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观点呈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13859315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源于这类作品的新闻性、时效性较强,能够强烈的反映出创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思维认知,监测社会动向,引导公众舆论。本文以日本NHK《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为例,探求这类作品如何呈现观点,从而发挥出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视听新闻作品;叙事风格;逻辑结构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即以事件为由头,通过对于事件本身、事件的不同侧面以及背景材料的挖掘,理清事实真相,并对事件所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视听新闻作品类型。本文选取了日本NHK《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其选题价值、逻辑思路、文本风格等亦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探求事件类新闻作品的观点呈现,对于这类作品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选取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是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创作的第一步,它代表的是媒体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意识,选题的价值也抢先赋予了即将呈现的观点的价值。例如,发生于日本的秋叶原行凶事件,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犯罪“无差别杀人”,该事件被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反映日本国内年轻人的孤独感,而社会对于这样的人群缺乏应有的关爱,导致他们报复社会,进行“无差别杀人”。而我国类似于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社会事件也屡见不鲜,对于我国的事件类视听作品有重要借鉴意义。洞察选题的普遍意义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一方面需要较强的社会敏感,有较多对同类型的新闻事件的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新闻敏感,比如对网络上万条留言的观察分析,嫌疑人身边同事和朋友的同样处境,都能给予创作者灵感和清晰的指向。
  二、清晰有序的逻辑结构
  《秋叶原行凶事件》属于由个案引发的普遍性思考,即由呈现事件真相到个案分析,再普遍性分析,最后评论点题,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完成了由点及面的观点呈现。具体分析来看:
  第一部分呈现事件。由受害人川口隆裕的父亲到事发现场寻找有关儿子的记忆入手,简单还原了事发现场的场面,并由这个父亲之口问出了不仅是受害者家庭更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要去伤害无辜的人?这一部分,事件切入的十分清晰,为下一部分个案分析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是解答疑问,进行个案分析。这部分非常重要,个案分析的明确、深入、尖锐,普遍性思考才能顺畅、自然。这部分由犯罪嫌疑人的网上留言入手,对嫌疑人的童年经历、工作经历、上网经历进行分析。呈现了一个童年孤独、家庭教育严格,工作更换频繁、生活艰辛,网络情绪负面的形象,透过这三段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仿佛被社会抛弃的形象,这一部分的结束透过一个在网络上和嫌疑人有过交集的大学生之口回答了疑问:“秋叶原的步行街上都是他想成为又无法成为的人”。
  第三部分是普遍性分析。本部分出现了较多采访对象,这些人都和犯罪嫌疑人一样,孤独感强烈,对未来担忧,很自然的将嫌疑人这个个体变成了年轻人这个群体。最后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主持人对整个作品的脉络进行了整理,整个社会的存在方式需要反思。后两个部分是一脉相承的,它代表了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它所呈现的观点必须高于受众的认知,呈现事件不是目的,媒体必须明确自己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引导受众的认知。观点深度的循序渐进也符合受众的认知逻辑。同时开头由受害人父亲川口先生的疑问展开,结尾同样是川口先生出场,“发生这种事情的社会是不正常的,我觉得必须做出点什么事情改善才对”,首尾呼应,观点呈现自然明了,一气呵成。
  由此看出安排视听新闻作品结构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必须明确清晰的呈现事件真相;二是作品的结构服务于作品的主题,材料和事实必须安排得当;最后就是要满足受众的接受习惯,使传播更有效。
  三、用挖掘的“事实”说话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观点呈现的载体是事实,挖掘新闻事实并用事实说话是这类作品的关键点。
  事件类型的作品,在“点”的阶段必须用挖掘到的“事实细节”进行说话。具体来说,在分析事件中的人物时,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在这一作品中,记者探访了嫌疑人的家乡,采访到了嫌疑人的小学同学、中学好友、老师、叔叔,他们的回忆提供了很多事实细节:小学同学找嫌疑人玩被其母拒绝,嫌疑人曾经因为母亲管教严厉带着弟弟离家出走;在网络世界中,记者分析了嫌疑人上千条的网络留言,并选取代表性的只言片语还原嫌疑人的心境,并且,发现了嫌疑人曾经的“黑孩子”账号由受欢迎到逐渐孤立。这些细节就像一个个的片段,透过这些片段,我们了解到了嫌疑人孤独的处境。
  而在“面”的阶段必须将“典型事实”和“普遍事实”结合使用,呈现观点。进行普遍性思考必须有一定的事实量进行支撑。在这一部分,NHK探访了东京举办的关于此事件的年轻人座谈会,众多年轻人轮番发言,表示理解犯罪嫌疑人。同时,NHK聚焦了事件发生5天内的网络三十余万条留言,并对留言者发送了调查问卷,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与嫌疑人同样处境的年轻人数量可观。NHK还选择了一个年轻人胜间田翔作为一个典型、直观的案例做了比较深入的挖掘。“典型事实”和“普遍事实”的结合使用有效的支撑了作品的主题:日本国内年轻人普遍有孤独感,缺乏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四、客观理性的叙事风格
  《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秉持了NHK惯有的风格。秋叶原这起恶性伤人事件死亡人数高达七人,但整个作品却没有诉诸悲伤。作品开始,受害者的父亲在事发现场缅怀儿子,没有眼泪,只是追问为何嫌疑人如此残忍,我们能透过他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哀恸。同时,作品关于犯罪嫌疑人行凶的过程描述少之又少,只有几处事发之后现场处理的远景画面,没有流血、伤害的特写。这种情感的节制极大的考虑了受众的心理,也尊重了受害人家庭的感受。在一些视听符号的运用上,作品画面经常给予人物定格和大特写的处理方式,解说娓娓道来,恰当的留白让整个叙事严肃而悲伤,意味隽永。
  另外,作品并没有谴责嫌疑人疯狂的罪行,更多的是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它并不追问事件“是什么”,而是追问“为什么”。“是什么”是一种诉诸简单的逻辑,直接给事件定性容易产生偏激化的行为,而“为什么”更像是一种与受众交流的心态,沟通才能理解,才能避免让更多有同样心境的年轻人重蹈覆辙。同时,创作者将审判的权力交给执法机关,自身不做任何批判的立场,只是客观的呈现整个国家、社会的机体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规避了“媒介审判”。
  结语
  一个优秀的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不仅要有着如上所述的对作品本身的仔细考量和打磨,为它所呈现的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更进一步的说,在思想层面上,这种观点的呈现也包含了创作者主体的人文精神,本文的案例《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显然没有完成作为一个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来自于家庭、工作、社会,这些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关键点被节目一一展示,相信有同样心境的年轻人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启发,整个社会也能从中找到改变的某个支点,人文精神就是要让每一个公民了解社会的同时,也更好的了解自身,走出自己的困境。
