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诗词app内容生产的互文性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顺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领域的媒介融合趋势,以“西窗烛”为代表的新兴诗词应用软件以诗文创作、朗诵、攻擂等多功能助推古老诗词文化旧貌变新颜。其中,平台与用户内容生产表现为具有互文效果的诗词解析和原创作品,笔者拟结合当前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古诗教学环节的成功经验分析“西窗烛”内容生产中两类超文本的互文现象并尝试提出意见。
  【关键词】 “西窗烛”app;互文性;内容生产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64-04
  一、引言
  媒介融合是一场数字化新千纪的深刻变革,早在2014年中央便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跳出传统媒体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文创产品开发者遵循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导思想转换开发路径、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多元化、智能化、生活化的文化类app应运而生。
  中华诗文化传承千年未曾断绝,“网络诗歌”正成为当代汉诗创作的前沿阵地。同融媒时代诗词爱好者“碎片化”“即时性”的阅读习惯相适应,以“西窗烛”为代表的创作型诗词app凭借古老纸媒与电子媒介的多声合唱构建起崭新的信息输出体系,出现了两类内容生产模式:平台精心编织的超文本诗歌解读与用户参与的超文本个性写作,实现了传播效果的叠加。笔者将参照前期市场调查结论,选取“西窗烛”Android v.4.13.1版本为考察对象并深化调研,以互文性理论发掘平台原作解析和用户新诗创作两类内容生产的特点,旨在弥补目前学界对于诗词app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软件设计、用户结构等独立领域且数量较少的缺陷,并提出一个当下诗词鉴赏、书写、交流的新结构。
  二、关于“西窗烛”app
  “西窗烛”是一款由北京西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发的精品诗词应用,上市以来诗词文数量突破百万大关,用户覆盖约3亿,先后斩获“安卓应用商店2018年度最佳快应用创新奖”等多类奖项并受到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好评。目前,基础模块包括“摘录”“创作”“发现”“文库”“我”,分别承担名句精选、诗词及周边产品设计、大型活动承办、诗文分类检索、个人信息编辑等任务。
  笔者将依据热奈特互文性理论重点关注“文库”“创作”“发现”三个界面中超文本的内外互文性,具体分析如下。
  三、互文性理论应用:“西窗烛”app内容生产模式分析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这一概念最早由女学者克里斯蒂娃(Julia Knsteva)提出,指每一文本的生成均与其他文本相联系。巴特、热奈特、里法泰尔、德里达等人先后为互文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学界出现将互文性分为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与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ty)的动向,大致对应电子超文本文件两种意义上的超文本性:“内互文性表现为任何一个文件所包含的信息都是按交叉参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外互文性表现为任何一个文件都可用交叉参考的方式和其他超文本文件建立联系。”①
  现以内、外互文性为挈领,结合热奈特互文性理论探究“西窗烛”平台精心编织的诗歌解析与用户执笔抒怀的诗歌创作。“迈克尔·乔伊斯认为交互式超文本有两种类型:探索性超文本与建构性超文本。前者可以让用户经过各种不同的结构与路径,但不能改变这些结构。相反,建构性超文本结构极富弹性,它允许一组信息以多种方式进行编排,可以让用户去干预超文本的内容与结构。”②总体而言,平台与用户创作成果均属于超文本(Hypertext)类型中的“探索型超文本”(exploratory text)。③
  (一)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平台集“译、注、赏”为一体的原作解析
  “西窗烛”app在“文库”界面专注于以探索型超文本为诗词穿插引文、注释及赏析,构建起鲜明的电子文本间性。app通过提供原诗、评析、注释、译文、辑评等内容,让读者基于自身需求选择阅读路径,对诗词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与延展性阅读。尽管平台内容生产具有百科性质,但用户并不能直接干预超文本的内容与结构,实现编辑与修改。笔者将从技术手段、内在结构两个层面剖析此类超文本诗歌解析。
  1.技术手段
  从技术手段来看,超链接技术以某一信息为中心,通过相关信息的整合、信息节点的连接,打造了一个从中心辐射开来的多维立体信息网络。平台依托超链接技术实现了不同文本块(text chunks)的链接,形成了非线性的超文本形式。
