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当代社会的视觉转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像、影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出现了视觉文化的概念,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探寻了新途径。这种以图象符号为主的视觉文化以其在社会环境、儿童审美心理和文学作品的优势促成了儿童文学的影视改编与再创作,对儿童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改编也存在多方面问题,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思考儿童文学作品在图像时代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视觉文化;中国儿童文学;优势;问题;生存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革新,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媒介将人体的感官综合运用到一起,动员了审美主体——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大众对图片、视频的依赖,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有助于探讨文学如何在“读图时代”生存的问题。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被作家们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了文学作品。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开始登上舞台。随后出现了许多为儿童文学发展而努力的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如《稻草人》、《“没头脑”和“不高兴”》、《舒克与贝塔》、《淘气包马小跳》等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内容。
  随着影像、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人类进入到“读图时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走向大众。作为其中一支,儿童文学也应时而变。这一转变明确了视觉文化的优势,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视觉文化的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社会环境的把握
  所谓视觉文化,即以图像符号位构成元素、以视觉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1】电视、网络等的参与,造成人类被各种图片、声音、影像包围的现象,人类仅靠眼睛和耳朵就可以了解世界的变化,认识事物。这种心理使得语言的魅力逐渐被图像的精彩替代,文化的传播也必然出现新途径,它的出现为当今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方法。儿童文学作品一次又一次被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搬上银幕,正是视觉文化在对文化传承上的新特点。
  二、对儿童审美心理的把握
  海德格尔曾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指出:“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2】儿童作为在影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世界的认识早已超出书本。众多视觉符号如图片、影像充斥着他们的生活空间。而这些符号往往是简单、容易理解的,儿童作为审美主体,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运用想象与联想实现自己的期待视野。儿童绘本之所以会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图片很精致,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图片下方的文字已演变成辅助工具。
  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可以被任意解释,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也很相似。但很多儿童幻想作品中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只能依靠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小说《神笔马良》和《大闹天宫》属于神话传说,那里的世界变幻莫测。如果仅凭想象,难以将这种形态展现出来。而电影、电视剧通过灯光的变换、特技的运用将这些场景再现出来,拉近了儿童与幻想世界的距离,满足了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符合儿童的精神发展需要。
  三、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把握
  人类经历了从口传时代、印刷时代、图像时代三个时期,其中印刷时代所带来的众多文字作品正在被强势崛起的影视艺术重新改编与解析。从宏观上看,人类的文化已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图象为中心转变,视觉的诱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观看影视作品而非文学经典,儿童文学也无例外。自建国以后,很多儿童文学作品被陆续拍成电影、动画片和电视剧且深受儿童观众喜爱。这些视觉性的作品在很多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为儿童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新特点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需要儿童的想象力参与制作,才能完成。文字版《“没头脑”和“不高兴”》中对于“没头脑”形象的描写是“他名字叫没头脑,人可有头有脑。头还挺大的,眼耳口鼻,哪样不少。他读书也聪明,绝不能没脑子。大家叫他没头脑,因为他记什么都打个折扣,缺点零头。”而改编为电影后的他却成了一个小胖子,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身体,人物形象立体而富有生命力。电影中的“不高兴”又瘦又高,遇事就不高兴的性格能立刻展现在观众面前。电影通过图片的快速移动实现了人物一系列动作的完成,这种直观生动的画面,满足了小观众的眼睛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另外,电影和动画片能够将色彩运用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使得人物深入人心。
  这种新特点还体现在叙事风格与结构上,文字作品一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时空的转变需要用文字交代,但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这种时间的转变往往只需要周遭事物的不同便可实现。剧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一刻还在花果山,下一秒镜头早已切到云雾缭绕的天庭。周围的桌椅和摆设的不同让观众立刻醒悟过来,也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故事,这样便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观影兴趣。
  此外,在观赏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中,儿童的眼睛与耳朵是保持一致运行的,人的感觉器官得到了充分运用,作品的审美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突出了光线、声音的作用。电闪雷鸣、天空忽明忽暗、声音高低起伏带给儿童冲击,儿童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
  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欣赏、接受的习惯变化,这些影视作品会适当地突出某一故事情节或人物,并取得了成功,如电影《大闹天宫》。大闹天庭,情节简单,但高潮迭起;孙悟空不依不饶,猴性大发。这种组合恰能实现原作与新品在不同时空的对话。
  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会引起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当今社会的快节奏,让孩子与父母缺乏互相了解。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等产生后,影视文化日益强盛,它的大众化与娱乐化的特点也更能凸现出来。阅读对于未受文字教育的儿童来说是困难的,图像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父母也能借助电影、电视剧,参与到这种大众娱乐活动中来,将声音与画面同时贯入到孩子脑中,电影的娱乐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在传媒信息化时代里,儿童文学与视觉文化的结合将使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人类的创造性再阐释下迸发出灿烂的艺术生命。纵观建国后的儿童文学,视觉文化对儿童文学新时期新历史条件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推动了儿童文学的进步。但是视觉文化对于不断涌现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挖掘和利用还远远不够,在两种艺术形式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凸显出来。
