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故乡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d198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小小埠头。那一湾江流是漾濞江,它恒久地流过小镇的脚下,在这里打了一个柔和的弯,之后,往远处去了。史书上没有说,这同样名为漾濞的小镇和江流,到底是镇因江而得名,还是江因镇而流传。人们只知道,一直以来,它们便相依相伴,不可分割。倒是书上有说到,说漾濞在历史上曾名为“漾备”,是南诏时期的一个小诏。想必那时,这江同样也是名为“漾备”的。
  称谓的变迁,讲述的本是一种被时光深深浸染的过程。在小城漾濞临江的一隅,在漾濞作为集镇最初的发源地,而今仍保留着一条旧街。街的名字在几经变迁后又回复本然。名为博南。旧旧的古街,两旁许多旧旧的房子,上面几方旧旧的窗。石子铺的安静的小街,适合在傍晚的时候慢慢地散步。我曾经在一次傍晚散步的时候,在一方旧旧的大门上。读到三个不同年代的门牌,三个从旧到新的门牌,诉说着往日时光的记忆。
  旧旧的老城,适于生长那些旧旧的、温暖的怀想。一位少小离乡的友人,曾向我忆起我而今生活在其间的他的旧漾濞——这个在他的生命里不能抹去的旧故乡,以及下在故乡夏天里的雨。那个永远停留在记忆深处的夏日,雨安静地下,空气清新且带着凉意。一个少年站在楼上,凭窗看对面的山在雨中一片迷蒙,看屋檐上的雨水落进瓦沟里,落在上面的瓦浆草上。故乡夏天的雨,在离乡的漫长岁月里,下成他心头的诗。
  小城漾濞是少有人种荷的。有一年夏天,我在雪山河二大桥下看到一畦荷田。在一次次傍晚的散步中,看碧绿的荷叶慢慢铺满水面,之后,终于看着一朵一朵洁白的荷花,开在那一片绿叶间。为着那一方小小的动人的风景,许多个傍晚,我总忍不住要从那桥上走过,走过绿叶,走过花,走过一段清雅的心情。次年夏天来时,桥下还是出现了一方荷田,只是位置从河的那边换到了河的这边。绿绿的荷叶,亭亭的荷花。只是那样一方荷田,便宁静了小城的夏天。
  只是那样两个夏天。两个夏天之后,桥下的荷田便不见了。夏天的桥下,只剩下朴素的稻田。桥下不见了荷田,却有荷花开在怀念中的夏天。“记得淮安还有马厂都有人种荷的。”朋友说。淮安和马厂是小城郊外的两个小坝子,从小城往里走是淮安,从小城往外走是马厂。从县城往州府的公路笔直地穿过马厂坝子。夏天的马厂坝子,公路两旁映入双眼的总是碧绿的稻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在车上来不及看仔细,所以才看不见那些开在夏天深处的荷。
  淮安的荷我有一年却见过——我看见的是一畦即将收获的荷田。那是有一年秋天,县里组织的一次田野采风。那时节,绿风长长的夏天已经过去了。淮安的田野里到处是稻谷收获后的沉静安宁的景象。在一大片收获后的稻田问,我看到一畦荷田,田里的荷叶已然枯败,水已经放干,看样子,农人就快要来收获这荷田了。一畦快要收获的荷田。它犹如一枚即将采摘的记忆。若是将它逆着季节打开,那些亭亭的荷,便静静地开在夏天的雨里。
  农人们在田里种荷,离乡的人在时光里种植记忆。一座桥,一方寺院,一个地名,一种风俗,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那些旧旧的地名,那些旧旧的山水,一如农人种下的荷,一枝一叶,在怀念的心里,长成旧日故乡的模样。
  其实这么多年,小城漾濞也有许多变化。县城不断地向东、向北发展,道路不断增多。城中的雪山河上,先后有了一大桥、二大桥,马上,还将修起第三大桥。在不远的将来,还将有更大的跨漾濞江大桥,让县城延伸到漾江南岸。春日的傍晚,在雪山河一大桥以及旁边的核桃文化广场上,总有许多老人和孩子在放风筝。彩色的风筝乘着明净的风,静静飞在小城碧蓝的天空里。
  而老街依然在那里,在城下临江的一隅,安静地,保持着它那一份固有的淡定、温婉的旧。这些年来,当各处的古街古镇被不断地翻新改造,重新盛装出场,这条而今名为博南的漾濞老街却似一卷发黄的书,在稍稍漫漶的字迹里,缓缓讲述着那些往昔的岁月。这不曾刻意去改变的老街,是小城漾濞不愿刻意改变的旧情怀。
  记得有一次,一位外地的作家来到漾濞,县文联并召集了大家在一块闲聊。饭后,作家直接提出要去老街走走,他说他到漾濞,直接就是冲着这老街来的。其实不止是他,几乎每一个冲着漾濞的旧时光而来的人,都会走到老街去,去看,去听,去读,去体味老街的那些往日时光。这么多年来。在几乎所有外地作家关于“漾濞”二字的文学讲述里,人们都会寻找到这条老街,以及这条老街上的那些深深浅浅的往事。
  除了个别特殊的年景。小城的夏天是多雨的。雨下在那半座老城上,下在老街旧旧的石板路上,总是比别处要多了些韵味。那些落在旧瓦沟里的雨,斜斜地,将夏天划向深处。
  在那夏天的深处,泊着一方旧旧的、向远的窗。
其他文献
民族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的结晶,如散落于民间的一颗颗珍珠。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字升,凭着几十年的坚韧和执著,挖掘民间音乐的“宝藏”,并一一收集整理,使巍山民间歌曲广为流传,异彩绽放。  一  沿着巍山坝子西边山脚的简易公路,一路驱车南行到达一个叫做阿朵村的彝族寨子,在一所干净整洁的院子里,我们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字升。  招呼我们在客堂坐下后,已经七十六岁的字升特意回到屋子里
