才能更好地体现职前、在职、职后教育一体化。
  2.学会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决策,教学教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也称自省,是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我觉察的水平,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后不断地进行反思,才会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反思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不断尝试地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和专业意识。反思还应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在与专家或同伴的交流中,避免了个体反思的局限性,吸收了专家的指导,同伴的参与和分享,更能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3.培训与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
  教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与教师需要相结合,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教师培训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更应建立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教师自主为动力;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手段,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究。改变过去边疆地区教师只会用教材不会编教材的现状,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迈出由普通教师型走向专家型教师的第一步。校本培训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对教师的评价及激励制度。学校管理应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确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边疆地区也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探究本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是避免盲目性的基础,也是制定符合本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发友.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与影响因素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杨庆国.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30期.
  (作者单位: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会计人员 会计职业道德 诚信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共同遵守的规范。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数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
[摘要]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畏惧自卑心理、过分依赖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要调整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对策:一是实现教育机制创新,把职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为
法制课既是一种宣传手段,更具有预防效能。在讲授法制课的过程中,既要使预防对象了解职务犯罪方面的法律规定,还要使有关单位重视犯罪预防工作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技巧,并在预防
[摘要]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在阐述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就高职院校如何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德育创新工作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主体性德育 德育工作     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班级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班级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亲近学生和鼓励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完善自身的魅力,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最后,班主任要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和谐班级 班主任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  
牛奶枕包用原纸经印刷后覆P E膜复合牢度差,经分析系原纸表面吸水性低、透气度低、孔隙率低,使纸张吸墨性不良印刷后油墨干燥速度慢,油墨与纸张附着力差,造成淋膜时P E膜复合
主持人: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李克强总理今年两次在重要场合提到"双动能",又称"混合动能"。这里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李克强总理的阐述: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推动稳增长、调结构,必须
在阐述部分权重信息下的两阶段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影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重要因素,采用部分权重信息下的两阶段法对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可作为选择物流
指出传统的数据模型定义是直接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管理的难易程度依赖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取操作关系密切,数据存取交换频率高,应用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