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料“鲜活”出“佳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eiy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凸显问题:“精彩课堂”华而不实
  市优质课评比中,教研员很用心,选取同一主题系列进行赛课研讨。富有戏剧性的是:同一首歌曲、同一张图片在不同年段、不同课时上出现的频率高达71.5%;同一个故事、同一首儿歌使用方法各异,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素材很丰厚,课件很花哨,可孩子们一脸茫然,收益甚少。
  苦心孤诣却白费力气,究其原因是素材的选用不尽如人意。
  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四处搜集素材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努力打造着“精彩课堂”,可事实上却往往适得其反,没有“色、香、味”可言。
  二、寻其根源:教师缺乏素材解读力
  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了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吗?不是,这只不过是素材效应在水面吹起的小小涟漪。实际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赛课中,老师们却常为这“小小涟漪”所诱惑,而放弃了对水下美丽世界的探究。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三:
  1.教师对教材解读缺乏广度
  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等主题单元在各年级教材中随着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螺旋上升,并逐步丰富内涵。教师对教材体系不了然于胸,便会陷入“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新鲜好玩就行”的狭隘境界。合格的教师必须关注教材脉络的疏通,领会不同年段、不同课时教材之间相联系的范围,才能有效地搜集实际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教材。
  2.教师对学生解读缺乏热度
  课标指出: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选用素材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点,寻找学生和教材的结合点。
  3.教师对技巧解读缺乏深度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兴趣、教学个性和教学方法,对教材的解读都有自己独特理解。“素材为我所用”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充当教材的“搬运工”,而要充分考虑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发现教材和自身的发展点,选取最佳的“刀法”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三、实践与思考
  如果将品德课比做一份“精神大餐”,那么教师在制作菜肴时就要关注选料精细、注重本位、刀法细腻,这样烹饪出来的大餐才能合口、新鲜及入味。
  1.选料精细——深度解读教材,精备素材
  只有选料上乘、营养丰富,才能烹饪出珍品佳肴。
  课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活动精彩不断,课件轮番上阵;老师上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快乐无限。当你仔细翻阅教材后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来自教师对素材的“再创造”。小手笔是把本单元中的精华部分聚集在一块儿了,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手笔是网络所有可以使用的素材“为我所用”,不管它是来自其他年段内容或是与同课仅是“形似”而非真正的“神似”的素材。
  课例:四年级下册《56个民族是一家》——课件流程(略)
  [思考]
  要想主素材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巧妙地使用素材。新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再是简单的排列和相加,而是综合品德学科自身构建的特殊性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采用综合交叉、滚动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形式进行编排,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每节课、每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更应该对每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进行解读。只有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才能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掌握教材的目标定位,才能灵活地重组教材内容,使教材能更进一步为我们所利用,为学生所接受。心中有“食材”(实材),才能使各知识点间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精密联系的网络体系,才能烹饪出合学生口味的佳肴。
  2.注重本味——细心品读学生,巧选素材
  “细、特、鲜、嫩”是佳肴的基本特色,原汁原味,才能回味深长。
  课堂中,教师总想借用歌曲来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对歌曲的选择也总是抱着“经典的就是佳的,我所熟知的就是好的”这一想法。
  课例:三年级上册《我家的故事》——导入环节
  教师:小朋友,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歌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那就是《让爱住我家》。媒体展示此节目在春联会上的现场实况。
  学生:端坐静看。
  教师:是呀,爱是不嫉妒,爱是相互谦让,爱是相互信任。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真幸福啊!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聊聊家里的故事。(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思考]
  课始,孩子们木讷地坐着,严肃地听完了这首近5分钟的歌曲。2003年的春晚上,赵明一家四口演绎的这首温馨歌曲确实感动了当前的我们,可是今天上课的对象是2003年刚呱呱落地的孩子,对于这首歌只是在我们的偶尔回忆中慢慢似曾相识。《让爱住我家》离现在三年级的孩子有些时间了,他们对这首歌的熟悉度不能与我们相比,所以课伊始,就使用这首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议课时教师提出用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讲述青青大草原中快乐一家子的歌曲《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导入,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在品德教材中,会有一系列的“美好生活图景”,但它们不一定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所以,教师要用心在教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发素材,进行选择、替换,为文本注入“新鲜血液”,让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求,必能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
  3.刀法细腻——用心研读教法,妙用素材。
  厨以切为先。刀法不仅决定了食材的外观美丑,更影响了菜肴的入味程度。
  面对同一素材,不同教师使用的方法不同,阐述的角度不同,烧出的“菜”味道也就不一样了。四年级下册《退一步海阔天空》中有一个故事屋《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有的教师让孩子们打开课本自学故事,然后讨论“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美其名曰:能使用第一手素材——文本。有的教师给这个故事配上了图片和配音,欣赏完后交流:“看到这里,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美其名曰:能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可是,孩子们面对这个意义深刻、情节丰富的故事,只能是反复地说:“我知道了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恩惠要刻在石头上。”嚼之无味。
  再看赛课中一教师的“刀功”:
  课例:四年级下册《退一步海阔天空》——听故事,感受宽容的重要性环节
  (1)分段听故事设疑解疑
  ①马沙和吉伯是朋友,一次他们徒步走在茫茫的沙漠上,途中两人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吉伯一怒之下扇了马沙一个耳光。
  教师:你们猜马沙会怎么做?
