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话龙兵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八月过龙兵
  解放前的胶东沿海,海边的村庄,每村都有一座龙王庙。龙王庙的地位,远超关帝庙和土地庙。村里老人讲,每年农历大年三十上午,渔家都要敬备香烛供品,到龙王庙烧香请神,上供挂旗。午饭后,才能去各家的祖坟“请”祖宗先人回家过年。把龙王看得比祖宗还重要,这既是人们对来年好年景的祈盼,也是对龙王神力的敬畏和崇信。
  龙王庙除了大年三十香火炽盛之外,再就是龙王爷的生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后来改到正月十六),出海打鱼的人家必备办最隆重的三牲大礼祭祀。在蓬莱城东的刘家旺、解宋营及开发区大季家一带,有名的渔灯节就是这么演变来的。平常日子里,龙王庙是比较平静的,只有在过龙兵的时候,龙王庙才热闹起来。
  过龙兵是怎么回事?相传,龙王爷每年都要到所辖海域检阅水族。每年农历二三月龙王起驾巡视,一直到八九月份才转回龙宫。所以,胶东沿海有谚语:“二八月,过龙兵”。龙兵,指的是龙王爷的护卫和仪仗队。我们西庄村龙王庙地势好,正好处在田横山岬角的浅湾前,每年过龙兵的威武仗势,都看得清清楚楚。
  农历的二月底、三月初,不一定哪一天,龙兵就来了。多是刮着东北风、飘着细雨的薄阴天气。海里起着白色的浪,云暗天低。岸上有眼尖的人看到从田横山岬角拐过来的水花变成了蘑菇云状,大叫:“龙兵来了!龙兵来了!”村里马上响起了铜锣,渔民们一听锣声,就知道龙王爷法驾到了,赶紧预备香烛,赶到村西的龙王庙。
  龙王庙前,全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到齐了,黑压压一片人头,谁也不敢大声说话,盯着海面一对一对向龙王庙方向游来的龙兵。最前面一般是“探子龙兵”,它们不时地跃出水面,有时是单只,有时成双,有时是五六只一起跃出,活像是在为龙王爷出巡探路。紧随其后的是“仪仗龙兵”,只露出高高的青灰色的脊背,整齐统一,两个一对,四个一对,青灰的背鳍在白浪里时隐时现。仪仗过完了,轮到龙王的“御轿”,几股水柱高高耸起,缓缓落下,过了一会儿,水柱又耸起落下———据说,这是龙王的轿夫。
  只要看到龙王御轿水柱一起,站在龙王庙前的百姓便会在领头的带领下,齐刷刷跪在庙外。龙兵队伍排在最后的是“司礼官”,向着我村龙王庙方向从水中跃起落下,如是者三,仿若辞别。领头的就会说:“大伙起来吧,咱们的心意龙王爷收到了。今年必定龙王爷保佑,一切平平安安。”
  然后,浩浩荡荡的龙兵就逐渐隐没在渤海湾的风雨深处。
  渔家后生大战龙兵
  解放后,村西的龙王庙改成了小学校,后来又翻整为大片的大寨田。水渠引到地头,昔日的龙王庙成为村里的麦囤子。
  老百姓也渐渐弄明白了:哪里有什么龙王、龙兵!过龙兵,不过是春天里海豚、鲨鱼、鲸鱼等成群结队向渤海湾的生殖(或索饵)洄游罢了。
  过渤海湾的龙兵,最多的是伪虎鲸(体型比虎鲸小,体长约五米,体重约600千克)和各种鲨鱼。五六十年前的渤海湾,一海水,半海鱼,是这些大型食鱼类鲸鲨的天堂。横在蓬莱长岛之间、水深流急的渤海海峡,更是各种鱼群洄游必经之地。鲨鱼们吃得那叫一个饱,玩得那叫一个欢!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195柴油机为动力的渔船还没有普及,胶东沿海还是木头风帆船时代。我們村历来有下筐子线的传统。筐子线主要是钓鱼———钓一些形体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如黄花鱼、黄姑鱼、鳝鱼(蓬莱叫抹头鳝)、白姑鱼(蓬莱叫白女儿)、加吉鱼、鮱鱼等。
