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da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激发审美阅读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努力打造审美课堂,在课堂之外,将一般意义的阅读课,转换成审美读书课。通过精读,深读,研读,侧重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倾向于文本情感性审美性的渗透。然后,再返照常规课堂,将审美阅读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操作与实践中,努力寻求传统课堂教学与审美课堂教学之间的通道,基于高中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理想的审美性,我们的将审美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努力寻求两者的平衡,从理论走向实践,尽可能多地提供更多的可操作性。基于此,我们的思路与途径大致是下面的几点:
  一、形成內延与外延结合的教材体系,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血液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开发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建构审美读书课体系,打造语文学习第二课堂。审美读书课的体系建构内容,包括文本的选择与推荐、文本鉴赏与评论文章的推荐、文本相关可读性研究书籍的推荐。这些工作,需要老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筛选与整合。降低学生阅读负担,提高读书效率。引导青年学生回归读书本源,回归读书经典。陶冶学生读书情趣,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鉴赏,在阅读中审美,由量变达成质变。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满足学生的审美渴望,达成学生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审美惊异。为日益枯竭的语文课堂教学,引进新鲜的血液。
  二、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育打开新的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兼顾教材的内涵与外延。打通课内课外的学习通道。兼顾经典与现代,同时兼顾传统与热点。给学生读书的自由与读书的快乐。培养学生相对广阔的阅读视野与相对深广的探究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建设审美读书课堂,引导学生回归读书本源,回归读书经典,激发读书兴趣,陶冶审美情操。在教材基础之上,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多一点视野多一点阅读少一点死记硬背少一点机械训练,将读书课堂与常規教学有机结合,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机结合,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最终,建构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与应试教育课堂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个体阅读情况,制定有效阅读,实现高效阅读,为为语文教育打开新的视野。
  三、形成读书与审美结合的读书模式,为应试教育寻求新的途径
  抛弃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真正的读书课。当我们的语文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美的教育之时,语文老师目前遭遇的尴尬处境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当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真正读懂经典喜欢阅读经典,得到读书之乐,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时,应试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当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在审美的前提下,是在师生互动思想碰撞的情景下完成,那么,老师,将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机器。老师,就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不是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就成为语言的感悟者而不是记忆者。审美课堂的构建与设想,初衷与目的是回归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某个瞬间的审美体验。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体验,分享评论家对经典作品的研究成果。推介相关评论文章,推介相关的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评论专著。让他们的审美素养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这样的几个培养策略:
  1.整本书阅读
  审美读书课是要为高中学生建构审美读书课体系,开展审美读书,灵感来自于《语文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启示。读整本的书,才会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连续性的认识,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今后从事真正广泛的课外阅读。
  结合教材,拓展课外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比如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出发,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全书。阅读之前可以准备一些审美探究性话题。比如就《史记》而言,结合选修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这样几个阅读思考问题的方向:
  《史记》的理想人格与侠义思想;《史记》的叙事艺术与场面描写;《史记》的语言艺术与心理活动;《史记》的人物刻画与性格塑造;《史记》的实录精神与主体创作;《史记》的讽刺艺术与反讽手法;《史记》的以小见大与主题显现;《史记》的悲剧情结与成败标准;《史记》的战争描写与谋略意识;《史记》的太史公曰与后代文人墨客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样几种进入审美阅读研究的思路:
  项羽的侠客精神与英雄情结;刘邦的是是非非;荆轲青史留名的主客观原因;由《史记》中的自刎现象看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由信陵君的养士看“士为知己者死”的深沉原因;由荆轲刺秦王的举动看荆轲的生命观价值观伦理观;从屈原之死、项羽之死、韩信之死看一个时代一个王朝的背影;屈原之死与管仲之生的价值观念比较;项羽之死与刘邦之生的价值观念比较;说说候赢其人(遇见魏公子之前的候赢?候赢之计?候赢身在江湖而野心在高堂?候赢之死?);易水送别的悲剧美;李广难封的主客观原因;从鸿门宴看项羽的多重性格;读《史记》带来的历史启示;读《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从《滑稽列传》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用人制度;乱世中草根的出路与出名;从《滑稽列传》看人物的语言艺术;从《屈原列传》看《史记》的语言艺术;从《管仲列传》看管鲍相交的现实意义;苏秦张仪纵横术的历史启示;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三观;从蒯通看辩士的生存之道;从《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完璧归赵的真实性问题。
  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文本阅读,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任何一个角度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小论文。经常进行这样的审美研究性学习,他们的语文素养与审美素养将会得到稳步提升。   2.多维度审美
  打破传统的课文支离破碎、条分缕析式的讲解,针对遴选的文本,不只读文本,还读作者,读相关评论。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书中人对话,与老师对话。我们的审美读书课,希望教给学生一个选择好书的标准,一个读书的视角,一个进入文本的门槛,一个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途径。确立多角度分析视野,给学生一种系统的相对全面地循序渐进式的赏析,努力使他们懂得读出书中之味,读出书中之趣,读出书中之魂。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可以指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文化层面的探究与解读:
  江湖世界,《三国演义》中无处不在的兄弟之义。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个经典情节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