  app构建的“原诗”“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附录”三者融合的模式,实现了“译”“注”“赏”等不同文本块的聚合,极大扩展和丰富了原文本的内容。通过节点与链接的集合,副文本环绕在主文本周边,作为作品的“门槛”和“前厅”与主文本水乳交融,既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完备的文学常识,又能尽力避免过度解读、破坏性解读的发生。
  2.内在结构
  从内在结构看,“译、注、赏”融为一体,带领读者抽丝剥茧,细细品味诗词蕴意。以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评析”不仅精炼概括词的背景、风格及蕴含的情感,还点明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与价值④ ;“注释”和“译文”分别从局部和整体释译文本;“赏析”细致入微、咬文嚼字、旁征博引;“辑评”展示了沈震峰《草堂诗馀续集》、俞平伯《读词偶得》等诸多名家典籍中的评价;附录⑤则呈现用户的好句摘录、语音诵读亦或是精美图片。
  总体而言,评析类似题解或序言,原诗、注釋、辑评为引用,译文、赏析是正文,附录则是后记。此种布局方式近似热奈特互文性理论中的“副文本性”(paratextuality):“诸如标题,副标题,序,等等。比起整篇文学作品而言,这一类关系比较含蓄和疏远。”⑥   综上所述,电子超文本借助超链接技术通过节点与其他超文本相联系,无边缘、无等级地构建“能指的银河系”⑦ ,打破了封闭的传统文本结构,为读者提供“非线性”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不过,部分注释和译文并未注明出处或来源,可能会使专业读者对于数据库的权威性产生疑问。并且,以“探索型超文本”为主的原作解析缺乏“建构式超文本”的弹性,仅提供既定链接的探索路径,而不能由用户自主建构链接,难以激发用户自我阐释和再创作的热情。
  (二)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ty):用户凝“写、画、诵”于一文的创意新作
  西窗烛app在“创作”版面为用户提供“笔记”“写字”“原创”等独抒性灵、飞扬激情的诗意王国。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用户输出内容大多音画并茂,缔造声像同步的视听盛宴,诞生了一类更为开放且超媒体特征更加鲜明的超文本。但由于除作者外的其他人只拥有浏览和评论权利,故而这类超文本仍属于封闭的探索型超文本。
  笔者将以热奈特互文性理论为轴承,研究部分原创作品因摹仿前人诗词造成的不同文本间的互文,并对大型诗词征集活动中的文本对话性和仪式感做简要说明。
  1.个人作品:同风格诗词间的“承文本性”(hypertextuality)
  热内特《隐迹稿本》称承文本为第二文本,“承文本是第二度的文本,是已有文本的非本源的重新写作”⑧ 。承袭前朝诗歌风格的借鉴、模拟思潮自古有之,如魏晋时期的拟古风气、明代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互文性搭建起了古今文本间的沟通渠道与共同的话语空间,“承文本性”便在于此种纵横交织的连接,诗人与作品仿佛被嵌入一张无形无边界的文本网络。
  在流传已久的“唐诗”“宋词”烛照下,一批反映时代新貌的当代古典诗词应运而生。从单纯的重复性阅读跨越至诠释经典、表达自我的作者姿态,“西窗烛”用户沿着现代生活轨道溯洄从之,通过“文本宇宙”——超文本形式品味、回顾、模拟古诗词,如用户@MR周所著七言绝句采取“个人作品后附《江雪》超链接节点”的布局模式。新诗词在语言层(verbal)和主题层(theme)内培植了几分前人风格。
  语言层主要表现在语词选用和语法组织上。细读“西窗烛”原创页面的诗作后笔者发现:用户生产存在明显的“派生”痕迹,大多刻意还原文言词汇,尤以包含某种特定文化意蕴或本身被认为是经典意象的名词为甚。如“蒹葭”“庭院”“罗裳”等。部分用户则不满足于语汇复制,他们往往深入剖析诗词内部结构,掌握倒装、省略等句式并顾及必要的对仗、押韵及平仄,凭借高还原度向前人创作进一步靠拢,如@心雨无痕《如梦令·乡村如画》运用意象组合法令流水轻载游鸭穿过溪桥,词人移步换景,于夜幕降临之际邂逅一番田园风情。
  主题层集中于叙事和抒情两方面。首先,如果说词语和句法只是古诗词的“措辞方式”或“组织原则”,那叙事技巧和抒情手法则趋向“表意”之势。部分用户实际上将某知名古诗作为“蓝本”,在后续的“承文本”内借轻盈的个体生命感悟诠释厚重的历史典故,此手法类似热奈特《隐迹稿本》提及的“直接”改造。
  如@云梦泛烟《古风》不仅在“叙事+议论”的框架内再度称颂李白《古风·齐有倜傥生》所咏人物鲁仲连,还引用庄子所言“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批判择出仕而空度年华之举。⑨ 褪去李诗“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⑩般希冀功成身退的复杂思绪,作者直陈“何不为隐者,归来事躬耕”?的傲然心迹。尽管缺乏李诗化用《史记》、妙用比喻、结构开阖自如的深厚功底,但也借超脱世俗的隐士情结触动审美意识,网友评此诗深得魏晋遗风。
  其次,曾经学习乐府、歌行体、市井词以及游记散文的经验也助用户灵活参照倒叙、插叙时序改编日常琐事,实现自在纪实、自由抒情、自我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古今诗词关照的中心事件殊异却传递出共通的哲理情思,“以同一方式表达其他内容”?,区别于“改造”手法的“摹仿”致使文本内部出现两种平等意识跨越时空的对话,其语录排列成相同风格的上下文。?
