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隶书取法及其作品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石如为清朝中期书坛巨擘,所取法秦汉北朝碑版石刻,为清朝碑学兴起后首位全面实践碑学主张的书家,同时也是向帖学发起冲击的标志。邓石如早年客江梅镏处八年,饱览、临习了大量古代石刻拓本,融会贯通,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观其隶书作品可知,用笔、结字以及通篇气势都能够在把握汉隶技法的基础上表现出遒劲豪放的“书写”之趣。晚年作隶善长篇巨制,邓氏隶书五十岁前后到六十岁是很关键的十余年;五十歲前所书仍带有汉碑之形;六十岁前后开始脱略行迹,笔气深厚,生意充盈。
  可以说,邓石如的崛起,影响了清代篆隶的大发展同时成为碑学理念的时代典范。
  【关键词】:清朝;邓石如;隶书;碑学
  邓石如隶书取法分析
  邓石如为清代中期书坛巨擘,方廷瑚称其“精通六书,落笔皆本说文,绝无省文俗体混入”,其书法不仅诸体悉备,且各书体均独具特色。他的篆书兼隶书之风华得以体现,从而不失篆之圆转本色。可以说邓顽伯的崛起,直接导致了清代篆隶的大发展。
  邓氏隶书是早年在梅家完成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载:“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1]。”正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论:“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2]。”顽伯隶书若天马行空,不可端倪。其弟子包世臣认为:“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盖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故山人自渭:‘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1]。’”包世臣认为邓氏隶书已臻绝诣,“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并将其隶篆列入神品(《艺舟双楫》)。赵之谦也称:“国朝人书以山人谓第一,山人书以隶为第一。”李瑞清则谓:“完白隶书,下笔驰骋,殊乏蕴藉,但瞻魏采,有乖汉制,与正直残石差足相比[3]。”无怪李兆洛评其书:“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谷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3]。”
  邓氏隶书以篆笔入隶,取法汉碑,雄健豪劲,古茂浑朴,锋芒四杀,八面生风,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所谓清代隶书复兴的重镇。“《曹全》的遒丽,《衡方》的淳厚,《夏承》的奇瑰,《石门颂》的纵肆,无不兼而有之[4]。”当时攻习隶书的人众多,但多囿于汉碑的沉厚朴茂,很少有跳出其面目者,即使如桂馥、黄易等人,亦短于脱变,略嫌拘谨。邓氏隶书则在长久临习、领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不拘于模仿碑刻效果,以遒劲爽利为特点,用笔铺毫行走,裹锋转折;结字则重心上移,下部舒展,写得十分紧密,既严密紧结而又不落方板;通篇气势开张纵逸,豪迈洒脱;其燕尾处不是一味向上挑,而是横挑偏平,捺笔往往向右下出锋,有笔断意属之势。邓石如以其雄浑的隶书震撼了清代书坛,其隶书价值体现在学习和掌握汉隶技法的基本功和透过刀刻墨拓的掩盖、日久风化的侵蚀,从而发掘出汉隶的精神所在,表现出遒劲豪放的“书写”性,强调笔画间的动感和结字的完整,从而在描摹汉碑风貌中卓然特立。
  邓石如隶书作品分析
  观其传世作品发现,邓氏早年在用笔上重姿态,折笔与出锋的地方可看出力不从心的软塌;而在中年則以捻笔为主,即便是简单的横竖笔画也可看出钩袞绞转等特征;晚年不再刻意捻笔,铺陈舒缓,行笔平正,表现出朴实的家数。观邓氏隶书作品发现,他的隶书风格在五十岁前后到六十岁是关键的十余年,五十岁前所书仍然带有汉碑的形态,用笔圆润,重姿态,字形偏扁。到六十岁前后脱略形迹,笔气厚重,结体气势雄强。
  具体结合邓氏早期隶书来看,从其44岁书《司马温公家仪册》《颜氏家训轴》到46岁书《山静胡先生四箴隶书四屏》再到48岁书《至仁山铭轴》、51岁书《牡丹诗轴》《四体书册》《代毕阮书八言联》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的隶书形体力追汉碑,用笔圆润,风格异彩纷呈,有着《曹全》的秀丽、《史晨》的端庄,所取法于汉碑,具有庙堂之气。
  邓氏的隶书在50岁到60岁是较为关键的十余年。以57岁书《赠肯园四体书册》《邓石如隶书册》为例,字形趋方整,方笔为主,波磔飞动,自然平和,整体肃穆凝练,路数明显,可看出邓氏对汉碑笔法的斟酌与尝试。在59岁书《张子西铭册》《六朝镜铭轴》已是山人隶书成熟的风格,笔法平实,铺毫扎实,拢锋凝聚,体现出“铺”与“拢”的变化,有张有弛,整体气势恢宏表现出他爽达、沉郁的力量所在。
  山人60岁后的隶书,已不见习古人之形影,从而集百家之长,更加雄浑奇秀,笔意变化多端,展现的淋漓尽致。从其61岁书《寄师荔扉诗四屏》到62岁书《隶书古铭轴》再到63岁临终前所书《隶书言箴四条屏》《隶书敖陶孙诗评十屏》来看,此时的邓石如隶书已有汉碑平实朴厚的精髓,同时也融入篆书的笔意和北碑的气韵,和早年想从字形上表现却适得其反。腴润不再,气息规模,随心所之。
  清代方履篯论其隶书“寓奇于平,囿巧于朴,因之以起意,信笔以赋形;左右不能易其位,初终不能改其步;体方而神圆,毫刚而墨柔;枯润相生,精微莫测;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5]。”解小青先生在谈到邓氏隶书时总结到“明王世贞(1526—1590)曾言:汉隶方而劲,瘦而整,寡情而多骨;唐隶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姿态;反过来正好可以总结邓石如隶书的风格变化,即多情到寡情,或曰深情更妥当;多态到多骨;工研到古意;柔缓到朗阔;单字形貌到体质醇厚[6]。”感觉邓氏笔下的字越来越‘站’了起来,有了间架,有了骨骼,有了体格,有格有趣,有干有花;纸上的字变成了立体的字;结构亦由宽松平缓变为强调开合,每个字在舒展中更多了攒聚的精神显现。
  总之,邓石如取法广博,习百家之长,其用笔、结字以及通篇气势都能够在把握汉隶技法的基础上表现出遒劲豪放的“书写”之趣,早年隶作面目多样,晚年则作隶善长篇巨制,五十岁前后到六十岁是邓石如隶书很关键的十余年;而五十岁前所书仍带有汉碑之形;六十岁前后开始脱略行迹,生意充盈,笔气深厚。
  在清代“碑学”思潮肇兴的背景下,邓石如是第一位全面实践“碑学”并取得成功的书家。清代乾嘉之际,考据学风以及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批书法家,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的金石文字上面,碑派书风的兴起扭转了传统帖学书派的取法范围和审美取向,为清代书法开辟了新天地。邓石如的出现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中叶,碑学思潮肇兴的时代,邓石如由篆、隶入楷,再由楷入行草,无论技法,还是他所追求的审美效果,都全面体现了碑学思想的主张。研究其隶书风格变化、取法以及书学思想,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所实践的学书之路。山人所体现出的天道酬勤之用功、广涉博取之取法、启发后人之革新思想,都是一位书坛宗师所必有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包世臣.艺舟双楫[M].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3]马宗霍.书林藻鉴[M].文物出版社,1984年.
  [4]王冬龄.清代隶书要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5]方履篯.万善花室文稿[M].新文丰出版公司.
  [6]解小青.邓石如隶书及其书史意义[J].载于中国书法,2013-5.
