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语文课堂 构筑对话平台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但许多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好的创意在课堂上往往难以展现,于是笔者“蹲下身子看学生”,为学生创建新型的“课堂”,真正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对话而非对抗的良好关系,建立“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对话 新型课堂 平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价值取向,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课程目标,强调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人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新理念,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习,可以说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的“有”到新的“有”的过程。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这样的接受性学习当然是需要的,但存在的“被动性”,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也是需要加以改变的。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它都得在教学中完成。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传统教学中也有“沟通”。教育者们更多的垂青于“插秧式”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正如亚斯贝尔思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言: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心扉……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既然是沟通,就必须有对话。语文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师与生之间一对一的对话,也包含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等多重的网状关系,应该说,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其中充当的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既然承认师生平等,就应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既然尊重学生,首先就应尊重学生的思考并保护其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有时是富有创造性的,有时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有时是幼稚无知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引导,如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也可以培养老师。
  以人为本,充分放大语文课堂,构筑新型的对话平台。可以说,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在这里,教室和教师不再是学习环境的全部,课堂教学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粉笔之类的媒体,而是有了媒体甚至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课案一:南京市一位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系统教学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时就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的标准,切实做到了“三维贯通,以人为本”。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在教学时,朗诵和欣赏是必要的,因为其“画面感”很强。例如,预习设计中,知识性表现在:要求学生对生字词的自主把握,关于“春”的诗词积累;技能上的朗诵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训练等。而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又令知识和能力活起来,动起来。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构想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构想绘出心中的图画、配乐朗诵及朗诵技法指导、多媒体适时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自如调度、圈点批注、引导赏析及质疑等有机结合,在教给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给了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有了审美体验。
  本案设计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人文性也在其中奕奕生辉。如,导入词“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有无数优美的诗文歌颂过她,我想同学们这方面的积累也一定很多,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此言人情味很浓。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随处可见,如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提交质疑,形式多样,特别是案末设计,教师在引导铺垫之后说:“春天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带给人们活力和热情。老师想知道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在你们的生命的春天里,你们将做些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主张通过交往,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通过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发展。应该说,本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人文理念,很好地构建了对话平台。
  课案二:有一次,我上课文《再塑生命》,这是一篇写关于莎莉文老师用爱帮助海伦凯勒走出心理阴影,战胜身体残疾,健康成长的文章。当时我为这一课准备的课程资源之一是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我选择在本课开始时播放,用于开篇点题,引起学生思考,并自感效果不错。但课后,学生到我办公室,大家闲聊时,有学生忽然说:“黄老师,我听过《爱的奉献》童声合唱版,要是今天使用这一版,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接着另一学生又说:“如果将这首歌放在这一课快结束时播放,会不会产生余韵袅袅,引人遐想的效果?”我惊呆了,我实在是低估了我的学生们,从这一点看来,学生足可以做我的老师。
  课案三: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讲到其中一个情节“松骨峰战斗”时,为了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请设想这些革命烈士为什么会有如此壮烈的举动,他们当时有什么样的想法?课上,学生们写的基本上都是围绕革命先烈们要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朝鲜人民而视死如归等等,其实这也是我想要达到的要求。课下,一个学生对其他学生说:“我觉得烈士们当时根本不会想那么多,这就是人的本能反应,反正都是死,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
  学生们看法固然有些偏颇,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来,也不无道理啊。我们的语文教学或者说我们的教学不是要培养“应声虫”的,而是应该培养有思想、有主见乃至有创见的新时代的人才,可是,在课堂上,有多少学生敢提这样的“另类”的看法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就于这种情况,那何不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放大呢?把它延伸到我们的校园的角角落落乃至我们的生活中去,是不是更有利于我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更有利于我和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呢?