期刊
巍山彝族同胞高超的狩猎技巧,继承了南诏王室成员数百年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战争技巧,是南诏时期战争习俗的延续和再现。与狩猎一脉相承且独具南诏历史文化的“牛歌”和“赶马调”,旋律高亢、意境悠远迷人,极具民族气息,已在巍山传唱了上千年,至今依然经久不衰,歌中满含巍山同胞对先祖的怀念。  巍山彝族同胞把狩猎称之为“古得”。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巍山彝族是一个酷爱狩猎的民族。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土著之乌
期刊
一  这一天的周前会,沈若尘听得格外用心。  学校里的周前会,向来是最不受待见的。有人私底下把周前会比作琼瑶电视剧:一来手段雷同,内容千篇一律;二来篇幅冗长,令人昏昏欲睡;三来每到激动之处,发言的领导往往会吼上几句,功力之深,颇有马景涛的风采。  然而这一天,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上级的文件、疾言厉色地批评了下属的表现之后,校长喝了几口浓茶,清了清嗓子,话锋一转,忽而轻描淡写地讲到了职称评定的相关问题:
期刊
金盏村河底社座落于苍山西坡下,四周群山环绕,沟壑间镶嵌着三条玉带般的清泉,从左到右,从大到小,错落有致。整体看来,像一把巨大的筲箕。传说,这儿原本是个湖,筲箕口两面都是陡直的悬崖,中间原本由枯枝藤条等封着。其中,有根粗壮的老树干实为沉睡千年的大蟒,身上长满了树毛衣。一位过路的老汉,坐在“树干”上吸了锅老草烟,走时将燃着的烟灰磕在了树干上。烟灰渐渐灼进“树干”,大蟒觉知疼痛便翻身而起,撕开湖口,乘着
期刊
一  那是上世纪的1958年,是共和国的青春岁月,也是我们这些军队卫生工作者的青春岁月。  昆明军区血吸虫病防治大队是在第一时间以最迅速的方式组建的。全大队的封闭训练从一个夜晚开始。那时,我才真正开始接受血吸虫病的知识。其实全大队没有一个人实际接触过这种对人危害很大、对人畜传染都很快的疾病。血吸虫在人的肉眼很难辨出的极微小的钉螺里成活,形成幼虫,通过人生活和生产都无法离开的水,钻人皮肤后,进入血管
期刊
一  大理古城广武路中段,远离南城门景区熙熙攘攘的游客带来热闹的喧嚣,寂静幽深的小巷里,白族院落挤挤挨挨地连在一起,这其间有一座荒芜的小院,虽然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却仅存过厅及左右两厢,阵阵秋风吹动屋瓦上的枯草,玻璃破碎的门窗发出吱呀的低吟,仿佛在萧瑟落寞地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如今小院无人居住,在连片的民宅间虽然略显清冷寂寥,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盛景况,这里就是大理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
打锣锣,烙馍馍,  鸡儿叫,狗儿咬,  舅舅来,吃啥哩?  吃白面,舍不得;  吃黑面,羞得很;  吃荞面,肚子胀;  吃豆面,豆腥味;  宰公鸡,叫鸣哩;  宰母鸡,下蛋哩;  宰鸭子,看门哩;  ……  我们齐声唱歌,因为我们看见,对面的土路上,那个推自行车的人,向着我们的村庄走来。那是我们的舅舅。那是碎舅舅熟悉的身影。  我们村庄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扇面状,西边的人口是扇子的把儿,东边脚下依次
期刊
痴情  我刚走到滨河公园的凉亭,就听见有人喊我。我举目一望,那儿全是像我一样的老头儿。我正欲往前走,又有人喊我:老兄!我止步一看,喊我的人,是文友老孙。于是,我朝他走去。  好久不见老孙了,半年前,他正在家里伏案写作,突然,头一歪,滑下地。少时,他醒过来,连忙给儿子打电话。没多会,儿子赶到,急忙送他去医院。医生说,老孙轻度脑溢血,得住院治疗。于是,在医院留医10日,才出院回家。出院时,医生说,要注
期刊
在云南大理祥云县云南驿坝子东侧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列大山最为突兀显眼。如果你乘汽车或火车从大理至昆明的话,车一过云南驿进入古称“云南赕”或“小云南”的云南驿坝子,从东面映入你眼帘的即为这座大山了。它就是雄踞于大理地区东大门的老青山。  自古雄关  老青山主峰海拔2577米,它高于云南驿坝子577米,高于它东面的大仓黄竹箐凹地近800米。清光绪《云南县志》中这样描述老青山:“老青山,在县东南60里。极
期刊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一  2015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利用下乡的机会,如约来到祥云县虞情白然村,采访了虞情村余家第四代银器加工制作传承人余全希,当地人都称其为小炉匠。  昔日,“匠”,那是百姓对手工艺人的尊称,是对他们技术的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