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y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是当前高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文体,但据笔者五次参加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经历而论,大多数考生在临场作文时选择写议论文。根据笔者对近四年(2014-2017年)江苏省高考高分作文的定量统计来看,议论文所占比例不足三成,倒是那些立意新颖或构思巧妙的记叙文章,往往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进而获得高分。这是一个值得一线语文教师与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者深刻反思和细致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多数学生对记叙文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有关。“难”在何处,难就难在他们写记叙文时不懂得如何巧妙消化已有的知识素材。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掌握记叙文写作中一些素材运用的基本方法。有鉴于此,笔者愿意结合自己多年的写作教学体会,就此问题发表一些浅见,供大家参考。
  真正问题切入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高中生在当前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素材,然后才能因“材”施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一文中认为,“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坦白的讲,当前多数学生受种种条件限制,整日往返于家(宿舍)、教室之间,所接触的人不过是老师、同学、父母,所经历的事无非就是上课、写作业、课外活动,总体上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很多研究者撰文声称,记叙文写作选材该如何巧妙。这些策略当然没有错。但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你怎么“选”,“材”就在这里,量就这么多。高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日常所见所闻、阅读摘抄。正因如此,千篇一律的校园生活,才使得学生很难在作文写作时脱颖而出。针对这种情况,写作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巧妙运用这些有限的写作素材呢?下面列举数例,分别对两类素材运用加以说明,卒章归纳总结。
  一、日常所见所闻类素材。此类素材的运用,我们提倡“点铁成金”法。所谓“点铁成金”,原是意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后来被北宋文人黄庭坚吸收到诗歌创作方法之中。其《答洪驹父书》云:“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俗话说,“没有平淡无奇的题材,只有平淡无奇的作者”。对于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来说,倘若我们能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则往往能将单调枯燥的文字写的熠熠生辉:
  1.将“习惯性口语”替换为形象生动的书面语。写作当然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口语,但是某些“习惯性口语”理应尽力删减。
  【例一】“从小我父母就特别疼我,什么事都替我做得了。我在他们的溺爱中长大,成为一个没得用的小孩”(学生习作《成长的印记》)。
  诸如“我父母”“做得了”“没得用”等词汇,都是典型的“习惯性口语”。这样的词汇自然会让作文大失光彩。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们将生活中口语印象牢牢“存入脑中”,忽略了一些常规书面语的运用;另一方面,我们应定期进行写作练习,文章写完后,读给周围同学听或抄写在黑板上让“局外人”观看,用心揣摩其中的“习惯性口语”怎么改善。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看到进步,获得进一步修改信心,直到唤醒主動避免的意识!
  2.将概括性描写转化为细节性描写。概括性描写大概是高中生写记叙文最常犯的毛病。概括性描写的特点有二:一般性与模糊性。一般性是指词义舍弃了个别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模糊性是指词义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记叙文中,这样的描写往往让读者或者阅卷者觉得平庸至极,无法产生吸引力,难以形成共鸣。
  【例二】姐姐长的很好看,衣着朴素,让人觉得亲近(学生习作《祝福》)。
  诸如“很好看”“微笑”“朴素”等词汇,都是典型的概括性描写。读完后,我们很难根据这样的描写勾勒出这位“让人觉得亲近”的姐姐的轮廓。如果我们能通过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性描写,把人物写活,才能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范文】姐姐平日里最喜欢传那套红白相间的休闲装。将近一米七的身高,在哪里都可谓亭亭玉立。齐耳的短发彰显着青春的活力,白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似乎能说话的眼睛。嘴角常挂着风铃般的微笑,宛如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让人觉得亲近。