  例如,@沧浪《暗香》未如宋代词人姜夔一般以冬季“忆梅-赏梅-写梅”为线索,而是描绘一个初春烟雨氤氲、醉意朦胧的梦境,然而凄婉的身世之感依旧杂糅其间,下阕又将一番漂泊不定的游子愁情推出心扉。两词深感世间无奈,笔调清幽,意味含蓄深远。此外,由于超文本海量传播、多向交互、无限延伸的特质,这种交流还将通过他人的评论、引用、同名作品在新语境内延续下去。
  2.群体集会:同话题诗词的“广义文本性”(architextuality)
  “西窗烛”创作版面的原创诗词多为沿袭古人文风的拟作或单纯的兴怀之感,虽与前人文本形成某类呼应和照会,但共时意义上的互文性联系却相对单薄,这一点在“发现”界面内的大型诗词征集活动那里得到了弥补。热奈特《广义文本导论》提到:“广义文本无处不在,存在于文本之上、之下、周围,文本只有从这里或那里把自己的经纬与广义文本的网络联结在一起,才能编织它。”?
  诗词聚会虽无法形成完整的文学体系,但其作品因类型化、时效性强等特点足以达成类属关系,故迁移至广文性的宏观视野下加以考察。
  此类“雅集”由应用负责人发布“征集令”及“刊首语”,围绕某应景话题,如传统节日(七夕)、自然景观(荷花)、重大社会事件(抗击疫情)、影视产品(《扶摇》)等举行“诗赋应试”,为这隐形于互联网之内的临时性组织——“诗社”或“聊天室”造势。参与者应邀入驻同一话题,各抒己见之际仪式感与竞争意识油然而生,继而输出一类自由叙事前提下各自独立的严肃文学作品。
  作者能够无地位差别、无阶级区隔、无显著阅读障碍地观察、评价彼此,无论内容异同皆可感受到对方“千里若比邻”般同生共息、同气相连的“在场”,不同文本间的互文关系折射着民族群体的共情能力和文化心理,一種崭新的多声部音乐回响于集体的世界中。
  如“端午·创作”一集里“屈原”“粽子”“龙舟”“强降雨”等符号代表人们“重传统、盼团圆、求停雨”的共同心声,经编码过程搭建起诗词艺术的瑰丽宫殿。   综上所述,“西窗烛”用户生产一定程度上借鉴前作、共享诗词材料并辅之以图像制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了多个文本的互文联系,实现了意义的增值。优势在于继承古典诗词格式编织富含个人感受的“电子超文本”,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明确了主体地位。一首古诗可借助书法、绘画、歌曲完成立体式传播,大众文化的活跃性及创造力得以彰显。但不得不承认,网络空间内起甄别与裁判作用的意见领袖明显缺乏,部分用户错误的审美态度——“文化娱乐化”易使诗词创作变成一种简单随意的消遣或煽情,华美辞藻、精致配图仅仅匹配能指而未能锲入意蕴层。用户对诗词的理解常浮于字面,有热度而无深度的“众声喧哗”屡见不鲜。
  四、结语
  “西窗烛”app凭借丰富的诗文解析和个人原创为古诗词的“现代传承”提供多种可能。两类内容生产模式极具个性,能够成为诗学领域互文性理论应用的新课题。但因为互联网匿名制、内容开放、传播速度快等媒介特性,相关作品及言论依然需要及时规范。怎样把握激发文本活力和守护传统文化正统性的尺度?如何在探索型超文本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建设app超文本诗歌写作专区,让更多人参与到同一首诗中?这些是未来仍需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②李鹏飞:《新媒体语境下的叙事艺术结构演变与规则设定》,《求索》2012年第12期。
  ③這里为方便后文陈述,将平台与用户生成内容认定为“探索型超文本”,实际上在文库、创作、发现等区域中“探索型超文本”(exploratory text)、“建构型超文本”(constructive text)两种类型均存在,但在比重和优先级方面有鲜明差别。笔者认为,用户生产能够在应用软件引导下创造出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召唤结构,从而形成一类“建构型超文本”。
  ④“西窗烛”app对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评析片段如下:“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⑤“西窗烛”app在解析诗词时并未出现“附录”这一功能菜单,此系笔者为了概括诸如“摘录”“语音”“学习”等页面底部按钮的统称。
  ⑥[法]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探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⑦[法]罗兰·巴特著,屠友祥译:《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⑧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⑨热奈特将跨文本性分为五种,分别是互文本性、副文本性、元文本性、承文本性、广义文本性。他称前文本在某一作品中不同程度的直接再现为“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具体包括引语、抄袭等创作行为。与克里斯蒂娃、巴特等人相比,这显然是一种诗学方向上基于文本的狭义互文性。
  ⑩[唐]李白撰,杨镰校点:《李太白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云梦泛烟:《古风》。
  ?[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热奈特《隐迹稿本》中提到“改造”和“摹仿”是生成“承文本”的两种途径。
  ?[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参考文献:
  [1]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01):75-81.