  参考文献:
  ① 媒体盘点近年来公交纵火案,http://news.qq.com/a/20140716/004938.htm。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专业负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人员,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客观的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综合报道。从这些视角来分析,广播电视编辑人员必须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符合现代广播电视工作的要求。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根据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形势,广播电视编辑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人
期刊
【摘要】:夫妻生育权是生育权的主要类型之一,其行使关系到夫妻人格权的实现及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夫妻生育权包括夫妻生育知情权、生育请求权、生育决定权及生育选择权。夫妻生育权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其表现类型多样。  【关键词】:夫妻生育权;权利冲突;立法  一、夫妻生育权概述  生育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式。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应当对生育关系有所保护和规制。  夫妻生育权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
期刊
【摘要】: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能够更便捷地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另一方面,随着公众媒介使用能力提升,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就使得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公众通过移动互联网对现实中的热点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以往难以受到关注的与该事件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就会经人举报集中出现在公众视野,这就是“新闻搭车”。本文以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为例,探析“新闻搭车”现象的原因、影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用于生物动态过程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利用效率。一.运用多媒体,知识由抽象变得直观且通俗易懂;二.使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三.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四. 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动态过程;信息技术;PPT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 》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
期刊
【摘要】: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和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2],这都必将对“高等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巨大的变革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充分运用法学思维,以《决定》中关涉高等教育消费者权益的内容为基点,以《刑九》中相关条文为切入点,反思了法治背
期刊
【摘要】:为了更深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填补文献资料对此方面综合性回答的空缺,在查阅前人对特定物种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现象,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规律和针对性。  【关键词】:适应;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  适应性是指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
期刊
【摘要】:社区媒介的兴起,不仅是媒介自身发展的趋势,同样也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目标紧密相关。社区媒介扎根于社区,深入研究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既是社区媒介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社区媒介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受众的分析。  【关键词】:社区媒介;机制;影响  社区媒体自新世纪之处被引入我国之后,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着创新,社区媒体的种类和样式不
期刊
【摘要】:发展总是伴随着相应的代价,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盲目追求利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污染代价的原因有内外因组成。本文认为: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没有减轻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体意志的局限性,“生态帝国主义”在外部原因中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如何警醒社会主体意识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关键词】:代价生态帝国主义环境污染  引言:在迅速发展的当
期刊
【摘要】:现代战争中,武器不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而还有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军人的个人素质。军人的个人素质包括技能、身体、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素质。本文重点对军人身体素质与战斗力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军人身体素质;战斗力;内在关系  现代战争中,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不能光看军队的武器有多先进。我们也都知道,武器不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而还有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军人的个人
期刊
我一直认为朦胧诗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大转机,她赋予了人性长期被压抑和扭曲的年代一抹鲜绿的喜悦。而这喜悦,是需要用心感悟的。朦胧诗虽然可能并不都「可懂」,但我相信她们都「可感」,其中复杂细腻的情感需要细细品味。出自女性作家舒婷之手的《致橡树》是我最喜欢的朦胧诗,长久的品读竟使我能自然地背诵出这首优美的诗篇。它伴随着我从年少无知走到懂得思索的年纪,一直未曾离开。我想,这或许是我对她有着极高认同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