  3.将私我化的情感升华为群体性情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高中生写记叙文往往会局限在自我的小天地里。不要说感动读者,就是连自己恐怕也很难感动。我曾经受邀给本地某省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上了一堂作文示范课。课上布置学生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位同学的作文中写自己在公交车上给一位农民工让座的事情,并在结尾处喊口号式的呼吁整个社会要尊重农民工。整篇文章写的很平实,如同记流水帐,根本没什么亮点。面批作文时,连他自己也承认说“选材不好,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经历的事情,很多同学都不屑于写”。事实上,这并非是选材的问题,而是素材运用的问题。古人常说“大匠手中无废材”,更何况当前社会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但这显然不是一个高中生在作文中口号式的呼吁所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巧妙处理这个素材呢?我们一定要学会把素材融入到自己所熟悉的情感之中。让情感来驾驭素材。孙犁曾说:“在创作上,不能吝啬情感。情感付出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比如就这位同学而言,那位农民工不过是个陌生人。但倘若是那位农民工的子女听说了这件事情,那会是怎样的感激呢?他目睹了自己的父亲得到社会的尊重。那是对弱者的体谅,对卑微的宽容。这种感激之情无疑是真挚而纯粹的。再如假使这位让座同学的父亲也在外务工,那么他给素不相识的农民工让座或许就是情感转移的表现。让座的一瞬间,他会不会渴望在异乡的父亲,也能因自己此刻小小的善举而得到别人同样的尊重呢?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存在善与善的绝对交换,但任谁也不会嘲笑这种幼稚的深情。这大概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吧。总之,写作是对生活的模仿,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记叙文的写作也是如此。我们不妨在行文时虚拟一个自己熟悉的角色或是某种情境,让它成为素材的“化妆师”,从而实现“点铁成金”,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二、阅读摘抄类素材的运用。此类素材的运用,我们提倡“脱胎换骨”法。“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后被北宋诗僧释惠洪吸收到诗歌创作方法之中。其《冷斋夜话》卷一云:“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体制下,很多学校都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会做各种形式的“阅读摘抄”。这本是素材作文积累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能被学生用心摘抄的文字,多是较为经典的片段。它们大多是大师的杰作,拥有无穷的审美价值。如何指导学生巧用这一宝库呢?我们认为学会高质量的“改写”与“仿写”尤为重要:
  1.化用古诗词入文。所谓化用,就是把古诗词里的名句和自己语言结合成完整的一句话,然后穿插到自己的文中去,说白了,就是把古诗名句加工成自己的语言。这种化用既需要写作者有相当的古诗词积累,也需要写作者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样的文章让人读了,会感觉古人复活到作者的文章中去了,在替作者说话。正所谓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言有尽而韵无穷。
  【例三】当夜光杯中的酒香遮蔽着急管繁弦的喧嚣,当杨柳岸的晓风残月轻抚着似水流年。我终于明白,相聚与离别,才是此生永不停歇的音符。孤帆远去,驾一叶木兰舟;远影成空,醉余生明月夜。如烟往事,终成斑斑剪影。一纸闲愁,化作满城风絮。此去经年,纵是长风万里,也绝不问乡关何处。
  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王翰、柳永、李白、贺铸、崔颢等等的诗词佳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片言只语借过来稍作加工变成自己的语言,正真的古为今用。这样的语言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原诗的意境,读这样的文章既是对作文的享受,也是对古诗词名句的享受。我们赞叹写作者的文采。巧妙化用前提是作者对古诗词理解透了,有了自己的感悟,同时还要有超强语言概括能力。否则便会弄巧成拙,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
  2.言古人未尽之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很多文学名篇的显著特色。如果我们能反其道而为之,揣测古人心理与情感,言其未尽之言,亦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只是内容上的拓展,更是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以一个作文教学实践为例。《红楼梦》是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外阅读指定书目之一。因此笔者讲完《林黛玉进贾府》(苏教版必修二)这篇课文后,布置学生阅读此书,揣摩人物心理,并续写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黛玉临死前未曾说完的话,即从“宝玉,你好·······”写起。从学生习作看,多数人是写“你好狠心”“你好无情”“你好自私”,然后是一番牢骚的宣泄,没什么特色。毕竟这种“代言体”很难抒发出真感情。只有一位同学的开头让我刮目相看。这篇文章如此写到:
  【例四】“宝玉,你好生活着,颦儿才能死而无憾。我焚烧所有的诗稿,不曾遗落人间一张纸,总想带到天堂,叠成一只只小小的蝴蝶,飞落凡间。宝玉,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只忧伤的彩蝶,不要惊讶她无端入梦。那是我含着眼泪,远隔万水千山,对你生的祝福……”
  这样的文章开头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让我們自然想起冰心的名作《纸船》。这并非反向立意的成功,说这种话毕竟不太符合黛玉的性格。我们完全可以改写另外一首诗来表达黛玉的愤怒。因此,我认为这恰恰是素材妙用的成功。冰心《纸船》表达的是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许多人都不陌生。如何将浓郁的亲情转化成忠贞的爱情呢?这个学生用“彩蝶”代替了“纸船”,而彩蝶自然会让读者联想到“梁祝化蝶”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改写,让她的作文超出侪辈。学会对经典作品的改写或仿写,让文学大师为我们说话,让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这远比在作文时无病呻吟的引用几句名人名言来的巧妙。这种“脱胎换骨”法对于中学生写作训练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写记叙文时对素材的应用方面更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点铁成金”法也好,还是“脱胎换骨”法也罢,都不是什么新名词。宋代以著名文人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在学习写诗时就大力提倡这些方法。据史料记载,黄庭坚本人就是这一方法的终生践行者。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对“拙妇”而言,有米也未必能为炊。毕竟方法也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认为对于当今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来讲,不仅要重视素材的积累,还要学会对素材的灵活应用。总不能“食日万钱,犹云无下箸之处”吧。
