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朗读的形式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形式上看可互相品析读、配乐读、手舞足蹈读等;从内容上,诗词的诵读、古文的诵读、散文的诵读等等,种类繁多。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着美妙的语言文字,徜徉在美妙的语言文字中,泛起心中的阵阵涟漪。课堂因朗读而美丽而生动,让朗读成为爱上语文的理由。
关键词:朗读;语文
朗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好的朗读对语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一、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语感增强
朗读是发自内心,有感情的。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好,那必须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的。同时,如果把一篇文章朗读好了,也就说明学生理解了文章。如一年级学生朗读《露珠》一课时,能够轻轻的、慢慢的把露珠的那种可爱读出来,那孩子心目中就有了这么一颗纯洁、透亮的露珠。他对此类文章就有了一些语感,以后在遇到同类文章是他自然会融会贯通。
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好的朗读富有感染力,让听者入心,身临其境,更是朗读者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体现。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一定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平时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会发现,朗读强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其他的学生要强一些,因为他们在平时的朗读中学会了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口吻,文章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因为他在朗读时已经对文章进行了二次解读,已经融情于声。那么时间长了之后,就会有一定的积累,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有所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是学生对文章二次理解的一个再现,从朗读的抑扬顿挫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文章有什么样的理解。朗读其实是和文本对话的一个体现,朗读中可以使人融情于景。朗读好的学生,他在阅读时养成了好的习惯:不放过只言片语。这就培养的很好的洞察力,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从细微之处,都能走入文本的中心,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增强。
以上仅仅是朗读对语文学习有所帮助的简单体现。针对如此之多的好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见是语文教学中多么重要一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没有得到加强与体现,有的学生甚至只能是读,有时是断断续续的读,而非朗读。这说明了我们的朗读教学有缺陷,通过几年的观察,我大致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朗读的不重视
不重视来自于五方面的不重视: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
至上而下的不重视自然使朗读黯然失色。教育部门及学校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的细节。在我教学的这几年,几乎没有朗读的培训,老师们对自己的朗读自然也就不重视,认为朗读是可有可无的。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分析讲解课文上,把朗读的时间也占用了,为了教学进度,就放弃了朗读,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读一读,有一个流程,通常是开篇和结束各读一遍,分析讲解时简单带过。
2.朗读形式单一,感染熏陶不够,学生缺乏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大部分的事都能做好,没了兴趣,估计就很难做好。即使做,也是力不从心。
朗读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每每听到好的朗读总能让人心潮澎湃。但是现在的学生并不是都能感受到朗读的妙处。
以上的问题要如何解决,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就教师而言,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变我们的朗读,让朗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1)教师自我朗读水平的提升,感染学生。朗读是会受到感染的,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老师,他的学生会耳濡目染,每天感受着朗读带来的愉悦感,自己便会不由自主的在朗读上下功夫。很多的课堂是因为有了好的朗读才达到高潮。我们经常在听名师的课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旦范读,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的激情也调动起来,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学生一旦积极,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何愁孩子们学不好呢?
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年累月,循序渐进的。在茶余饭后,在讲解好的散文与动情的文章时,不免自己读读,学生、家人、同事都可以是我们的听众。我们只要咬准字音,融情与声,朗读会有很大提升的,这不也正是教师风采的一面么?
(2)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从活动上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形式单一往往是学生觉得学习乏味的原因之一,朗读形式的单一,同样是学生不爱朗读的原因之一。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除了齐读、个人读、小组读之外,还可以有老师的范读、领读,学生间的相互读、小组间的合作读、分角色读、师生互读、男女交叉读、配乐朗诵读、动作辅助读等等。古人尚有摇头晃脑的读法,我们有何不可呢?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丰富多彩,对朗读产生兴趣。
(3)平时教学要多留心学生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打好基础。朗读的基础是发音的准确、停顿的恰当、感情的融入。好的朗读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让学生把基础打牢,我们教师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读书的时间基本是在课堂,也就是说学生的读是在老师的监听下的,那么我们教师在学生读书时就不能分神,就必须从这三方面来考量学生,一旦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明确问题所在,久而久之,这些问题便不复存在,学生的朗读慢慢提高。当学生能够自信的、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出一篇篇文章时,我想我们教师的心笑了,孩子无论在情商上还是智商上都比朗读弱的孩子更有进步。孩子的情操得到陶冶,还愁他学不好我们的母语么?
