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舱行走 看似浪漫其实最辛苦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看着翟志刚在舱外挥动着中国国旗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之自豪,为我们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感到骄傲。自豪之余,你是不是觉得,在舱外行走真的很浪漫哦。然而,就是这看似浪漫的出舱活动,其实是最危险,也是最辛苦的。
  作为中国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神七航天员将要进行的出舱行走包含了不少的“高难动作”。
  一是“穿衣”。完全穿好重量12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需要数个小时。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组合,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后,这才算“穿好”了舱外航天服。
  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需要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舱外航天服启封共分为21个操作单元,仅“解开舱外航天服包装物”就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10多个动作。
  二是“开门”。要开启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需要10多个钟头,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才能把舱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还要用一个类似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出舱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
  之前,神六航天员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进行了开关操作。但他们是戴着舒适手套,穿着舱内航天服或舱内工作服来实施操作的,这些服装对人的限制都很小。这一次,神七航天员穿着结构复杂、内有40千帕余压的舱外航天服,又在失重手脚难找到发力点的情况下,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三是“行走”。在没有重力的状态下“行走”,通常被人们当作一件惬意的事。实际上,要按照规定的方向和路线行走,一点也不容易。航天员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太空活动进行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把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地交替换位,是最关键的一环,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出舱行走这件看上去“最浪漫的事”,其实是件最辛苦的事。神七航天员操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远大于神五、神六。相关链接
  
  太空行走如何保证安全
  
  如何保证出舱航天员的安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最重要的安全装备是舱外航天服。供氧、供电、空气流通、话音支持……飞船能实现的大多数功能,都集中在了小小的舱外航天服里。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小型飞船。在舱外航天服的保护下,航天员看似“暴露”在太空里,其实是置身于一个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气压、大气成分和温度湿度等要素的小环境中。
  针对太空行走中最大的危险——航天服泄漏,陈善广说,舱外航天服所有的设计都是双备份,甚至达到三重备份。比如,一旦发生泄漏,除了主氧瓶,航天员还能用备用氧瓶,即使二者都失效,还有引射器和应急供氧装置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中国的舱外航天服是没有动力装置的。那么,航天员一旦脱离飞船,岂不是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太空中、成为“太空飞人”?不用担心,航天员身上系着“安全带”。
  舱外航天服胸甲右下侧伸出了两根一长一短的橘黄色安全系绳。这不是普通的绳子,它们内部有弹簧,最长可拉至3米,能够承受一吨的拉力。绳的另一端是两个挂钩,太空行走的每一步之前,航天员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
  除此之外,航天员腰部左侧还有一根与飞船相连的8米长的“电脐带”。名如其形,这根带子就像母亲子宫里的脐带,连着孩子和妈妈。“电脐带用于传输航天员生理参数。这个功能用无线方式完全可以实现,我们之所以采用有线,是把它作为安全系绳的备份。”陈善广说。中国舱外航天服数字一览
  重量——120公斤。
  大小——最高可达两米,背包高度130厘米。
  尺寸——通过调节大小,身高160厘米到180厘米的人都可以穿。
  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
  服内压力——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
  外层耐温——正负110摄氏度。
  抗压能力——120千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千帕)。
  保障能力——可保证4个小时的出舱活动。
  可靠系数——0.997。
  穿脱时间——地面上可自行在2至3分钟内穿脱。在太空中,从准备工作到完全穿好服装,大约15个小时。
  研制周期——从立项到投入使用,耗时4年。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成”对应英文为“generate”,译为:变易、变成。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生成的课堂。生成性课堂的创设,教师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生成什么和如何生成。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一课,以学生的预习结果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线索,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巧妙利用提问生成一堂动态的、开放性的课堂。为了更好地了解郑桂华老师课堂上的生成性,本文将从四方面:板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所谓经典,尤其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总是要折射出某种社会现实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给出的说法是,“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只从文面来理解,这样的论述自然有其道理,然而这种所谓的道理又是不能直接告知学生的,而需要引导学生在研析课文的过程中去感受。  文中两
摘 要 “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写作主题,主要解决的是作者、读者针对性欠缺等问题。本课例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提供技术支架等方式,让学生在深刻立论、有力驳论时更具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 作文教学;逻辑思维;议论针对性  【写作主题解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越距越远的脚印,见证我们之间日益疏远的情。于是,我寻,只为拉近你我脚印的距离,让我们心心相通。  那一夜,天空像透明的蓝色水晶,拥着繁星。漾漾细雨中,我坐在银白的跑道上,心像折断了翅膀的孤雁,面对空灵的苍穹,默默垂泪。落寞的内心,想寻回什么。不经意低头,看到串串脚印,勾起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我知道,是因为我们愈隔愈远的脚印。  小时候,散步林阴道上,我总是骑在爸爸的后脖子上,好不威风地环顾四周
一、学习语法的途径及意义  语法是从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词法和句法的综合,它使语言具有有条理的、可理解的性质。中学生学习语法是必要的,或者说至少是十分有益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学习语法的,而是采用语言“习得”的途径,即学习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通过语言的模仿训练内化为模糊的、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曾发生过自然界最悲惨、最奇异的景象:成千上万只旅鼠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越聚越多,它们离开原来的家乡,踏上征途,为了越过河流、湖泊,它们蜂拥地跃进水中,整群整群地被淹死。那些残存的旅鼠,继续前进。它们爬上悬崖,拥到大海边,跳进海里。  近几百年来,旅鼠跳海的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要发生一次。  旅鼠体长约15厘米,身披细毛,前肢有强劲的爪子,善于挖掘。不同地区的旅鼠,毛色也有区别。有
八月,正是桂花开放的季节。我轻轻靠在桂花树下,让桂花的芳香毫无顾忌地包裹着我,飘进我的鼻腔、流进我的心田。我幸福地感受着这淡白色的香气,回想起一直藏在我心中的那份浓浓的“桂花香”,是那样地让我陶醉。  从小我就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常常会因为患上这种或那种病而让母亲四处奔波寻找良药。母亲不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因而对于一些迷信的不真实的东西奉若神明。曾有一段时间,我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我几乎闻不出香味和
摘 要 以整本书阅读为背景,引入主要人物,从现象到本质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指导学生深入辩证地表达观点,真正将阅读与写作连接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整合可采取如下路径:以典型事例作为思维起点,阐释概括,明确核心概念;对比探究,翻转否定表意;辩证深思,表述二元关系。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阐释概括;对比探究;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初中语文教学要走上创新之路,改革教学方法是关键。其中,学法指导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春望》时,运用品字法感悟杜甫的诗歌情感。下面,
徒步穿越亚马逊    亚马逊丛林是世界上最原始、最神秘的热带雨林,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危险、最富传奇色彩的河流之一。亚马逊河和旁边的丛林中生活着包括凯门鳄、水虎鱼、森蚺、剧毒蝮蛇、电鳗、美洲虎在内的各种危险动物和一些“杀人植物”。然而危险并没有阻止勇士埃德斯塔福德的脚步。  从2008年3月开始,英国34岁男子埃德斯塔福德从亚马逊河的源头秘鲁冰川出发,在过去两年时间中竟沿着亚马逊河岸边徒步跋涉了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