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地解读《童趣》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三种阅读心态:儿童阅读心态、成人阅读心态、童心未泯的阅读心态
  1.理论引入
  如何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尽管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从教育学、诠释学、心理学等层面寻求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从动物学、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对于解读心态还是缺乏相应的研究。居于此,笔者引入世界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牛津大学博士德斯蒙德·莫利斯在《人类动物园》一书里的精辟论述。
  “许多人对创造性的秘密感到不解。我认为,在本质上,创造性只不过是儿童的探索和发明在成人生活里的延伸而已。儿童提出新问题;成人回答老问题;童心未泯的成人寻找解决新问题的答案。儿童善于发明;成人善于生产;童心未泯的成人善于创造性地生产。儿童探索环境;成人组织环境;童心未泯的成人组织探索,使探索有序进行,加强探索的力量,他创造。”
  莫利斯从创造性的角度,把人分为三类“儿童、成人、童心未泯的成人。”文本的解读也是一种创造活动。由此,笔者把文本解读心态划分为三种“儿童阅读心态、成人阅读心态、童心未泯的阅读心态”。
  2.例说三种阅读心态
  作者创造了作品,但作品一经完成,它就会相对独立于作者。意义的“生成”并不完全受制于作者生产作品时的主观意图。相反,就像磁铁将周边的铁屑尽可能吸住那样,作品在捉摸不定的命运中既神秘、又无限地“生成”了其意义。至于意义向读者的“敞开”,可以运用水海绵这个意象。你去拧海绵里的水,力气大出水就多,力气小出水就小。至少在特定的时间里,海绵的水是你怎么拧也拧不干的。即使磁铁的法力有限,水海绵迟早会干,但是,磁铁永远具有吸铁的“能力”,海绵永远具有吸水的“能力”。同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其意义也始终处于“生成”与“敞开”的现在进行时态。
  面对意义“生成”与“敞开”的现在进行时态,笔者拟以《童趣》解读为例,阐述三种解读心态。
  儿童解读心态:学生解读往往是浅层解读。不知道如何去“挤海绵的水”或者“力气不够”。这受制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眼界、生活阅历、学力等等。他们解读的结果往往呈现两种状态,一是满足于“事实经过”的粗浅了解,二是茫然一片的一堆问题。这些问题他们迫切需求答案,但并不主动思考有效寻求答案的路径。仿佛一群嗷嗷待哺的雏燕,闹喳喳地张嘴等着父母送来食物。这种解读心态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任何羁绊,绝对自由,能提出诸多问题,甚至异想天开,风马牛不相及。在《童趣》的解读中,他们很快读出三件“趣事”,并且能够知道“趣”来自于想象和联想。同时也提出了“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乌鸦?乌鸦与蚊子更相近,颜色都是灰黑、声音都是令人恐怖。”“为什么不伸张正义,为弱小动物报仇,杀死癞蛤蟆?”等等。
  成人解读心态:成人解读往往依赖权威、秉承传统,人云亦云,趋同心理严重。生怕越雷池半步,不敢创新解读。总是在重复着“旧答案”。对《童趣》的解读直接引用教参:“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本文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说教如此抽象宽泛模糊的定论,自己都是“昏昏”,又如何叫人“昭昭”?