综上所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今教学中朗读的缺失是存在的,无论他是至上而下的缺失还是其他的原因,我们的教师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人,都应尽自己的努力帮孩子在朗读上把好关。这个关需要老师自己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朗读形式上不拘一格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更需要教師在学生平时的朗读时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朗读最后受益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更是我们的老师。
关键词:朗读;语文
朗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好的朗读对语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一、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语感增强
朗读是发自内心,有感情的。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好,那必须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的。同时,如果把一篇文章朗读好了,也就说明学生理解了文章。如一年级学生朗读《露珠》一课时,能够轻轻的、慢慢的把露珠的那种可爱读出来,那孩子心目中就有了这么一颗纯洁、透亮的露珠。他对此类文章就有了一些语感,以后在遇到同类文章是他自然会融会贯通。
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好的朗读富有感染力,让听者入心,身临其境,更是朗读者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体现。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一定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平时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会发现,朗读强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其他的学生要强一些,因为他们在平时的朗读中学会了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口吻,文章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因为他在朗读时已经对文章进行了二次解读,已经融情于声。那么时间长了之后,就会有一定的积累,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有所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是学生对文章二次理解的一个再现,从朗读的抑扬顿挫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文章有什么样的理解。朗读其实是和文本对话的一个体现,朗读中可以使人融情于景。朗读好的学生,他在阅读时养成了好的习惯:不放过只言片语。这就培养的很好的洞察力,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从细微之处,都能走入文本的中心,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增强。
以上仅仅是朗读对语文学习有所帮助的简单体现。针对如此之多的好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见是语文教学中多么重要一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没有得到加强与体现,有的学生甚至只能是读,有时是断断续续的读,而非朗读。这说明了我们的朗读教学有缺陷,通过几年的观察,我大致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朗读的不重视
不重视来自于五方面的不重视: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
至上而下的不重视自然使朗读黯然失色。教育部门及学校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的细节。在我教学的这几年,几乎没有朗读的培训,老师们对自己的朗读自然也就不重视,认为朗读是可有可无的。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分析讲解课文上,把朗读的时间也占用了,为了教学进度,就放弃了朗读,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读一读,有一个流程,通常是开篇和结束各读一遍,分析讲解时简单带过。
2.朗读形式单一,感染熏陶不够,学生缺乏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大部分的事都能做好,没了兴趣,估计就很难做好。即使做,也是力不从心。
朗读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每每听到好的朗读总能让人心潮澎湃。但是现在的学生并不是都能感受到朗读的妙处。
以上的问题要如何解决,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就教师而言,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变我们的朗读,让朗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1)教师自我朗读水平的提升,感染学生。朗读是会受到感染的,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老师,他的学生会耳濡目染,每天感受着朗读带来的愉悦感,自己便会不由自主的在朗读上下功夫。很多的课堂是因为有了好的朗读才达到高潮。我们经常在听名师的课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旦范读,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的激情也调动起来,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学生一旦积极,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何愁孩子们学不好呢?
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年累月,循序渐进的。在茶余饭后,在讲解好的散文与动情的文章时,不免自己读读,学生、家人、同事都可以是我们的听众。我们只要咬准字音,融情与声,朗读会有很大提升的,这不也正是教师风采的一面么?
(2)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从活动上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形式单一往往是学生觉得学习乏味的原因之一,朗读形式的单一,同样是学生不爱朗读的原因之一。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除了齐读、个人读、小组读之外,还可以有老师的范读、领读,学生间的相互读、小组间的合作读、分角色读、师生互读、男女交叉读、配乐朗诵读、动作辅助读等等。古人尚有摇头晃脑的读法,我们有何不可呢?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丰富多彩,对朗读产生兴趣。
(3)平时教学要多留心学生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打好基础。朗读的基础是发音的准确、停顿的恰当、感情的融入。好的朗读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让学生把基础打牢,我们教师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读书的时间基本是在课堂,也就是说学生的读是在老师的监听下的,那么我们教师在学生读书时就不能分神,就必须从这三方面来考量学生,一旦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明确问题所在,久而久之,这些问题便不复存在,学生的朗读慢慢提高。当学生能够自信的、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出一篇篇文章时,我想我们教师的心笑了,孩子无论在情商上还是智商上都比朗读弱的孩子更有进步。孩子的情操得到陶冶,还愁他学不好我们的母语么?
综上所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今教学中朗读的缺失是存在的,无论他是至上而下的缺失还是其他的原因,我们的教师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人,都应尽自己的努力帮孩子在朗读上把好关。这个关需要老师自己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朗读形式上不拘一格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更需要教師在学生平时的朗读时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朗读最后受益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更是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