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对鲁迅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鲜活生动,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比较后发现,二位大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自笔下的人物命运和思想状态的不同。
  【关键词】:农民形象;双重性格;悲喜剧
  “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大批量而非偶尔为之地把农民形象引进小说领域,“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们都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她们勤劳、善良,但是她们却受到封建婚姻和专制制度的压迫,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鲁迅描写了这些女性身上的优秀品质,但他又理性地揭示了她们悲剧的根源并对这一根源进行抨击。赵树理笔下同样有刻画得很成功的女性形象。《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登记》中的小飞蛾,与祥林嫂、爱姑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她们生长在旧社会,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们都是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嫁了人,她们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爱情。她们虽然都对婚姻不满,却并未能改变命运,只能是消极盲目地反抗。
  一、两位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无论是鲁迅还是赵树理,均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富有个性的农民形象。农民在中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存在,联系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但是,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文学忽视了农民。当伟大的新文学巨匠鲁迅一反常规,把农民置于小说艺术构思的中心,精心勾画出一代农民的真实相貌时,便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新文学追求者们佩服鲁迅的眼光,并争相效仿,推动了一代“乡土文学”的振兴。此后,农村题材一直在新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定地位。然而,农村题材创作的第二次勃兴,则是在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四十年代的解放区。当赵树理为翻身农民大唱赞歌,推出一批崭新的农民形象于新文学画廊之后。“山药蛋派”逐渐形成,并带动了一批农村题材创作的成功,这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大收获。鲁迅与赵树理在农村题材上的开拓之功,受到了普遍的赞誉。人们称:“赵树理第一个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的翻身农民的形象,这是继鲁迅之后在农村题材上的一大贡献。”人们肯定,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拓荒者。”
  1、两位作家对人物采用的肖像描写都很成功
  《故乡》中一开始是这样描写闰土的:“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我”后来见到闰土时是这样写的:“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个描写很好地把闰土的变化刻画出来了。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是这样刻画干部老杨的:“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有二斤重。”就这么一小段描写,把老杨这一典型农民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2、两位作家都善于给作品中的人物起绰号,而且这些绰号很形象。
  鲁迅在大量作品中都给人起了绰号,如“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蓝皮五”“王癞胡”“假洋鬼子”“赵白眼”等等,这些绰号都起得很有艺术,并且很多是带讽刺意味的。赵树理在起绰号这个问题上也十分注意“写意传神”,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三里湾》中“翻得高”这个绰号很形象地表现了村长范登高,他借当干部之机,强占革命果实并发财,因此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得意神态。
  3、作家在描写人物时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祝福》最后一个情节中写到祥林嫂是在节日的鞭炮声中死去的,这样一个喜气的氛围更是从侧面烘托出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小二黑结婚》中对小芹并未做直接的肖像描写,而且通过许多男青年总是围着小芹这一细节来侧面烘托出小芹的漂亮。鲁迅和赵树理写作的背景虽不一样,却都描写出了典型的有特色的农民形象。因此,两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农民形象的不同之处
  1.人物命运不同:悲喜剧
  鲁迅笔下农民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黑暗,经济衰退,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国家的未来一片渺茫。鲁迅弃医从文,高扬反封建的启蒙大旗,决心用手中的笔当做利剑划破那暗无天日的夜空。他将下笔的着眼点放在了中国的农民身上,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刻画出了一系列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不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诸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邹七嫂、吴妈;《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贺老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风波》中的七斤、九斤老太;《离婚》中的爱姑等。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的、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阿Q。阿Q社
  会地位极其低下,却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从不了解革命到糊里糊涂的想要革命,从奴性十足到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如阿Q一般,鲁迅笔下的农民无一例外以悲剧命运收场,令人们投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眼光。相比较鲁迅笔下深受苦难又难以挣脱困难枷锁的落后农民,赵树理则塑造了一批在苦难中抗争、以圆满的喜剧收场的新型农民。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解放区和后的新中国,正值农村大变革的时代。他塑造的农民分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家庄的变迁》中胆小怕事的老秦等。但是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他们也在努力地转变自己,二诸葛能将“不宜栽种”当做笑谈,三仙姑能改装换型、不再摆香案,老秦能和地主对着干了。
  第二类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他们开始是穷人阵营中的中坚力量,但是经受不住地主们糖衣炮弹的侵袭,纷纷蜕化为剥削势力,后来经过党的正确领导才得以纠正过来。
  第三类是农村新人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小芹,《孟祥英翻身》中的翻身了的孟祥英,《传家宝》中的儿媳妇金桂,《登记》中追求婚姻自由的艾艾、小晚、燕燕等。这些年轻人在新政府的领导下,敢于对抗封建政治的压迫和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走向新生活,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赵树理笔下的农民都是以圆满的喜剧收场,塑造出了地道的翻身农民形象,开创了塑造新农民形象的艺术先河。
  2.人物思想状态不同:能否转变