  “改编就是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已具有的形式”【3】。尽管视觉文化推动了儿童文学在现代传媒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但它的很多不利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儿童文学。
  首先,成人化情感功利倾向严重。成人叙事的过分参与影响到儿童叙事话语权,忽视了儿童的本位意识,在目前儿童电影的再创作中存在严重的成人化倾向,片面注重作品的教育性,舍得作品丧失童真、童趣和幽默,造成儿童对作品的疏远。
  其次是创作题材陈旧。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以后,改编之后成为经典的作品少之又少且多为现实题材。
  最后是作品缺乏想象力,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儿童影视创作对于幻想小说多重复改编,缺乏创新精神。
  儿童文学在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之下,拓宽了传播渠道,扩大了影响力,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视觉文化带给我们的形象世界与文学背后的阅读世界之间的矛盾和较量,在儿童文学的视觉化改编中得到了体现和验证。视觉文化缩短了对象和主体之间的审美距离,主体的想象空间也被压缩,这是未来儿童文学视觉化发展所要思考与探讨的问题。视觉文化能否冲破想象力的束缚,为儿童文学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施慧敏.视觉文化语境中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海德格尔 孙国兴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3]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战争中,武器不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而还有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军人的个人素质。军人的个人素质包括技能、身体、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素质。本文重点对军人身体素质与战斗力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军人身体素质;战斗力;内在关系  现代战争中,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不能光看军队的武器有多先进。我们也都知道,武器不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而还有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军人的个人
期刊
我一直认为朦胧诗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大转机,她赋予了人性长期被压抑和扭曲的年代一抹鲜绿的喜悦。而这喜悦,是需要用心感悟的。朦胧诗虽然可能并不都「可懂」,但我相信她们都「可感」,其中复杂细腻的情感需要细细品味。出自女性作家舒婷之手的《致橡树》是我最喜欢的朦胧诗,长久的品读竟使我能自然地背诵出这首优美的诗篇。它伴随着我从年少无知走到懂得思索的年纪,一直未曾离开。我想,这或许是我对她有着极高认同度
期刊
【摘要】: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源于这类作品的新闻性、时效性较强,能够强烈的反映出创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思维认知,监测社会动向,引导公众舆论。本文以日本NHK《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为例,探求这类作品如何呈现观点,从而发挥出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视听新闻作品;叙事风格;逻辑结构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即以事件为由头,通过对于事件本身、事件的不同侧面以及背
期刊
【摘要】:《影视心理学》是我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时效性与针对性差、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学业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借助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本次课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使之更加适应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以及高职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摄影摄像技术
期刊
【摘要】:现代网络用户基数庞大,网络群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促使社会进行结构调整。而电商则借互联网发展之势,制造网络群体商机,引发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集体狂欢。本文将从网络群体事件的角度出发,辨析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分析双十一网络群体传播事件的主体、效果等。同时,由于这类事件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属性,因此,也会稍加讨论此类网络群体事件的应许策略。  【关键词】:双十一;互
期刊
【Abstract】 J. B. Priestley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riter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n British literature. An Inspector Calls, as the typical masterpiece of J. B. Priestley, refers to the thematic co
期刊
【摘要】:本文详细解读了GMW3205:2000汽车内饰材料中气味散发测试方法与SAE J1351绝缘材料气味散发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异。从汽车内饰件材料气味测试原理、气味试验的定义与实际使用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进而对GMW3205:2000和SAE J1351气味测试标准进行差异分析。  【关键词】:GMW3205:2000;气味;SAE J1351  1. GMW3205:2000与SAE J13
期刊
【摘 要】十九世纪的法国经历着制度更替,社会形态的变化促使人们思考所处的社会现实,从而催生思想文化的变革。波德莱尔在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中“自由、细腻、辛辣”地阐释了“浪荡子”的美学形象,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俄国,此时正处于农奴制濒临瓦解,社会革命频频发生的状态,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使得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多余人”的形象。本文尝试通过对比“浪荡子”和“多余人”的形象,来认识十九世纪社会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产生给现今这个时代产生了伟大的变革。它的功能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在用户之间交换信息。正因为它的这种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这一发自民间的互联网金融提供了生存的温床和发展的前提。而这种重构形成的互联网金融,使得现实市场和理想状态下的市场越来越近了,但它是否真的算得上是一种金融,是否真的有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两者的结合关键是风险控制和资金安全问
期刊
【摘要】: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鲜活生动,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比较后发现,二位大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自笔下的人物命运和思想状态的不同。  【关键词】:农民形象;双重性格;悲喜剧  “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大批量而非偶尔为之地把农民形象引进小说领域,“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