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子的情思在美丽的诗行里飞翔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开启诗语,怡情懿德,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指导中学生写诗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品味,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并适当渗透诗歌基础知识和创作技巧。针对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现代诗数量较少的现状,我为学生精选了上百首现当代优秀诗歌,包括冰心的《致词》、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臧克家的《有的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食指的《相信未来》、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叶浪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等等。我利用每周两节早自习设立了“诗歌诵读课”,周五的语文大阅读时间开辟了诗歌赏读大课堂,将教学激趣与学生自主阅读有机结合,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阅读和交流补充的诗歌。
  大量的诗歌阅读,营造了浓厚的学习诗歌的氛围,让学生亲近诗歌,激发了学生阅读、创作诗歌的兴趣,增进了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很多学生通过日诵数篇,对诗歌蕴藉的内涵细心品味,对诗歌精练的语言仔细推敲,与诗人对话,获得了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在慢慢的积累中,诗歌丰富的情感润泽滋养了学生的诗心,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当学生有生活感受时,自然就会触动敏感的诗心,由引用名诗到灵感迸发,再加上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勤写勤练,有意韵有灵气的妙词佳句,在学生的笔下就会汪洋恣肆地流淌出来。
  学习了何其芳的《秋天》后,我让学生以“秋”为主题写一首小诗。庄智同学创作的诗歌《秋韵》诗句清新雅致:“闲适的白云/寥廓了高远的天空/清冽的溪水/宽阔了蜿蜒的河床/丰硕的稻谷/壮美了秋天的田野/最是红叶激情似火/渲染出座座群山浓烈的诗行/只有蟋蟀了然无趣/躲进草丛里浅吟低唱”……
  二、观察积累,培植学生丰富的创作情感
  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人一旦有了强烈的内心感情,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也就有了创作的激情。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那就写不出足以“动之以情”的诗歌来。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置于诗歌创作的首位。所以要写出好诗,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发现生活之美。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情感积淀,学生就会诗心荡漾,可以借助诗歌语言透过字里行间,表达内心感情世界。
  在一次诗歌鉴赏课上,我和学生一起赏读了几首惜时的诗篇,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感慨时光易逝。孟丽娟同学被大家的情绪所感染,激情洋溢,以“明天” 为诗题,写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明天是一扇小小的窗/怅茫的时候/可以望望/偶尔飘过一片白云/是天使梦的衣裳/明天是那眼中的点点泪光/虽柔弱却写满倔强/明天是待开的朝阳/将爱和温暖穿透黑夜的凄凉/让每一个日子/都不再寻常”。
  三、激发灵感,培养学生捕捉诗歌意象的能力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诗论》)创作的灵感是诗人对情感能够具象化、主观情志能够文字化的一种突然顿悟和把握。诗歌的创作过程,就是诗人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别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而所谓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所以说,指导学生写诗,重要的是激发灵感,培养其捕捉鲜美而易逝的意象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诗歌创作时,我尝试运用了借物联想,或争论触发、设问引发等方法激发学生灵感。而学生一旦有灵感的到来,就会产生激动昂奋的情感喷涌和思维异常活跃的心理态势,大脑中的记忆被迅速唤起,想象变得丰富而又大胆,如天马行空,鲲鹏展翅,于是表象沓来,意象丛生,佳句迭出。
  前不久,在指导学生进行“情系一中”诗歌创作时,我先带领学生参观了校史馆,对图文并茂的校史资料做了详细的讲解,然后组织学生选读了《百年校志》。在写作课上,我动情地说:“同学们,当你徜徉在一中幽静的林阴小路上,欣赏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的时候,你年少的心胸是否曾激荡起对百年一中的强烈爱恋?捧读厚厚的校志,凝视校史馆里闪光的奖杯和发黄的老照片,睿智善思的你是否品读出一中百余年来的日月经纬和沧桑巨变?”我的设问引发学生无限的情思,于是一个个生动新颖的意象被学生捕捉进诗行。王海音同学深情道白:“我是一棵小草,美美地依偎在您的怀抱/我是一朵小花,甜甜地绽放着您的微笑/我是一中学子,一中是我的骄傲!” 刘燕同学热烈赞美:“长清一中,你是生动的音符/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美妙的味道。”在对母校真挚热烈的情感驱使下,同学们灵思倍涌,编织出绚烂的诗歌彩锦。
  四、锤炼语言,用新奇精美的语言传达诗歌意象