  神魔世界,《三国演义》200多处的异象描写,可以归类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理想世界,《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的人生理想、特别是蜀汉的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体现是他们的人生理想,从中分析这种理想的深沉思想基础。
  女性世界,《三国演义》中,女性不多,也没有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但是,也不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研究这些人物体现的时代特色,作者的女性观。从中分析三国时期的人伦道德问题。
  激辩之智,《三国演义》中有几场著名的论辩,大家可以就此进行美学层面的鉴赏分析。形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战争之伤,《三国演义》,大小战争200多场,以前的评论者总是从智谋之术进行分析,若我们从人文角度进行分析,看到的将是另一部三国战争史。
  诗性人生,《三国演义》,在这部恢弘的著作中,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其中优美的场景与人情人性之美。比如兄弟情谊,比如君臣和谐,比如雾锁大江之美,比如空城古琴之美。可写可叹之处,实在太多。
  悲剧人生,《三国演义》,轰轰烈烈,百年之间,最终一切归于尘土。那些远去的英雄,多少带着忧伤,带着遗憾,最终,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悲凉。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三国时期,悲剧不断上演。可歌可惜可叹。相信大家读完之后,应该会有这样那样的思考。
  天人合一,《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是一部战争史诗,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哲学最高层面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之作。无处不在的天命观念,让你从故事的迷霧中看到历史的偶然性与神秘性。
  文韬武略,《三国演义》,无疑还是一部智谋之术,同样也是一部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三国演义》的智慧出发,去领略文字之美,领略三国英雄的文武之道。从而成就一篇篇美文。
  3.深广度阅读
  审美读书课,与一般的读书课不同,强调深度阅读,探究性阅读。在读书过程中,学会学生读书方法,让他们获得读书之乐,得到读书之魂。培养学生读书品味。只有当我们引导学生真正进入经典,才能将他们的视线从快餐从流行的文化中拉回来。
  比如《边城》阅读,全文也不过七万多字。教材节选部分,只能让学生在《边城》门外徘徊,学生们对于沈从文笔下的那个湘西部落充满好奇,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打开这扇大门呢?从沈从文的心灵世界开启《边城》之门,《边城》里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事,千遍一律的节日隐喻性,白塔坍塌背后的寓意,虎耳草的象征意味,傩送的出走,翠翠的等待,沈从文理想王国的坍塌,传统文化的失落。这样的探究过程,就是一次美的巡礼,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
  建构审美课堂,需要从高一新生开始培养,目前建议贯穿高一高二阶段。当学生的语感培养起来了,当他们的阅读有了一定的积淀,即使需要应试,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提倡的审美读书课,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读书,此为区别于“教学”“课堂”等常态教学行为,意味着正规教学之外只强调读书。二为审美,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让学生自己简单的读书,而是老师始终进行阅读指导。以探究讨论的方式读书,让学生学会阅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出书中之味,读出书中之趣。读书指向课堂的学习方式,审美指向课堂的达成目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3/02/452]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中学]
其他文献
从教三十年,各种类型的探索课都上过,印象最深、且对我的生活和教育理念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八节课。这八节课,见证着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我对语文的不同理解。概括而言,可归结为从五彩缤纷到返璞归真。  一、让学生“玩起来”  第一节留下深刻印象的探索课,是1994年的县优质竞赛课。那次抽到的课文,是一篇六百余字的事理说明文。内容很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乡村初中的青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它是根据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1963年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编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随文学习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虽不必花太多时间在科普知识细节上纠缠,但如果其中的科学知识和其他书籍的表述不一致,势必成教和学的困惑。  课文中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著】童志斌《文言文课程内容和目标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内容提要】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长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新课改以来,试图将文言、文学、文化加以整合的努力渐成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文言文课程应该以文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根据李商隐诗歌《无题》谱写的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唱三叹的旋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眼含泪水,让我们满怀感伤。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商隐的另外一首令无数读者着迷的诗歌——《锦瑟》。王蒙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双飞集》来讨论这首诗。知道这一书名是什么意思吗?王蒙把此书比喻为鸟:一翼是《红楼梦》,一翼是李商隐的诗。我对这双飞翼情有独钟。哪位同学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 
湖北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理性思维,正如命题组专家所说,之所以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因为作为十八岁的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活中常见的种种现象应该有自己理性的认识和成熟的态度。学会思维,学会生活是跨入大学校门积极追求健康人生的前提。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说:“今年有大量的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都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一种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荇”的解释如下:  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  根据以上文字,可以作如下理解:荇,如果生长茂密的话,即诗中的“油油的”,那是不可能看见“在水底招摇”的状态的。因为上面有椭圆形的果、黄色的
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开启诗语,怡情懿德,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指导中学生写诗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品味,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并
“流水句式”是著名学者孙绍振在分析绝句句式特点时的命名。  在他看来,绝句的前面两句如果是相对独立的单句,后面两句在逻辑上是贯穿一体的,不能各自独立的,便叫做“流水句式”。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离开了“春风不度玉门关”,逻辑就是不完整的。但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就可以各各独立。“流水句式”的变化,“既是技巧的变化,也是诗人心灵的活跃,使得诗人的主体更有超越客观景象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普遍感到特别困难的地方。因特殊的文化属性,文言文阅读在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加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使中学语文特别是促使初中语文教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拓展文本帮助学生解读成为课堂教学变化较明显的现象之一。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