  童心未泯的解读心态:《汉典》对“童心未泯”如是解释,“年岁虽大但仍有天真之心。形容成年人还有着孩子的天真。”童心未泯地解读心态就是兼备儿童与成人的优势,“组织探索,使探索有序进行,加强探索的力量,他创造。”如何用此心态解读《童趣》后文专门阐述。
  二、童心未泯的成人解读心态是语文教师身份的必然
  童心未泯的成人解读心态应该是一种哲学心态。要“说”不可言说的“言说”。哲学因而是成年人的童话,但孩子永远不是哲学家。语文教师解读教材具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成人的解读,作为秉承传统的解读;二是作为个人的解读,作为对应现实的解读;三是作为职业的解读,作为“引领者”的解读。当然这三个层面有时候会交叉重合。但更多的时候,往往呈现为“成人解读心态”。
  语文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不是私人解读。其解读路径和解读结论往往直接作用于课堂。作为“磁铁”的文本,周边形形色色的铁屑该如何取舍?什么时候取舍?作为“水海绵”的文本,该如何用力?用多大力?什么时候用力?都是教师解读教材参考元素。
  针对受众(学生),教师的解读要尽可能地接近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同时要“扶之杖藜”,适当提升拔高,完成“自我超越”;针对传统(教参),教师要创造性地接受,保持“我的大脑不是任人践踏的草坪”警惕;针对现实(学生社会生活),教师要与时俱进,围绕学生生活体验,把教材从久远的时代拉到现实的生活场景中来。
  创造的前提是自由,创造的关键是智慧。教师不缺乏智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自由。保持“童心”的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必然。
  三、《童趣》是童心未泯的成人之作
  《童趣》是一篇回忆录,写作材料是儿时,写作时间是成人。儿时写儿事,与成人写儿事,心理与笔力迥然不同。“文以载道”。沈复在《童趣》中想表达什么呢?
  “龙生龙,凤生凤。”沈复出生于幕僚家庭,应该深受“学而优则仕”耳濡目染,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他却从事世人“鄙视”的“商”。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按照当下俗人眼光来看,沈复如果衣食无忧也还能够接受,关键是他终生贫困,历经坎坷。妻子有病因为穷却从不去医治,早年病死。
  如果沈复因为少不更事,儿时写《童趣》,趣在天真,趣在自然。可是《童趣》偏偏是饱受磨难满目沧桑的沈复的回忆,穷困潦倒的他居然“不思悔过”,还津津乐道。令人费解。
  关于沈复的资料,凤毛麟角。但在沈从文自传回忆录《读一本小书的同时读一本大书》中意外发现答案。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學生,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逃避那些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
  所以,闲云野鹤般的沈复,梅妻鹤子的沈复,尽管被世人的不理解中,依然我行我素,回忆往事,没有丝毫悔意,怡然自得。
  四、童心未泯地解读《童趣》
  1.逸趣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常常以旨趣抱负自号。沈复自号“梅逸”。“梅”的意象妇孺皆知,不必细说。汉典对“逸”的如是解释:
  ①跑,逃跑,逃~。奔~。
  ②散失:~散。~史。~事。~闻。
  ③安闲,安乐:安~。~乐(安乐)。以~待劳。闲情~致。
  ④超过一般:超~。~兴(xìng)(超逸豪放的兴致)。~趣。~致。~品(超脱绝俗的艺术品)。~珠(特异的珍珠,喻人的品德)。
  ⑤隐遁:~士(隐居之士)。~民(a.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b.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亦作“佚民”)。
  ⑥放任,不受拘束:~荡。飘~。骄奢淫~。
  根据沈复的生平,结合文章来看,特别是他在文中凸显的“物外之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作为兽,以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逸”唯一可取的意义为“超过一般”。
  逸趣就是“物外之趣”。即由“此物”到“彼物”的思维过程。那为什么联系的是“彼物”,而不是其他的物呢?除了把握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点外(联想点,想象点之),更重要的要把握“想象者”、“联想者”当时的心境和平时的涵养和志趣。
  2.雅趣
  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乌鸦?乌鸦与蚊子更相近,颜色都是灰黑、声音都令人恐怖。”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作者在回忆和写作时,心境都是愉悦的。“境由心生”。心情愉悦,看万事万物都是宠物。所以蚊子此时不是害虫,而是“鹤”。二是从作者平时的涵养和志趣考虑。“静将鹤为伴,闲与云相似”。鹤,又名“仙禽”,形象高洁脱俗,鸣声清越,观鹤舞、听鹤鸣,可以使人忘却尘俗。(清)陈淏子《花镜》记鹤:“尝以夜半鸣,声唳九霄,音闻数里。有时雌雄对舞,翱翔上下,婉转跳跃可观。”姿态闲静、品性高洁、热爱自由的鹤,成了文人墨客生命状态、精神追求的外化和象征。
  3.“义”趣
  课堂上,学生提出“为什么不伸张正义,为弱小动物报仇,杀死癞蛤蟆?”以童心未泯的成人心态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
  一方面,惩罚强暴,同情弱小,似乎是人生来俱有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儿童身上尤为明显。两虫相斗,癞蛤蟆“拔山倒树而来”,显然,两虫实在是足以使人同情的弱者、无辜者,对两虫而言,“庞然大物”的癞蛤蟆可谓是强暴,“舌一吐而两虫尽为所吞”,在孩子的眼里,它的行为实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甚至是“十恶不赦”之举,该当受罚,于是“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俨然成为替天行道、惩罚强暴的“侠义之士”,“我”把自己演绎成了一位“英雄”,试想,有哪种心情比得上此时的畅快与满足?