  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意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学生初学诗歌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这种诗歌语言能力的贫弱。我运用了下面几条途径来锤练学生的诗歌语言:
  1.精选动词 诗语在传达诗美意象时,首先可做的工作是精心锤炼表现意象动态的动词。动态的意象较之静态的意象,更能凝聚读者的审美注意。一个诗歌意象往往因一个优美、确切的动词而曜曜生辉。如宋文哲同学的《雪趣》中“银铃般的笑声/被片片雪花串起来/挂在天地间/叮铃铃,叮铃铃的响……”把笑声“挂”在天地间,一个“挂”字生动传神,把笑声写得动感十足,又活泼新颖。借助大胆地想象,宋文哲创作出响彻天宇的超级笑声,这个意象愉悦了读者的审美享受,也紧扣了诗题。   2.嫁接词语 汉语和其它语言比较起来,它的词法最自由,词性最不固定。诗歌作者可以利用汉语的这个特点,改变某些诗句中词语的性质,使诗歌意象出现新奇、陌生的形态。如《秋韵》中“清冽的溪水/宽阔了蜿蜒的河床”,“宽阔”一词,庄智同学运用的十分巧妙,她把这个形容词嫁接为动词,“溪水”这个意象便生动活泼起来,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
  3.一词多义 小说、散文的语言一般为了避免歧义,往往只显示一种意义,而在诗歌语言里,诗歌作者为了制造意象的多义和内涵的丰富,却有意创造一词多义的诗句。如《秋韵》里“最是红叶激情似火,渲染出座座群山浓烈的诗行。”一句中的“诗行”,最初庄智同学写的是“色彩”。我启发她“色彩”一词太单调,太直白,她反复修改推敲后,用“诗行”代替了“色彩”,创作出一词多义的佳句。
  当然,写诗不仅要重视词句锤炼,还要重视修辞,引导学生通过修辞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无论是炼字炼句还是巧用修辞,都要通过阅读、研究和多写才能掌握。
  五、描摹仿写,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
  对初学诗歌尝试写作的学生来说,描摹仿写是最好的方法。朱熹说过:“古人作诗多是模仿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通过仿写诗歌的结构、立意、语言、表现手法等,能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文可写”,从而尽快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做到快速入门。
  每当学习完课本上的一首诗歌,我都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提出具体要求:第一、能使用含蓄凝练的语言,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要分行写,还可以分成几个小节。反复修改并朗读习作,看看读起来是否押韵,是否有节奏感。仿写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与个人的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力,不可过多地受原诗的束缚,尽量避免生搬硬套。“诗不改不工”,写好之后,要拿习作与原诗对比评价,找出不足,反复修改推敲,使仿写更趋完美。仿写过程是张扬思维,催发心智的精神创造过程,通过仿写训练,学生可以逐步体味到创作的奥妙,从而培养起创作诗歌的自信心。随着学生创作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步摆脱思维模式的束缚,增加创新的成分,从而写出诗语清丽意境优美富有诗味的诗作来。
  如赏析了食指的《相信未来》之后,学生进行第一、二节的仿写练习,习作精彩纷呈。文清同学对第一节进行了诗意地仿写:“当无情的暴雨凋残了所有的花瓣/当肆虐的寒风吹落了最后一片黄叶/我们依然固执地用坚毅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当梦想折断飞翔的翅膀/当完美的杰作被窃取篡改/我们依然固执地抚平失意的怅惘/我们依然固执地用坚毅的笔体书写未来。”嘉豪同学的第二节仿写也耐人寻味。
  尽管有时学生的诗歌作品比较稚嫩,但我总是尽力从中捕捉闪光的诗句,给予热情的鼓励。“我从丰富奇特的意象里读出了你飞扬的诗情”,“你潇洒自如的行板里,闪烁着经过锤炼的语言美的光彩”,“清新的语言,委婉的节奏,犹如一曲悦耳的轻音乐,拨动了我的心弦”…… 亲切的话语,适当的表扬,点燃了学生创作的激情。很多同学把创作诗歌作为每周的常规写作训练。对于学生优秀的作品,我及时举办诗歌比赛、诗歌专题黑板报、诗歌朗诵课等多种活动,让学生收获成功,体验创作快乐。另外,我发动学生把上乘佳作精心编辑整理打印成诗集,请善画的同学加上花边和插图,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印制成书,在班里被同学传阅,对创作诗歌的热情空前高涨。经过反复仿写训练和诗歌创作活动,许多学生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诗人,很多优秀诗作刊登在校报和校刊上。学生勤苦的播种,换来了丰硕的收获。
  诗是情感特别强烈的文体,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学生情感丰富、思想活跃,诗正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创作形式。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诗氛围,让琅琅的吟诗声响彻课堂,让诗意的心灵徜徉在诗歌的殿堂,让学生的情思在美丽的诗行里飞翔,让美丽的诗行生长出郁郁葱葱,生长出山花烂漫。
其他文献
【评析样本】甘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郭茜.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  杨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延安大学,2016.  戴玲娣.从非连续性文本的角度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D].淮北师范大学,2016.  冯静.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李正毅.沪教版语文综
