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8453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和操作的重要手段,是属于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的、创造的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呼唤着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教学,积极地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当前大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但是一些做法却值得反思,存在着一些误区。课改成了赶时髦、走形式。课堂热热闹闹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
  
  误区一:讨论代替常规教学
  
  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这一方式基本上成了课堂的主体,但是有的东西需要讨论有的东西不需要讨论。特别是新授课上一些难点重点的东西,即使学生讨论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做深入细致而又生动的讲解。应该说离开老师的讲,就没有教学。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只讲几分钟是机械的,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讲什么,讲多长时间应该由课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不是人为的规定。同样讨论有它的必要性,但要讲求实效,确实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讨论也无法解决的东西就不要讨论,因为这种讨论是无效的,不仅无益,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更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这样的问题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只不过给学生了一个说话的机会。另一个方面有人认为讨论没有必要,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讨论是"生教生"的过程,弥补了教师对全班学生照顾不全的缺陷;同时讨论也是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撞击出学生
  智慧的火花,使认识走向深化。所以讨论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一定要运用好把握住分寸,落到实处。
  
  误区二:表扬代替客观评价
  
  有人认为新课程要求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以至于现在的课堂充满了表扬,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会得到老师的“很好”,读遍课文也会“真棒”,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也会做作的说“你比老师都强”等等,这种表扬过多过滥,以至使学生反感:是表扬他呢?还是骂他?表扬本是很好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惜的是这过滥的表扬使这一切失去了价值。其实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不是只有表扬,中肯的批评和指出错误的评价同样是对学生求知欲望的爱护,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也没有教育。批评和表扬一样重要,恰当的批评惩罚更能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激情,客观地指出他们的缺点错误,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韧性和承受能力。如果没有批评和惩罚,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批评,批评也是爱。
  
  误区三:形式代替授课内容
  
  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形式的东西太多。各类公开课、优质课,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老师素质挺高,学生表现挺好,课件制作挺靓,课堂氛围挺火,热热闹闹,一切都仿佛恰倒好处。但认真的思考一下,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到底落实了什么呢?这种教学方式持续下去会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什么呢?——基础薄弱,华而不实,认识肤浅,思想苍白。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语文课就得听说读写,锻炼学生的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离开这些东西语文课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呢?各种公开课、优质课演戏的成分太多,可能执教老师平时不这样上课,但这些课的导向性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不管怎么改,都是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的有趣,爱上学习,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收获,体验到学习的充实和乐趣,这是我们课改中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从根本上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课堂。笔者所述这些只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花絮,但新的课程改革一定会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刘士堂,教师,现居河北滦平。
其他文献
南京师范大学赵凯教授指出:“讲求有效教学,才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所在!”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
语文难教,教过语文的老师或许都有这个同感,教好语文是要经过努力探索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课,语文学不好,其它功课也难学好。特别是在这科学的时代,改革的年代,语文更重要。我认为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以这个为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  一.开辟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  知识好比海洋,而课堂上一点东西就是大海里的几滴水,要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就要
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描述扬州所处的优越地理方位的。其中对“淮左名都”的解释是“古人一般以左为东,以右为西”。对于这一句的解释一般人可就迷惑不解了,因为与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和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截然不同呢?其原因有二:(一)自然原因:对于内陆国家,北寒南热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气候特征,因而古人非常崇尚南方,很自然的就以南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中师生互动起来了,试卷中知识、能力的考查灵动起来了,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  到目前为止,笔者在城区初中已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始终战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坦率地讲,我所在过的学校就其生源素质来说基本代表了全市的最好状态。然而,二十年来尤其是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浩瀚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之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运用,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诵读”、“记忆”这一相对浅显的层面。不能否认,这是学诗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然而如果总是如此,未免过于狭隘,太“取法乎下”了。要知道,一首诗好比一棵大树。它的上面不仅有枝叶,有露珠,有鸟雀;而且有姿态,有风度,有情致,有意味。所以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中的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把“教”与“学”这两个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与合作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  一.生本互动——以“本”为本  生本互动最基本的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生本互动的根本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要
语文教师应用生命去经营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启迪智慧、陶冶性灵,以大师为范、借经典为媒,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基础,使学生也能享受语文的快乐,获得智慧的硕果。即在关注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语文的人文解读。  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须升华到“人文性”,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让学生体会并内
一.文本解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    这是一直延续至今仍未真正得以缓解的解读文本的第一大通病:以实用的尤其是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对号入座,作为文本阅读的第一要务。以这样一种理念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其遭际可想而知。  例如某著名老师教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问:“你们知道这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为什么用‘中华民国十五年’而不用‘一九二六年’?”学生大惑不解,老师点拨
《商州又录》这一篇长散文是贾平凹1984年写下的,后来被选人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一书。《商州又录》作为名著,人们对它的研究有许多。本文仅从雅与俗这个角度,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商州又录》把小序和正文11节算在内,共12部分。  (一)首先,《商州又录》中的主要内容俗,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人俗、事俗、景俗、物俗。  1、人俗。《商州又录》中写的人物主要有:挑担子的山民、一个小妞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她从1978年开始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她根据情境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为:“四为”、“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要素”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