  另一方面,为什么不杀死癞蛤蟆?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严惩恶之外,还强调“恕”。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人的宽容,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恕”的重要,特别强调,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宽恕之心记在心中,就可以受用一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上进行爱的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爱的价值观。充满爱的教育,充满爱的语文,才是教育的真谛,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诗意、更生动、更美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一、“爱”充满着语文  中学教科书中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社会对祖国的爱;有对父母的感念之爱;也有对生命的人文关爱。这就
【教学设想】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善良之人,而我们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上也分明感受到她的善良,可是作者认为自己每当想到老王时,就觉心上不安,后来衍成内心的愧怍。不安源于愧怍,愧怍又是因何而起呢?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自己对老王的关
一、导入语  亲爱的同学们,首先欢迎你们进入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如果说在初中阶段,我们只是泛舟荡漾在化学的河川之上,为沿途的旖旎风景所倾倒,那么我们进入高中以后,一定会发现眼前的河面越加开阔,景色更加优美,让我们扬起风帆一起遨游于神奇的化学海洋之中吧。  情景一:溶洞景观的图片(千奇百怪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情景二:节日焰火的图片(五彩缤
教师的人生就像播种,播下一个信念,收获一颗爱心;播下一颗爱心,收获一片希望;播下一片希望,收获孩子灿烂的明天。让“关爱体现在细节中”,让“细节展现出关爱来”一直是我教育的信念,也是我永恒的追求。我要用这种信念,把爱洒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关爱在细节中绽放人性的光彩。  做学生的“成长导师”,最大的优点就是目标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集中优势精力、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内容摘要】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但有一些老师只重视文章的教学,练习的巩固而忽视学生阅读。把阅读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只要抓好“基础知识”,就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阅读 方式自我完善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书报杂志已经成为信息生产、贮存、传递、交流的一种主要手段,成为将先进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但许多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好的创意在课堂上往往难以展现,于是笔者“蹲下身子看学生”,为学生创建新型的“课堂”,真正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对话而非对抗的良好关系,建立“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对话 新型课堂 平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书 ——《沙乡年鉴》,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他把土
一、报刊阅读的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获得并提取所需信息,了解英语世界,开拓视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中的重头戏,新课改后高考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题量增加,而且知识面不断拓宽,词汇量也在增大。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要求重点。但从我国学
文言文如何学习如何学好,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加强诵读与积累”,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把“诵读与积累”当成文言文学习的唯一手段甚至唯一目的,问题恐怕就比较严重了。下面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例,谈谈文言文“读→思→悟→用”四步学习法,希望由此构建文言文有效学习法。  一、文言文有效学习法主要步骤  1.读  读,这里特指文言文的诵读与译读(也包含对比阅读不同的译文)。首先要求是看清字形,读
历时四年的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在很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高考语文要求除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能力外,最明显的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一时对中学语文界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引发了中学语文教师的理性思考。  高考语文试题中到底怎样考查考生的探究性能力,平心而论,就试题本身而言,喜忧参半,甚至忧多于喜。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从指导角度考虑更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