  于是,在正常的课堂之外,我又为学生们创建一些新型的“课堂”:
  1.创设“有话就说”平台。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就某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谈自己的经历、认识、体会。大家围坐在一起,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相互提醒、相互补充,气氛热烈而轻松;
  2.创设“激情碰撞”擂台。轮流让学生独占讲台说故事并发表对此事的认识和看法,并勇敢接受全班同学的质疑,让他感受“舌战群儒”的快感或者“如坐针毡”的“难堪”,当然,守擂时间越长越好。
  这两种做法,学生的发言一般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除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外,他们的思辨能力尤其是胆量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课,我有时在场,有时又故意不在场,当然课后要求分组将课堂实录以及讨论结果拟成报告交给我。
  3.创设“融入自然”情境,将课堂拓展到室外。如那位老师教学《春》,采用多媒体设备,映出春天的种种美景,展现春天勃勃生机,再配以音乐,真的是美不胜收。有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固然好,可是,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学校都具备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手段的。那何不返璞归真呢?
  我在上这一类型的课时,曾经将学生适时带到操场、公园,大家席地而坐,围成圆圈,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融融气氛中,开始我们的课。我想,在这样一个放大的语文课堂上,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拘谨应该悄悄遁去了吧。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开放、交互和共识为特征,在老师的引领下,以探究为方式去获取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仅仅做到“翻开书本学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蹲下身子看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对话而非对抗的关系,建立了“学习共同体”,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阔步向前!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 钟启泉、崔允墎、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年8月第一版.
  [3] 陈云恺《教育转型论》,2003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五塘中学)
其他文献
一、提高认识,增强教师的生态意识  高中的生物教学,教师起着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态意识,首先是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生态意识。在生物教师的培训环节中,就要注重加强生态意识的教育,主要针对于环境生物中的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具体的研究。  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宏观方面可以研究一下环境中的污染问题,例如生态系统中的富集、迁移、归宿、转化或是对于生态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学生涉猎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但农村学生,由于受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对语文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手段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开阔
2月2日,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在三金潭消防救援站举行驻勤火神山医院出征誓师大会  在此次新冠肺炎最严重的湖北省武汉市,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他们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和各项安保工作,全力守护群众的健康与安宁。  副支队长罗洪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  在防疫一线,消防支队中的党员冲锋在先,开展各项消防监督工作;在不打扰医护人员的前提下,深入一线危险作业;确保生产企业物资存
山水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别,它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首开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独步天下,开创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双峰并峙,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在仕途不顺或者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往往将山水田园作为慰藉心灵的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然而在如此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却很少,数学几乎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虽然新课改在教材的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上新授课时兴趣浓厚,但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上习题课,对于习题课,学生们也就提不起什么兴趣了。因此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习题课也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习题课上学生们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往往上课“整堂灌”
在语文课上进行爱的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爱的价值观。充满爱的教育,充满爱的语文,才是教育的真谛,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诗意、更生动、更美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一、“爱”充满着语文  中学教科书中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社会对祖国的爱;有对父母的感念之爱;也有对生命的人文关爱。这就
【教学设想】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善良之人,而我们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上也分明感受到她的善良,可是作者认为自己每当想到老王时,就觉心上不安,后来衍成内心的愧怍。不安源于愧怍,愧怍又是因何而起呢?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自己对老王的关
一、导入语  亲爱的同学们,首先欢迎你们进入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如果说在初中阶段,我们只是泛舟荡漾在化学的河川之上,为沿途的旖旎风景所倾倒,那么我们进入高中以后,一定会发现眼前的河面越加开阔,景色更加优美,让我们扬起风帆一起遨游于神奇的化学海洋之中吧。  情景一:溶洞景观的图片(千奇百怪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情景二:节日焰火的图片(五彩缤
教师的人生就像播种,播下一个信念,收获一颗爱心;播下一颗爱心,收获一片希望;播下一片希望,收获孩子灿烂的明天。让“关爱体现在细节中”,让“细节展现出关爱来”一直是我教育的信念,也是我永恒的追求。我要用这种信念,把爱洒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关爱在细节中绽放人性的光彩。  做学生的“成长导师”,最大的优点就是目标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集中优势精力、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内容摘要】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但有一些老师只重视文章的教学,练习的巩固而忽视学生阅读。把阅读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只要抓好“基础知识”,就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阅读 方式自我完善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书报杂志已经成为信息生产、贮存、传递、交流的一种主要手段,成为将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