  我大舅那时候刚二十出头,和两个小伙合伙驾驶一条小木船,在渤海海峡下筐子线。有一桩奇事,一连发生了四五天:一筐子线中,总有好端端的几十条线,连线带鱼饵都不见了踪影。他们一分析,肯定是钓上的鱼被更大的鱼连锅端了。联想到附近水面经常浮起的背鳍,他们知道,肯定是碰上贪吃的鲨鱼了。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力气大,胆子也大,合计一下,决定钓鲨鱼。
  鲨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鱼鳍能制成名贵的鱼翅,鱼骨也是宴席上的珍品,鲨鱼皮过去是做刀剑鞘的首选之材。说干就干,他们找人打制了精钢的大钩子,“绣”上粗钢丝,打制几把钢叉,准备好结实的大木棒,就开始去钓鲨鱼。
  鲨鱼很贪吃,钓起来比较容易,但要拿到船上可就难了。必须在水里耗到它劲头小了,才能三人合力把鲨鱼起出水面。刚出水面的鲨鱼,鱼尾一摆,船就乱摇晃。把钢丝绑到船椐子上,两个小伙一左一右,手持钢叉,紧紧叉住鲨鱼的腮孔,使鲨鱼的头不能动,另一个小伙举起大木棒,照着鲨鱼的脑袋狠狠地打。鲨鱼张着大嘴,露出一嘴白森森的牙齿,碧绿发蓝的眼睛恶狠狠地瞪着,真叫人不寒而栗。木棒一定要下得狠而快,一直打到鲨鱼不挣扎为止,然后把死鲨鱼抬上船。一条鲨鱼四五百斤,一天捕一条就够了。只是,捕上这条鲨鱼,三个小伙子都累瘫了。
  过龙兵盛况不再
  最近二三十年,过龙兵的盛况不再。除了环境的因素,海外的过度捕捞,也阻止了鲸、鲨进入渤海湾的脚步。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尽管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但日本打着“科学研究”旗号的商业捕鲸行为并未收敛。有分析称,日本坚持捕鲸,除了经济利益,还有更深远的考虑。如,日本政府会组织小学生观看捕捞屠宰鲸鱼的纪录片,借此向下一代灌输征服的理念:日本是海上王者,海里最大的鲸鱼鲨鱼也任其宰割。
  那么,我们呢?我们要向自己的后代讲些什么呢?
其他文献
在粤菜里,最简单也最高深的菜式莫过于一道蒸鱼。火候是蒸鱼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控得精准,大厨完全可以靠它打天下。但厨房新手一般都容易把鱼蒸得过老,有什么办法能让鱼蒸得恰好?行家表示,一靠虚蒸,二要淋上熟猪油。  所謂虚蒸,就是将鱼蒸上一段时间后,关火而不揭锅盖,利用锅内余温将鱼再蒸几分钟后出锅,这样鱼就不会过老。大厨解释道:“以一斤的海鲈鱼为例,用大火蒸上五分钟后,再关火焖蒸约五分钟即可。”  若想增
地里请出小蘑菇  在黄河引灌区的条田边、林带里、渠坡上、沟沿里有过多次寻觅鲜蘑的经历。从找不着到能发现几个到得心应手、手到擒来,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是个行家里手。  我这点功夫并不是跟人学的,主要是动力强。那个地方真没什么可吃的东西。我下乡的地方,地里确实能采到蘑菇,但是并不太多。在那儿的最初几年,我时常听说此地可采到蘑菇,可周围都走遍了,也未曾发现过蘑菇的踪影。  开始采到蘑菇是几年后的事。有一次
鸡汤营养丰富,口感特别,是秋冬季节滋养进补的佳品。在制作鸡汤时,如何让鸡汤鲜美清澈又营养?其实很容易,只要掌握下面几个小窍门。  鲜鸡冰冻排酸。如果买回来的是在市场新鲜宰杀的鸡,要把鸡先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冰冻三到四个小时排酸。  剔除影响口感的部位。鸡身上的一些部位,直接影响着鸡汤的口感和成色,在烹飪之前必须先去除。比如鸡爪上的趾甲,它残存大量细菌,不利于鸡汤的卫生;又比如鸡的内脏和鸡屁股,都是必须
