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野录》指示代词整理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120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负暄野录》为宋代陈槱所著,上卷谈论古代石刻与诸家书格,下卷谈论学书之法与笔、墨、纸、砚诸事,其原委分明,成绩斐然,其间所记名人故事、诗文,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本文主要对《负暄野录》中出现的指示代词进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对每个指示代词分布、语用以及出现次数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词】:《负暄野录》;指示代词;主语;宾语;定语
  一、指示代词研究现状及定义
  (一)指示代词研究现状
  指示代词是代词中重要的一类,19世纪末,马建忠在《马氏文通》里第一次提出了“指示代词”这一书面说法。根据语义功能的不同,马建忠对指示代词进行了指近、指远的界定,并把指示代词分别纳入指名代字和指示代字之中,之后的几十年里,在《马氏文通》的影响下,一批效仿《文通》的古汉语语法著作相继出现,对指示代词又出现了新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如杨树达,其在《高等国文法》中把指示代词分成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和指示副词三大类,再按指近指远分为近称、远称、泛称和通称四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语法学史上的萌芽阶段,也是“指示代词”研究的萌芽阶段。
  之后,汉语语法学开始走向繁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古汉语语法学百花齐放,有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国语法理论》、杨伯峻《文言语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等等。人们对代词的认识开始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指示代词的界定、分类、命名等方方面面都展开了探讨。“指示代词”的研究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指示代词的分类也开始走向复杂,整个指示代词体系在以郭锡良为代表的学者的理论中都在三大类以上,20世纪30 年代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可以说是指示代词研究的发展阶段。众多学者的观点,为以后长期的指示代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框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研究也开始进入一个繁盛的收获期,语言学界对古汉语代词也展开了多角度多视点的研究。古汉语指示代词研究变得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化。
  (二)指示代詞的定义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讲到:“指示代字者,所以指明事物以示区别也”,认为指示代词具有指明、区别等功能。同样持此观点的,还有周秉钧。其认为:“指示代词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指示远近,表明范围的代詞”,其他如廖序东,他在《文言语法分析》一书中也界定指示代词为“区别人或事物的词”,周绪全在《古代汉语》中也提到“指示代词用来区别指示人或事物的词”。在他们看来,指示代词趋向于区别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指示代词应更偏重于指示,如张静等定义“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各种事物或现象的词”,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进一步指出:“什么是指示代词?就是主要起指示作用的代词。所谓指示作用是说它们对于所指代的对象有区别作用,如区别其远指、近指、有指、无指、实指、虚指等”。通过杨伯峻、何乐士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指示代词的指代性本身就具有区别作用,所以指示代词主要具有指示作用。
  二、《负暄野录》指示代词分析
  《负暄野录》的指示代词共有11个,可分五类,即:近指代词、远指代词、他指代词、泛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如下:
  (一)近指代词
  近指代词指所要指的人或事物距离说话者较近时使用的代词,《负暄野录》中近指代词共4个,即:此、斯、是、之,其意义用法分别为:
  1、此
  “此”作为近指代词,用法较广,可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1)此以为《项王庙》诗,恐是误记。(2)今此玺文乃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3)圣性高明,持守刚正如此,亦可谓度越前古而贻范於方来矣。
  如上,在(1)中“此”作主语,(2)中作定语,(3)中作宾语。
  2、斯
  “斯”作为近指代词在《负暄野录》中共出现了4次,分别作主语和定语,如下:
  (1)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2)自唐世吴通微兄弟已有斯目,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倣著字,谓之『小王书』。
  (1)中“斯”作主语,(2)中作定语。
  3、是
  “是”作近指代词,在《负暄野录》中仅作定语,如下:
  (1)今夏又以是书见示。(2)若用是法,非特坚顽难磨,且终不能黑。
  4、之
  “之”作近指代词在文中共出现29次,皆作宾语,例如:
  (1)即此则与续刻咸已失之。(2)若以宜官方寸千言概之。
  (二)远指代词
  远指代词指所要指的人或事物距离说话者较远时使用的代词,《负暄野录》的远指代词共2个,即: 其、彼,其意义用法分别为:
  1、其
  “其”做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样的”、“那些”,在《负暄野录》中作为远指代词共出现19次,作定语,例如:
  (1)其人方大骇愕,不敢复请问。(2)欧阳公《集古目录》不载其说(3)取秦其事亦尔,可发识者一笑。
  2、彼
  “彼”作远指代词时,可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可译作“那”、“那个”、“那些”等。《负暄野录》中“彼”作为远指代词共出现2次,如下:
  (1)彼此金人自汴京携至燕山,北都既破,为蒙古人所得耳。(2)江南徐铉书亦悉尔,其源自彼,而得其精微者。
  其中,“彼”在1作主语,在2中作宾语。
  (三)他指代词
  他指代词也叫旁指代词,用以指除彼此以外的对象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旁的”、“别的”之意。古人多用“他”(“它”、“佗”)字,也偶尔用“徐”、“异”、“傍”字。《负暄野录》中他指代词只有一个“他”字,共2例,作定语,如下:
  (1)古称剡藤本,本以越溪为胜,今越之竹纸,甲於他处,而藤乃独推抚之清江。(2)老无他物适心目,天使残年同笔研。图书满室翰墨香,刘薛何时眼中见。   (四)泛指代词
  泛指代词指有所指代,但又没有具体指某一个确定的对象的代词。常用泛指代词是:之、焉、旋、诸,《负暄野录》中泛指代词有“诸”和“之”。
  1、诸
  “诸”所泛指代词,在《负暄野录》中出现10次, 不专指某个对象,可译为“众多的”。例如:
  (1)其墨法本无宗承,但自少时,笃好裂造,集诸家名方,且招延良工。(2)其发明古今碑刻及翰墨诸法,后又附以文房四宝之评,蓋博雅之士也。
  2、之
  “之”作泛指代词在《负暄野录》中共出现24次,皆作宾语,例如:
  (1)且語之曰:子姑归习之,能进乎此,则篆有余用,不必见吾可也。(2)人效之者,往往但得形似,非惟不及,且并失其故步,良可叹也。
  (五)无定指代词
  《负暄野录》共有两个无定指代词,即肯定性无定指代词“或”与否定性无定指代词“莫”, “或”与“莫”在句中一般作主语。
  1、或