  教师:你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的;按常理,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像你说的一样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②马沙很伤心。他用手指在沙子上写上了:“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扇了我一个耳光。”后来两人继续前行,经过了艰辛跋涉,两人来到了一片绿洲,他们决定洗去身上的浮尘。先前被扇了一个耳光的那个人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泥潭中,他的朋友连忙相救。被救的那个人就用自己随身带着的刀,在沙岸的石头上刻下了:“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
  (2)谈收获铭记恩惠、遗忘伤害
  教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讨论:为什么伤心时,要把伤害写在沙子上;而得到帮助,感激时,要把恩惠刻在石头上?
  教师:对,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让风来吹散它、抚平它,而恩惠需刻在石头上,用心来铭记!(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
  (3)小结:正因为马沙把伤害写在沙子上,这样宽容了别人。他才能在危险时得到吉伯的鼎力相救;正因为宽容,马沙才能和吉伯一起走出沙漠。正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思考]
  该教师不是领着学生一口气把故事听完,而是对素材采用了分段播放的方式,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有机会联系生活实际设疑、解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看到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与自己的猜想不一样,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自然会想到自己,反思自己的做法,从而理解宽容的重要性——宽容能得到朋友。会挖掘教材的活动引领者能从平凡的教材中挖出深刻的内容。所以,只有教师深入教材,细心挖掘,才能烹饪出“入味的课堂”。
  美食点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品德教师成为“烹饪大师”的秘诀。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和实践,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使之成为我们每个品德教师的自觉行为,这也会成为我们超越自我的创造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一种新的教学,对于我们长期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人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不仅是对教学手段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已经非常习惯且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挑战。  多媒体电脑、电视、录像等教学设备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我常常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视听觉情境设计,如Pow
设计思路:选取一个典型的生态场景,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观摩和欣赏中领略大自然的生命状态和动植物的众生相,并从中引发学生对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其实就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步入对食物链的学习和研究。  创新点:彻底颠覆传统学习食物链的顺序,逆向演绎食物链的学习过程,将过去最后才导出的食物网(生态网)放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在生态场景的感知和品析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对食物链的理解和认识。  一
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工作室。年轻的教师。  因为年轻,他们敢为;因为年轻,他们无畏;因为年轻,他们蓬勃;因为年轻,他们追梦。  2012年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师郭剑波工作室悄然成立,八名成员一路风雨一路欢笑,一路汗水一路幸福,工作室和成员一起从“被逼成长”走向“自然成长”,走进“自觉成长”。  一、聚智立制,坚实专业情怀  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自觉是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怀,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一所有着111年历史的老校。培本的历程是光辉的历程,是昆山教育的一个典范。  书香不绝文脉绵延  三百年多前,望山桥畔,即现在的培本小学所在地,这里曾是清代贤人朱柏庐讲经授学的玉山书院。清道光末年,新阳县学训导韩印将玉山书院东部福济道院基前堂改建“顾亭林先生专祠”,供后人参拜祭祀。之后,邑人又在祠内设震川先生、柏庐先生“享堂”,与亭林先生
  在小学阶段中,作业较为繁杂的要数语文学科了。学生的语文除了上面配套的《补充习题》之外,还有如《习字册》、作文或日记、生字词的抄写与默写、课文的预习与背诵、课外书籍的阅读、读书笔记……凡此种种,都要学生完成。然则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这些作业中,有些作业就必须利用家作的时间来完成,在不
一、“传统”与“创新”——信息技术不是绊脚石  我第一次运用电子白板执教《海底世界》一课后,大多数教师为我的手忙脚乱而忧心忡忡:上课又要拿书,又要操作电脑,拿触摸笔控制白板,还要在白板软件和PPT课件之间切换,头都大了,哪还有心思关注学生啊!还有老师为电子白板反应迟钝(第一次把所有的视频都做到了白板课件中,占用了太多的系统资源,电脑配置又不高)、白板写字位置偏差(上课时学生走动碰歪了投影仪)等问题
众所周知,语文之“语”不是死的形式语言,而是交流用的活的“言语”;语文之“文”,不是指死的、孤立的文字,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学作品,而是指用于日常书面交往的一般书面语言。换言之,语文既不是指载道之器——躺在字典辞海里的语言文字形式或由此抽象出来的语言知识体系,也不是虚无、架空之“道”——孤立游离、空无所依的概念信条或停留于人脑中的观念、情感和意识,而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围绕特定的交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个教学资源集图、文、音、色等信息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促使学生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练习与综合,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强化学科体系之间的联系,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有利于学生从更广泛、跨学科的背景上去把握学习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绽放数学的魅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和线段的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
《最强大脑》这一科学类节目的走红,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科学。“让科学流行起来!”这一口号,更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勇攀智慧高峰,用汗水和勤奋铸就最强大脑。对于人类科学而言,《最强大脑》聚焦的科学也许仅仅是管中窥豹,但《最强大脑》就像一个小小的探照灯,照亮通往科学的路。在我们的小学课程中,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的一门学科。如何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