  [2]李鹏飞.新媒体语境下的叙事艺术结构演变与规则设定[J].求索,2012,(12):194-196.
  [3]李卫华.“文文相生”:“内互文性”与“外互文性”——一个比较诗学研究[J].思想与文化,2017,(1):62-83.
  [4]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J].文史哲,2012,(1):22-32.
  [5]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
  [6]韩模永.超文本文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
  [7][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 热奈特论文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01).
  [8]王瑾. 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9).
其他文献
【摘要】 襄阳地处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线要冲,其交通便利、山川形胜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唐代诸多诗人在此留下大量诗文,吟咏襄阳的自然风物、历史遗迹,因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学景观。这些文学景观主要包括先贤遗迹、亭台楼阁和自然山川。  【关键词】 唐诗;襄阳;文学景观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48-02
期刊
【摘要】 悲剧性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美学悲剧性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在电影《剑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肖申克的救赎》中,表现出悲剧美学大团圆结局的固定模式和特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方美学本初意义上的悲剧范畴所带来的极致的、一悲到底的范式;但它又让悲剧美学呈现出多元的、开放性的特质,给审美主体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电影;悲剧美学;大团圆结局  【中图分类号】J901
期刊
【摘要】 网络剧发展如火如荼竞争激烈,在数量庞大的同类型作品中,《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脱颖而出,获豆瓣8.0的评分。作为“小而美”网剧精品化作品的代表,在收视率、受众范围等方面脱颖而出。通过分析其《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的制作、传播,从高精准制片方、情节内容、人物设定等不同方面深入剖析“小而美”类型剧成功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中对未来校园青春类网剧该如何走向一个更加优质化发展的趋势获得一些启发。  【关
期刊
【摘要】 儿童绘本是公认的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对应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功能属性的绘本设计。在2019年底爆发的突发状况当中,中国通过举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有效控制。但对于儿童来说,这个过程过于抽象,因此以中国抗击突发状况的过程作为故事原型,通过空间隐喻、中英文结合以及互动装置的形式,设计一本功能性的绘本——《中国战疫详解》,使兒童主动参与到绘本阅读之中,寓教于乐,进而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了解整
期刊
【摘要】 当前,开展课程思政是国家对各门专业课的明确要求。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本文叙述了在开展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时所做的有益探索,以期为语言学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语言学概论;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
期刊
【摘要】 文教事业是民生领域重要一环,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民族艺术事业。建立社区民乐“快递站”是具体开展活动的一种方式,在组建过程中的宣传、组建方法及内容选择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社区民乐“快递站”项目的组建,旨在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活动需求,通过科学、系统、合适的方案,搭建一支活跃在基层社区中的民乐队伍。希望借助这一力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
期刊
【摘要】 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人们难以分出精力去关注时空与生命。Kimchi and Chips借助光艺术和独立性的抽象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设时空的多种观点。Kimchi and Chips的“在空中绘画”系列,能够将繁忙生活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去思考和感受。  【关键词】 装置艺术;时空与生命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一直以来以其独有的神秘与厚重树立在东方之林。在古老的印度文化中,不得不提到的是与其宗教、历史密切相关的印度舞蹈。印度舞蹈有着史诗般性感的魅力,又有着“神舞一体”“天人合一”“信仰与世俗合一”的宗教神秘美感,更有着“沟通天地”的神的使命感,从这些独特的功能中,便可一览印度舞蹈的多个文化侧面,这也有助于对印度舞蹈文化进行深层的理解。  【关键词】 印度古典舞;历史;
期刊
【摘要】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阿炳的《听松》非常有名,同样是一首悲凉的曲子,这首乐曲讲述了金兀术被岳飞打得走投无路时跑到了惠全山的山脚下,并伏在听松石上听宋朝追击兵马的情景。但是,这样一首曲子并没有对整个故事的情节进行描写,实际借用的是金兀术的故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与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  【关键词】 二胡独奏;《听松》;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双龄化问题,健康管理尤为重要,不仅体现在对老人身体经验病痛的医治,更重要的是促进老人角色经验与社会融合。身体经验层面,通过适老化科技评估老人健康风险,嵌入式养老为链接资源手段解决老人生活病痛。角色经验层面,老年社会工作运用叙事疗法促进老人个人增权,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不是老年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整个健康管理流程的参与者。同时,通过建立社区健康管理社群弥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