天寒,雨夹雪,这样的天气最怕沾凉水,又懒得动弹,最方便的饮食就在家里,菜饭菜粥是最方便又营养的食品了。  做菜饭一点不难,只要掌握好火候,菜饭也能做得漂亮、有味道。菜当然取青菜为宜,经了霜雪后好吃着呢,软乎,易烂,透着丝丝的清甜。米则用糯米,晚秋上市的,要有個乡下亲戚送来一袋半袋,那原生态的马牙糯米粒粒饱满、颗颗清香,简直就是口福了。青菜切碎,糯米淘好,再剁上两根艳艳的胡萝卜。生火,倒油,青菜煸炒
叶菜类。绿叶菜最容易变色,是因为叶绿素丰富。炒时要缩短烹调时间,急火快炒,快速焯烫后过凉水,凉透再炒,都能很好地保持绿色。此外,炒绿色蔬菜不要盖锅盖,以免蔬菜中的有机酸难以挥发,加速叶绿素分解。同时,也不要加醋等酸味的食品做配料。  根茎类。切好的藕片、土豆或山药,一转眼就变成褐色,这是其丰富的酚氧化酶在作怪。把它们用沸水烫10秒钟就能解决,这样既“杀死”了酶,也不影响口感。  豆类。芸豆、蚕豆等
马齿苋,是最好吃的野菜之一。嫩时挖来凉拌或做汤,爽口下饭。雨水勤的话,满院子满地红梗绿叶小黄花,三五分钟能挑一篮儿,拎回家洗净焯水晾干,留著冬天吃干菜。  乡人把干马齿苋叫长寿菜,总在大年三十晚上用它包饺子,说是吃了益寿延年。干马齿苋,蒸包子、包饺子都好,一般配着白菜和七肥三瘦的肉馅。没肉也成,多放熬炼好的鸡油、牛油、大油。干菜吸油儿,没油不香,不出味道。馅料搭配得好,那长寿菜包子鲜而不腻,慢慢品
几经动员当队长  20世纪的人民公社时代,有个著名的粮产区叫梅灯畈。整个畈区是一个公社,全公社有13个生产大队。  我家所在的大队处在畈区西北角,这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一年中,水稻两季,秋种一季,从农业种植来说,这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在20世纪70年代初,因物种不优,产量低、价格低,产粮区公余粮税赋特重,农民每年吃了上顿没下顿,尤其是吃口多、劳力少的“缺粮户”(因工分少,按人口分的口粮扣押在生产
闲来无事,翻读古人字帖,看到王羲之的几件手札,不免入神。  《姨母帖》的开头写了“羲之顿首、顿首”,结尾又是“王羲之顿首、顿首”。“顿首”固然是一种格式礼仪,但王羲之的“顿首”写得笔走龙蛇,线条流动快得好像能够看见他见到亲友时急忙迎上去的姿态,喜不自胜。  《快雪时晴帖》,仅十五个字的短笺:“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这一封没头没尾的短信,被乾隆皇帝郑重其事地在周围盖了章、题了字,
母亲一生无别的嗜好,只好饮酒,但并不贪杯。  家里有一张条桌,是母亲的嫁妆,上面是两个抽屉,下面是两扇对开门的柜子。这个柜子里常年都放有酒,有时是当地自酿的包谷酒,有时是柿子酒,都是散装的,用塑料壶盛上,偶尔也会放上几瓶亲戚们送来的酒,当然,这些酒都不贵,三五块钱。我记得其中放过最贵的一种酒是西凤酒,在当时售价为六元钱,瓶子相对于一般的酒瓶来说,要略高一点,瓶颈稍微圆滑一些,呈深绿色,半透明,这在
古人云:“少年夫妻老来伴。”这“老来伴”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也一定要过得和谐、快乐、精彩。  回顾我们“80后”老人的经历,远不如现代年轻人幸运。以本人为例吧,我退休后,闲来无事,就向老伴发牢骚:“我说,我们结婚几十年,你记得我喜欢吃什么吗?你记得我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吗?你知道我喜欢哪一种花卉吗?你记得我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送过我什么礼物吗?……”一连串的问题想难倒他,企图“秋后算账”。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