正如冯渊老师在评析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时指出的那样,“高考作文欠缺的是思维”①,学生的习作在思维的三个方面的缺失比较普遍。我们分析诊断我校学生作文《享受孤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剖析其病理特征并给出矫正建议。  一、微观方面  1.“漂亮、精彩”的开头没能切入“问题的核心”  请看原文。  人生是首歌,就算没有人为你伴奏也要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没有人陪你跳也要跳完;人生是台戏,就算只剩下
惊闻朱绍禹先生于2008年5月9日14时去世,我们万分的悲痛并致以沉痛哀悼。  朱绍禹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之后又一位杰出学者,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代宗师。朱绍禹先生于新中国建国前大学毕业以后,即从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他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语文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但是今人在教读时,却“小学而大遗”,不带领学生去领会韩愈透露出来的情怀,未能从情感入手去把握文章的神髓。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呈现,在于有声的朗读,在于把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动态的有声语言,以静待静,只是一种接触,不是进入,要想唤发文本的生命力就得以动唤静。读《师说》,我们很容易把实词表露出来的思想内容读出来,但却一定程度地忽视把文中虚词的意味读出来,或困于不知怎么读出来,甚至
从教三十年,各种类型的探索课都上过,印象最深、且对我的生活和教育理念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八节课。这八节课,见证着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我对语文的不同理解。概括而言,可归结为从五彩缤纷到返璞归真。  一、让学生“玩起来”  第一节留下深刻印象的探索课,是1994年的县优质竞赛课。那次抽到的课文,是一篇六百余字的事理说明文。内容很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乡村初中的青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它是根据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1963年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编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随文学习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虽不必花太多时间在科普知识细节上纠缠,但如果其中的科学知识和其他书籍的表述不一致,势必成教和学的困惑。  课文中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著】童志斌《文言文课程内容和目标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内容提要】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长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新课改以来,试图将文言、文学、文化加以整合的努力渐成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文言文课程应该以文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根据李商隐诗歌《无题》谱写的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唱三叹的旋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眼含泪水,让我们满怀感伤。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商隐的另外一首令无数读者着迷的诗歌——《锦瑟》。王蒙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双飞集》来讨论这首诗。知道这一书名是什么意思吗?王蒙把此书比喻为鸟:一翼是《红楼梦》,一翼是李商隐的诗。我对这双飞翼情有独钟。哪位同学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 
湖北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理性思维,正如命题组专家所说,之所以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因为作为十八岁的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活中常见的种种现象应该有自己理性的认识和成熟的态度。学会思维,学会生活是跨入大学校门积极追求健康人生的前提。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说:“今年有大量的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都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一种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荇”的解释如下:  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  根据以上文字,可以作如下理解:荇,如果生长茂密的话,即诗中的“油油的”,那是不可能看见“在水底招摇”的状态的。因为上面有椭圆形的果、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