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双廊镇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春风轻抚的日子,我终于见到了双廊古镇。
  据记载:双廊地处洱海东岸,双廊的“双”三层含义:“双曲”,一是北边弯曲的海岸线叫罗曲,南边的弓形的海湾称莲花曲:二是“双岛”,北边的半岛叫天生营,南边的是玉矶岛(南诏风情岛):三是罗曲东边的田坝地势狭长,形同两条走廊,所以,这地方就叫双廊。走进双廊,想想都很美,长长的古街,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清新、典雅、唯美。
  双廊古镇依山傍水,南北是一条约两公里的长街,成为古镇的中轴线,把古镇天然分成东西两半,东面依山,西面傍水,一院院白族古民居极具特色,这些古民居的房向基本是坐东向西的,一家挨着一家,远远看排列比较整齐。无论是东面还是西面的民居,间隔都会有一条条东西向的小巷从远处延伸。东面的小巷延伸到山脚,那些小巷狭窄幽深,一米阳光暖暖地撒落在小巷里,小巷一线蓝天的感觉特别突出。西面的小巷,是一条条鹅卵石小路,向洱海畔延伸,从小巷窥见海天一线,那种朦胧神奇的意境,那种想让你探个究竟的巨大诱惑,油然会从心底涌动而出,想让自己踏着鹅卵石,轻轻地从小巷走向海滩,吹吹海风听听涛声,远眺苍山十九峰的雄伟壮观,近观洱海的柔媚温婉。
  我们就悠然步行双廊古街,一览古街白族民居风采,与我徜徉南诏一条街的感觉截然不同,南诏古街我太熟悉了,听到的是乡音,内心凝聚的是浓浓乡情,眷恋故土情愫。而双廊,第一次去有异样新奇感觉,说历史底蕴比不上巍山古城,却因依山傍水,平添了几多的魅力,平添了几许的情调,既是山村又是渔村。地处洱海畔,傍水使古镇有了灵气,有了诗韵,有了意境,有了更多的灵性风韵。
  游客络绎不绝,街上川流不息,具有特色的客栈不少,店名都是诗意化意蕴深刻的,什么“且听风吟”、“观海听涛”、“淼森”等等。看看想想,这些有韵味的客栈,都会让你想驻足,真实感受体验,且听海风吹,海浪涌,海风轻抚脸庞。傍晚我们就静坐海边,面向洱海苍山,观湖光山色,看海天一色,坐看闲云野鸭,一抹夕阳慢慢坠落苍山,就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赏洱海傍晚渔歌,那种惬意,那种心境、那种宁静快乐,是实在难以言表的……
  岁月静好,身在双廊,面朝洱海,春暖花香,四季平安快乐。难忘双廊之行,期待还能邂逅双廊。
其他文献
一  那是上世纪的1958年,是共和国的青春岁月,也是我们这些军队卫生工作者的青春岁月。  昆明军区血吸虫病防治大队是在第一时间以最迅速的方式组建的。全大队的封闭训练从一个夜晚开始。那时,我才真正开始接受血吸虫病的知识。其实全大队没有一个人实际接触过这种对人危害很大、对人畜传染都很快的疾病。血吸虫在人的肉眼很难辨出的极微小的钉螺里成活,形成幼虫,通过人生活和生产都无法离开的水,钻人皮肤后,进入血管
期刊
一  大理古城广武路中段,远离南城门景区熙熙攘攘的游客带来热闹的喧嚣,寂静幽深的小巷里,白族院落挤挤挨挨地连在一起,这其间有一座荒芜的小院,虽然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却仅存过厅及左右两厢,阵阵秋风吹动屋瓦上的枯草,玻璃破碎的门窗发出吱呀的低吟,仿佛在萧瑟落寞地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如今小院无人居住,在连片的民宅间虽然略显清冷寂寥,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盛景况,这里就是大理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
打锣锣,烙馍馍,  鸡儿叫,狗儿咬,  舅舅来,吃啥哩?  吃白面,舍不得;  吃黑面,羞得很;  吃荞面,肚子胀;  吃豆面,豆腥味;  宰公鸡,叫鸣哩;  宰母鸡,下蛋哩;  宰鸭子,看门哩;  ……  我们齐声唱歌,因为我们看见,对面的土路上,那个推自行车的人,向着我们的村庄走来。那是我们的舅舅。那是碎舅舅熟悉的身影。  我们村庄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扇面状,西边的人口是扇子的把儿,东边脚下依次
期刊
痴情  我刚走到滨河公园的凉亭,就听见有人喊我。我举目一望,那儿全是像我一样的老头儿。我正欲往前走,又有人喊我:老兄!我止步一看,喊我的人,是文友老孙。于是,我朝他走去。  好久不见老孙了,半年前,他正在家里伏案写作,突然,头一歪,滑下地。少时,他醒过来,连忙给儿子打电话。没多会,儿子赶到,急忙送他去医院。医生说,老孙轻度脑溢血,得住院治疗。于是,在医院留医10日,才出院回家。出院时,医生说,要注
期刊
在云南大理祥云县云南驿坝子东侧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列大山最为突兀显眼。如果你乘汽车或火车从大理至昆明的话,车一过云南驿进入古称“云南赕”或“小云南”的云南驿坝子,从东面映入你眼帘的即为这座大山了。它就是雄踞于大理地区东大门的老青山。  自古雄关  老青山主峰海拔2577米,它高于云南驿坝子577米,高于它东面的大仓黄竹箐凹地近800米。清光绪《云南县志》中这样描述老青山:“老青山,在县东南60里。极
期刊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一  2015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利用下乡的机会,如约来到祥云县虞情白然村,采访了虞情村余家第四代银器加工制作传承人余全希,当地人都称其为小炉匠。  昔日,“匠”,那是百姓对手工艺人的尊称,是对他们技术的认可。
期刊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
期刊
沿着路,我看到了一些橙色的元素,由漾濞江边往山脚铺排,构成一幕黄铜色的图景。奇怪的是,我的眼睛在一瞬间出现色差,江这边的稻谷青色与橙黄交错,山脚背阴处更显绿,或许是夕阳和距离的缘故。阳光照射下的漾江河谷曾一度让我困惑,由马厂往外,一路铺叠的稻浪在这片河谷中越发暗了,模糊了,光被一座座山隔在了另一面,正如我被一层虚无的质与故乡隔阂了许久。天色将暮时我看到一群,不是,是一些人群在这块青橙色交融的田地里
期刊
晨练  乡下的鸡总是起得比人早,天未明公鸡已开始打鸣,天亮了母鸡咯咯叫,鸭子呱呱跳。农家的小院好比城里的公园,只不过“晨练”的是鸡鸭而不是人罢了。  这时候母亲在地上撒一些玉米,鸡鸭吃完“早点”后,都“游山玩水”去了。  要是在城里,这时候我还在梦乡呢,睡得很香,香得连梦都来不及做。乡下却不同,“瞌睡虫”像地上的玉米,都被那些鸡鸭啄飞了。  小住几天后好不容易适应了,告别的日子却又来临。说与不说,
期刊
在季春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学校里的几位老师相约,租坐了一辆微型车,经数小时的峰回路转,来到了纸厂坝,饱览了那里的风光。  纸厂坝不造纸,是滇西大理州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委会所在地,离县城有百余公里,位于平甸公路东侧的罗坪山顶上,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区,是炼铁乡最边远最贫困的村落。  迎着徐徐的凉风,我和几位老师爬上了纸厂坝的“观景台”——高坡处,极目望去,展现在眼前的纸厂坝形如一张宽约两千米,长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