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袁可嘉“戏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文化政治——从未能出版的《新批评》说起

来源 :现代中文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23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代末,身为诗人和青年教师的袁可嘉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新诗的专题论文,虽未能如愿出版这本拟题名为《新批评》的专著,但他有关新诗的综合性理论思考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论文重新以《论新诗现代化》为名结集出版,学界对其“新诗现代化”的体系构建及其思想内涵已有较多讨论,但由于该书在编辑过程对原刊本的内容有所删改,从而对相关论述不免会构成遮蔽或造成误导.本文在综述袁可嘉有关诗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新的史料,即袁可嘉专论戏剧主义的英文文章《关于戏剧主义的笔记》(A Note On Dramatism),并对比与该文内容有所重合但并不雷同的《新诗戏剧化》和《谈戏剧主义》等文章的有关论述,试图对袁可嘉诗论中具有综合性意味的“戏剧主义”这个新批评意义上的诗学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其他文献
成功的钥匙rn电影《国王理查德》以网球运动员姐妹——维纳斯·威廉姆斯和塞雷娜·威廉姆斯的真实经历为背景,讲述了这对世界冠军姐妹与众不同的童年经历.当时,美国网球场上几乎看不到黑人孩子的身影,因为绝大部分学习网球的孩子,都是家境比较优越的.而维纳斯和塞雷娜生活的环境,与其他网球选手有着很大的差别:混乱不堪的街区,拥挤的住所,周围人的偏见……
期刊
父亲的礼物rn在伊恩成年的这一天,兄弟二人收到了爸爸去世前准备的礼物——一根魔法杖和一段魔法咒语,咒语可以将死去的人带回人间一天.从未见过父亲的伊恩触发了咒语,但不巧的是,魔法只成功了一半.伊恩只带回了一半的爸爸,没错,是物理意义上的一半,而且还是下半身!
期刊
期刊
1n夜幕降临的时候,江小王看见了远方的群山.夜色朦胧,山峦看上去只是一个模糊的剪影.这些山峦连绵成片,和一路上所见到的单个巨大山体很不一样.n“我们这是到了哪里?”他问小白.
期刊
期刊
水上学校rn贾维是印度尼西亚的西巴布亚省的一名小男孩,马上,他就要登上一条神奇的船——“卡拉比亚”号,开始两个月的旅程.“卡拉比亚”号原本是海上偷猎者用于非法捕鱼的船,被没收后重新粉刷,变成了一座水上学校.这艘独特的船带着孩子们游览了许多岛屿,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珊瑚礁.
期刊
期刊
经过中日学者持续多年的探索,《造人术》的译介源流已经很清楚,但仍留下一些未解之谜.现在已知,鲁迅译文的作者“路易斯讬仑”就是Louise Jackson Strong.但这位作者的身世、观念、信仰、创作经历与文学风格,仍一无所知.对于《造人术》作者的评价是两极的,原抱一庵的解说是“当时在该国读书界颇受宠爱的新晋作家”,周作人的看法则是“当系无名文人”.根据相关文献综合推断:露易丝是与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同时代的美国女作家,居住在密苏里州西北部的小城镇奇利科西,是新教路德教派教徒,德国与北欧移民的后裔
《一朵野花》的产生情境充满了复杂性,中西文化和诗艺的碰撞,时代生活的投影,个人生命体验和情感生活的纠结,俱在其中.回到诗歌所产生的历史现场,从中西诗艺及现实人生的角度考察其生成路径,《一朵野花》通过引入“荒原”意象重置了传统中国“野花”的意义,并显出独特的现代性内涵.《一朵野花》实际上蕴涵着陈梦家对中国新诗命运走向的深刻思考,揭橥了陈梦家实现诗艺转向及人生转向的内在原因,也为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潮之结合提供了经验及启示.
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文学研究中,“反乌托邦”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但由于时下的相关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作为文学的一种外部因素,故而“系统”与“反乌托邦”问题仍处于外部批判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学系统”视角.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反乌托邦文学”在“文体哲学”层面的演进史,探讨“文学系统”与科学主义视野下一般意义上的“系统”之间的同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