  [作者通联: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写作主题,主要解决的是作者、读者针对性欠缺等问题。本课例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提供技术支架等方式,让学生在深刻立论、有力驳论时更具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 作文教学;逻辑思维;议论针对性  【写作主题解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越距越远的脚印,见证我们之间日益疏远的情。于是,我寻,只为拉近你我脚印的距离,让我们心心相通。  那一夜,天空像透明的蓝色水晶,拥着繁星。漾漾细雨中,我坐在银白的跑道上,心像折断了翅膀的孤雁,面对空灵的苍穹,默默垂泪。落寞的内心,想寻回什么。不经意低头,看到串串脚印,勾起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我知道,是因为我们愈隔愈远的脚印。  小时候,散步林阴道上,我总是骑在爸爸的后脖子上,好不威风地环顾四周
一、学习语法的途径及意义  语法是从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词法和句法的综合,它使语言具有有条理的、可理解的性质。中学生学习语法是必要的,或者说至少是十分有益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学习语法的,而是采用语言“习得”的途径,即学习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通过语言的模仿训练内化为模糊的、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曾发生过自然界最悲惨、最奇异的景象:成千上万只旅鼠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越聚越多,它们离开原来的家乡,踏上征途,为了越过河流、湖泊,它们蜂拥地跃进水中,整群整群地被淹死。那些残存的旅鼠,继续前进。它们爬上悬崖,拥到大海边,跳进海里。  近几百年来,旅鼠跳海的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要发生一次。  旅鼠体长约15厘米,身披细毛,前肢有强劲的爪子,善于挖掘。不同地区的旅鼠,毛色也有区别。有
八月,正是桂花开放的季节。我轻轻靠在桂花树下,让桂花的芳香毫无顾忌地包裹着我,飘进我的鼻腔、流进我的心田。我幸福地感受着这淡白色的香气,回想起一直藏在我心中的那份浓浓的“桂花香”,是那样地让我陶醉。  从小我就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常常会因为患上这种或那种病而让母亲四处奔波寻找良药。母亲不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因而对于一些迷信的不真实的东西奉若神明。曾有一段时间,我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我几乎闻不出香味和
摘 要 以整本书阅读为背景,引入主要人物,从现象到本质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指导学生深入辩证地表达观点,真正将阅读与写作连接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整合可采取如下路径:以典型事例作为思维起点,阐释概括,明确核心概念;对比探究,翻转否定表意;辩证深思,表述二元关系。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阐释概括;对比探究;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初中语文教学要走上创新之路,改革教学方法是关键。其中,学法指导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春望》时,运用品字法感悟杜甫的诗歌情感。下面,
徒步穿越亚马逊    亚马逊丛林是世界上最原始、最神秘的热带雨林,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危险、最富传奇色彩的河流之一。亚马逊河和旁边的丛林中生活着包括凯门鳄、水虎鱼、森蚺、剧毒蝮蛇、电鳗、美洲虎在内的各种危险动物和一些“杀人植物”。然而危险并没有阻止勇士埃德斯塔福德的脚步。  从2008年3月开始,英国34岁男子埃德斯塔福德从亚马逊河的源头秘鲁冰川出发,在过去两年时间中竟沿着亚马逊河岸边徒步跋涉了64
当我们看着翟志刚在舱外挥动着中国国旗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之自豪,为我们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感到骄傲。自豪之余,你是不是觉得,在舱外行走真的很浪漫哦。然而,就是这看似浪漫的出舱活动,其实是最危险,也是最辛苦的。  作为中国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神七航天员将要进行的出舱行走包含了不少的“高难动作”。  一是“穿衣”。完全穿好重量12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需要数个小时。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打包固定
侦察员测试    A国安全部门要招一名侦察员。报考人员必须集中待在一间有专人看守的房间里,谁能先从房间里出去就被录取。大家绞尽脑汁说服守门人,有人说头疼要去医院,但守门人请来了医生;有的说母亲病重,要回去照顾,但守门人用电话联系上了他的母亲……其他人也提了不少理由,但都失败了。小Q说了一句话,守门人就放他出去了。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平安的信息    z国西部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灾情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