  “或”作无定指代词,可指人也可指物,《负暄野录》中仅出现1例,作主语,译作 “有的人”,如下:
  (1)或谓真庙因天书降后所刻,却有此理意者。
  2、莫
  “莫”作无定指代词,可指人、物、处所等,可译作“没有人”、“没有什么”、“没有地方”等,视情况而定,文中仅出现1次,作主语,译为“没有人”,如下:
  (1)右《负暄野录》一帙,莫知何人所述,其发明古今碑刻及翰墨诸法,后又附以文房四宝之评,盖博雅之士也。
  三、小结
  综上所述,指示代词是汉代语法中一个重要的语法体系,它分类众多,功能灵活,很多指示代词在指示的同时也担任称代的职能。同时也易虚化成连词和助词。指示代词发展到现代,已经是汉语语法中成熟的一脉。
  参考文献:
  [1]戴建国.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6]满祥.《山海经》虚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杨帆(1998.02—),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罗米古墓的魔咒》选自作者的第九部短篇小说集《悲伤的爱》。小说显示了欧杰利独特的风格,引人入胜的悬念,诡秘莫测的气氛,對科学与巫术及未知世界的思索,对人的潜意识深处的发掘等等。所有这一切又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如小说中民不聊生,失踪的男主人公不得不铤而走险的伏笔)。  文物考古团原来决定工作结束后的第二天离开拉文村。因此考古团团长穆尼克教授和他的女秘书,及团队的其他三个成员当晚便去了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洪毅然在长期的美学教学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吸收积累了大量的美学理论,并逐渐挖掘总结出了自己独有的美学观点。研究洪毅然美学思想,既是对其个人学术思想的梳理,同时也对他独特的美学观点和主张的进一步认识具有理论意义。本文不揣浅陋,试图从洪毅然美的本质观、美感、艺术、美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能够更深入理解美要通过美感实现对人们精神的陶冶,审美实践也不仅限于艺术范畴
期刊
【摘要】:漆艺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充满魅力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漆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生命力。漆艺在现代首饰艺术中的应用,不仅是找到了一种表现力极强的材料,其意义还在于找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首饰设计语言。漆器艺术与现代首饰的结合,给首饰带来更丰富的表现。本文通过对漆艺的工艺、色彩、肌理、内涵等方面在首饰的应用,探索对传统漆艺的改进与提炼,为漆艺与现代首饰的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不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习惯。彝族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上,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彝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也遭遇瓶颈。所以,对彝族传统服饰
期刊
【摘要】:龟兹石窟壁画是我国四大传统佛教石窟壁画之一,而菱形格图式是龟兹壁画艺术的独创,菱形格在形式构图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论文以龟兹壁画中的菱形格图式特点和起源作为研究内容,首先概述克孜尔石窟壁画,使大家对克孜尔石窟菱形格图式的背景有总体的了解;其后浅析菱形格图式的构图和晕染等特点,使大家对菱形格的图式艺术表现手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進而从信仰、模仿、崇拜、偏好等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菱格图的起源。基
期刊
【摘要】:无论是在传统亦或是现代、東方亦或是西方,三角形在各类设计作品中都大量的存在,它的出现常常伴随着神秘的色彩,并被人们赋予了更多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三角在平面表达开始,去研究和探索三角形作为构图的建筑表象所传达出的设计师真实的设计本质,这种构图手法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它能为人接受并且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又在哪里?  【关键词】: 景观建筑造型 ;三角形 ;几何构图  1.有意味的三角几何形
期刊
【摘要】:四川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資源大省,其竹编技艺则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然而,在人口大迁移的背景下,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几近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本文就这一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就都江堰市竹编工艺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与现代社会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以期能够找到正确处理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竹编工艺; 文化生态学;旅游资源  都
期刊
【摘要】:“藏露互补”是传统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东方园林深受传统山水画“藏”与“露”的影响,在造园上有多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 传统山水画;东方园林;藏露互补  1、概述  传统山水画构图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画面虚虚实实,都十分注重以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以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诗词《枫桥夜泊》为蓝本,由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歌曲创作。以独唱的形式对这首作品进行艺术的深加工,以新的形式进行演绎。分析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及艺术特点,无论是对歌曲创作还是对演唱者的歌曲处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诗词;音乐结构;艺术特点  一、诗词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唐诗《枫桥夜泊》是作者远离家乡赶考归来时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开始关注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问题。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古筝教学关于“音乐”与“技术”方面的确有待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为了使古筝这门艺术真正意义地传播发展下去,促进音乐与技术的交融就尤为重要。本文将着手于古筝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论述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交融必要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具体的交融实施措施。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