  鲁迅塑造的农民都有严重的性格和思想缺点。不论是逃避现实的阿Q、善良愚昧的祥林嫂、迷信无知的柳妈,还是屈从命运的闰土、目光短浅的华老栓一家,这些生动的形象均表现出了中国农民乃至国民的劣根性:麻木冷漠、愚昧奴性、
  欺骗隐瞒、隔阂健忘、盲目自大、欺软怕硬、中庸调和等等。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已经开始尝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敢于反抗、寻求自由,寻求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解放,并在思想上进一步解放。他塑造的新时期农民有坚韧老练的李有才、
  乐观进取的小二黑、农村妇女民主意识觉醒的代表孟祥英、主动追求婚姻幸福的艾艾和燕燕,还有能转变落后思想的二诸葛和三仙姑。赵树理多写农民在政治革命运动中的革命热情和胜利的喜悦,给予农民更多的是期待和赞美。鲁迅塑造的中国农民在思想意识深处不敢反抗也不懂反抗封建压迫,思想守旧,观念难以转变,是被同情被怜悯的对象。赵树理紧紧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揭示中国农民在政治和精神上翻身的艰难,全面展现中国农民在打破封建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出来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鲁迅和赵树理之所以在农民形象的塑造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是因为二位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有差异。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朱庆华.赵树理小说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发展总是伴随着相应的代价,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盲目追求利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污染代价的原因有内外因组成。本文认为: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没有减轻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体意志的局限性,“生态帝国主义”在外部原因中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如何警醒社会主体意识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关键词】:代价生态帝国主义环境污染  引言:在迅速发展的当
期刊
【摘要】:现代战争中,武器不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而还有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军人的个人素质。军人的个人素质包括技能、身体、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素质。本文重点对军人身体素质与战斗力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军人身体素质;战斗力;内在关系  现代战争中,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不能光看军队的武器有多先进。我们也都知道,武器不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而还有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军人的个人
期刊
我一直认为朦胧诗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大转机,她赋予了人性长期被压抑和扭曲的年代一抹鲜绿的喜悦。而这喜悦,是需要用心感悟的。朦胧诗虽然可能并不都「可懂」,但我相信她们都「可感」,其中复杂细腻的情感需要细细品味。出自女性作家舒婷之手的《致橡树》是我最喜欢的朦胧诗,长久的品读竟使我能自然地背诵出这首优美的诗篇。它伴随着我从年少无知走到懂得思索的年纪,一直未曾离开。我想,这或许是我对她有着极高认同度
期刊
【摘要】: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源于这类作品的新闻性、时效性较强,能够强烈的反映出创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思维认知,监测社会动向,引导公众舆论。本文以日本NHK《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为例,探求这类作品如何呈现观点,从而发挥出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视听新闻作品;叙事风格;逻辑结构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即以事件为由头,通过对于事件本身、事件的不同侧面以及背
期刊
【摘要】:《影视心理学》是我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时效性与针对性差、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学业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借助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本次课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使之更加适应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以及高职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摄影摄像技术
期刊
【摘要】:现代网络用户基数庞大,网络群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促使社会进行结构调整。而电商则借互联网发展之势,制造网络群体商机,引发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集体狂欢。本文将从网络群体事件的角度出发,辨析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分析双十一网络群体传播事件的主体、效果等。同时,由于这类事件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属性,因此,也会稍加讨论此类网络群体事件的应许策略。  【关键词】:双十一;互
期刊
【Abstract】 J. B. Priestley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riter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n British literature. An Inspector Calls, as the typical masterpiece of J. B. Priestley, refers to the thematic co
期刊
【摘要】:本文详细解读了GMW3205:2000汽车内饰材料中气味散发测试方法与SAE J1351绝缘材料气味散发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异。从汽车内饰件材料气味测试原理、气味试验的定义与实际使用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进而对GMW3205:2000和SAE J1351气味测试标准进行差异分析。  【关键词】:GMW3205:2000;气味;SAE J1351  1. GMW3205:2000与SAE J13
期刊
【摘 要】十九世纪的法国经历着制度更替,社会形态的变化促使人们思考所处的社会现实,从而催生思想文化的变革。波德莱尔在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中“自由、细腻、辛辣”地阐释了“浪荡子”的美学形象,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俄国,此时正处于农奴制濒临瓦解,社会革命频频发生的状态,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使得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多余人”的形象。本文尝试通过对比“浪荡子”和“多余人”的形象,来认识十九世纪社会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产生给现今这个时代产生了伟大的变革。它的功能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在用户之间交换信息。正因为它的这种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这一发自民间的互联网金融提供了生存的温床和发展的前提。而这种重构形成的互联网金融,使得现实市场和理想状态下的市场越来越近了,但它是否真的算得上是一种金融,是否真的有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两者的结合关键是风险控制和资金安全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