  作者简介:王宇飞,男,山西汾阳人,现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2016级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漆艺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充满魅力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漆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生命力。漆艺在现代首饰艺术中的应用,不仅是找到了一种表现力极强的材料,其意义还在于找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首饰设计语言。漆器艺术与现代首饰的结合,给首饰带来更丰富的表现。本文通过对漆艺的工艺、色彩、肌理、内涵等方面在首饰的应用,探索对传统漆艺的改进与提炼,为漆艺与现代首饰的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不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习惯。彝族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上,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彝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也遭遇瓶颈。所以,对彝族传统服饰
期刊
【摘要】:龟兹石窟壁画是我国四大传统佛教石窟壁画之一,而菱形格图式是龟兹壁画艺术的独创,菱形格在形式构图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论文以龟兹壁画中的菱形格图式特点和起源作为研究内容,首先概述克孜尔石窟壁画,使大家对克孜尔石窟菱形格图式的背景有总体的了解;其后浅析菱形格图式的构图和晕染等特点,使大家对菱形格的图式艺术表现手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進而从信仰、模仿、崇拜、偏好等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菱格图的起源。基
期刊
【摘要】:无论是在传统亦或是现代、東方亦或是西方,三角形在各类设计作品中都大量的存在,它的出现常常伴随着神秘的色彩,并被人们赋予了更多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三角在平面表达开始,去研究和探索三角形作为构图的建筑表象所传达出的设计师真实的设计本质,这种构图手法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它能为人接受并且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又在哪里?  【关键词】: 景观建筑造型 ;三角形 ;几何构图  1.有意味的三角几何形
期刊
【摘要】:四川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資源大省,其竹编技艺则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然而,在人口大迁移的背景下,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几近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本文就这一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就都江堰市竹编工艺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与现代社会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以期能够找到正确处理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竹编工艺; 文化生态学;旅游资源  都
期刊
【摘要】:“藏露互补”是传统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东方园林深受传统山水画“藏”与“露”的影响,在造园上有多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 传统山水画;东方园林;藏露互补  1、概述  传统山水画构图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画面虚虚实实,都十分注重以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以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诗词《枫桥夜泊》为蓝本,由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歌曲创作。以独唱的形式对这首作品进行艺术的深加工,以新的形式进行演绎。分析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及艺术特点,无论是对歌曲创作还是对演唱者的歌曲处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诗词;音乐结构;艺术特点  一、诗词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唐诗《枫桥夜泊》是作者远离家乡赶考归来时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开始关注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问题。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古筝教学关于“音乐”与“技术”方面的确有待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为了使古筝这门艺术真正意义地传播发展下去,促进音乐与技术的交融就尤为重要。本文将着手于古筝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论述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交融必要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具体的交融实施措施。  【关
期刊
【摘要】:《负暄野录》为宋代陈槱所著,上卷谈论古代石刻与诸家书格,下卷谈论学书之法与笔、墨、纸、砚诸事,其原委分明,成绩斐然,其间所记名人故事、诗文,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本文主要对《负暄野录》中出现的指示代词进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对每个指示代词分布、语用以及出现次数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词】:《负暄野录》;指示代词;主语;宾语;定语  一、指示代词研究现状及定义  (一)指示代词研究现状  
期刊
在人类的史诗上,达尔文进化论开启了人对自身身体生长过程的了解,知道了双手手指从短小发展成修长有力的肉体工具,也知道了爬行到站立的缘由。大脑容量的增大让人类从猿人进化向智人,于是人类开启了劳动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史。这挖掘双手力量的行为,为人类文明打开了一扇更绚烂的门。  人依附着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与周围的事物作最初的沟通,这是动物天性中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却拥有动物界最高层的智慧,在这过程中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