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疑的火花点燃思维的火炬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7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甚至学生不问问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这种现象引人思索,令人担忧。如果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所发展的往往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
  关键词:质疑;提高教学活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68-1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活动中,我有幸成为参与课改实验的上课教师。经过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课,不断地备课、上课、反思、总结,我对“活力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活力课堂”的真正要义在于学生思维的活跃,而课堂中质疑这一环节恰恰是点燃学生思维的最炽热的火花。
  案例1:在上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利用二十分钟时间指导学生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作者、内容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剩下的二十五分钟时间专门让同学们质疑。要求他们针对文章中的用词、语言、写法、内容、思想情感等任何一个有疑问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提出疑问或者是自己的见解、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很多同学举起了手。第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蔡老师是一名女教师,为什么第一小节称她是‘先生’?”很多同学哈哈大笑,我也哑然失笑,没想到第一个问题竟是这样的问题。那名同学也很尴尬,面露羞涩,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错了。有些同学很快速地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我随即说:“你提的问题很好,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称谓’文化,别看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可是它背后却包含着很深厚的古代礼仪文化啊,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文化的问题。”至此,再也没有同学笑了,立即有其他同学举手帮助他回答这个问题,那位提问的同学也很高兴。
  分析: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的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总担心、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同伴的赞同,怕自我形象遭到破坏,尤其怕遭人嘲笑。
  为此,在质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点燃学生质疑的热情。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萌发的发问幼芽,更要小心呵护,积极培植,着力造成学生质疑创新的期待心理。有时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对此,我们千万不要草率处理,更不能嘲笑、讽刺和压制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抑制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对待学生的问题,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并通过正确引导,促使其自我觉悟、自我矫正、自我完善。
  上述案例最大的收获在于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提问的勇气,反而被老师的一番话点燃了提问的热情,这正是思维火炬燃烧的开始。
  案例2:在《以虫治虫》这课中,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觉得‘以虫治虫’不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一语既出,满座皆惊:对教材直接产生了怀疑!不必说其他学生,我心中也是一愣,我没想过这问题,也从没有怀疑过文章的标题,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说:“你好有胆量,说说你的理由。”他说:“‘以’是‘用’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用一种虫子(某种害虫的天敌)去治理另一种虫子(某种害虫)’。这个‘用’字明显含有主动性,‘以虫治虫’是人们治理害虫的一种方法。而从文中看来,子方虫(害虫)的天敌傍不肯是应运而生的,并不是人们主动去利用的。”我听了之后说:“非常有道理,很有见地!”很多同学也点头称是。我接着问:“有没有其他看法?”这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我赶紧请他回答。他说:“我认为,这个标题用的好,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一名科学家,他从子方虫遭遇傍不肯这个自然现象中总结出了一种治理农作物虫害的方法,就是用一种害虫的天敌去治理另一种害虫,这种方法在古代缺少农药等科技手段的条件下是非常值得当时的人们利用,减少虫害提高产量的一种方法,沈括从自然现象中观察总结出这种方法,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梦溪笔谈》也是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我连说:“精彩精彩!”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又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补充。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光在古代可以被利用,在今天更应当提倡。因为,大规模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当今农药对农产品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让我们的食品更安全,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绿色。”我总结道:“说的非常好!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大胆质疑,我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收获会越来越多!”
  分析:语文教学应留给学生充分质疑、求异和想像的时空,提倡思维无“禁区”。要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摒弃强制性的同一思维、同一话语、同一行动,鼓励个性化和独特性,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允许学生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使学生既敢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上述案例的精彩之处不在于质疑本身,甚至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在于质疑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想象力,联想力,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在“质疑”这一小小的火苗引燃之下,熊熊燃烧,形成一把火炬,指引着他们走向成功,走向巅峰!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在组织中考政治复习时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局限于考点。  关键词:新课标;政治复习;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88-1  学习2011版新课标后,我们觉得要强化价值引领、衔接高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应该是我们把握的几个基线,下面我们结
摘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地使用教材,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用激励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智慧;活力课堂  中国分类号:.2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3 -01    英语课堂是英语课改的主要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体现灵活开放,尊重个体差异,倡
摘要:孩子的品行养成教育就是要改变学生固有的“儿童常态”,把我们预设的教育期望变为学生品行成长的现实。我们要为孩子的这种转化和发展付出必须的耐心和克制,要为他们的转化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铺垫与台阶。“教育期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关键词:教育理性;儿童常态;教育期待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25-1  【回放与重
摘 要:现今的高考文言文考查,基本沿袭着以客观题考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信息筛选、文意分析概括,以主观题考查语句翻译的模式。这种模式自2002年产生起历经十年而不变,已守旧僵化,既不合新课程标准,又误导了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失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能,更是难以主动引领社会文化和时代思潮的健康发展。因此,试题的命制思想必须革新,高考文言文考查应有时代担当意识。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担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班主任在班务工作中借助“罗森塔尔效应”,巧妙运用暗示期待手段,能够有效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期望;班主任;积极暗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9-1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构建和谐一中,实践精品战略,创建安徽名校,培育一流人才”为目标,重点实施“和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引发了一场新的教育改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被大量地引入到了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就新教学方式的一些问题作以下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67-1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一场对传统教育的颠覆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而学生创新细胞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结合物理课堂教学,阐述激活学生创新细胞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激活;培养;创新细胞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74-2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中国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强,而提出问题能力差,因而缺乏创造性。”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
摘要:幼儿的科学概念是在其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确定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关注内容,制订合适的目标,预设“最近发展区”,提供不同的探究方法与材料,通过有效的途径引导幼儿思考探究一些现象和问题,优化科学教学,帮助幼儿的认知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深入性。本文以科学活动为例,谈谈行知理论在“活”的科学活动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摘要:文章通过铅笔刨丢失而后在一个留守儿童那里再次出现的案例,就加强留守儿童犯错后的教育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进行反思,认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师应做到:重在留心了解“内情”,让德育更“悄然化”,让德育更“个性化”,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案例;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22-1
摘要:蓝印花布民间文化典雅实用,充满审美意趣,通过本案例的实施,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感受蓝印花布的美,初步了解和尝试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提高学生关注并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民间美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小接触、感受和学习我国质朴、古雅的传统民间艺术,并用趣味性的方式将其进行传承和弘扬,既提高了审美素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关键词:体悟;雅趣;课堂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