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凸显问题:“精彩课堂”华而不实
市优质课评比中,教研员很用心,选取同一主题系列进行赛课研讨。富有戏剧性的是:同一首歌曲、同一张图片在不同年段、不同课时上出现的频率高达71.5%;同一个故事、同一首儿歌使用方法各异,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素材很丰厚,课件很花哨,可孩子们一脸茫然,收益甚少。
苦心孤诣却白费力气,究其原因是素材的选用不尽如人意。
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四处搜集素材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努力打造着“精彩课堂”,可事实上却往往适得其反,没有“色、香、味”可言。
二、寻其根源:教师缺乏素材解读力
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了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吗?不是,这只不过是素材效应在水面吹起的小小涟漪。实际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赛课中,老师们却常为这“小小涟漪”所诱惑,而放弃了对水下美丽世界的探究。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三:
1.教师对教材解读缺乏广度
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等主题单元在各年级教材中随着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螺旋上升,并逐步丰富内涵。教师对教材体系不了然于胸,便会陷入“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新鲜好玩就行”的狭隘境界。合格的教师必须关注教材脉络的疏通,领会不同年段、不同课时教材之间相联系的范围,才能有效地搜集实际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教材。
2.教师对学生解读缺乏热度
课标指出: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选用素材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点,寻找学生和教材的结合点。
3.教师对技巧解读缺乏深度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兴趣、教学个性和教学方法,对教材的解读都有自己独特理解。“素材为我所用”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充当教材的“搬运工”,而要充分考虑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发现教材和自身的发展点,选取最佳的“刀法”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三、实践与思考
如果将品德课比做一份“精神大餐”,那么教师在制作菜肴时就要关注选料精细、注重本位、刀法细腻,这样烹饪出来的大餐才能合口、新鲜及入味。
1.选料精细——深度解读教材,精备素材
只有选料上乘、营养丰富,才能烹饪出珍品佳肴。
课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活动精彩不断,课件轮番上阵;老师上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快乐无限。当你仔细翻阅教材后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来自教师对素材的“再创造”。小手笔是把本单元中的精华部分聚集在一块儿了,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手笔是网络所有可以使用的素材“为我所用”,不管它是来自其他年段内容或是与同课仅是“形似”而非真正的“神似”的素材。
课例:四年级下册《56个民族是一家》——课件流程(略)
[思考]
要想主素材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巧妙地使用素材。新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再是简单的排列和相加,而是综合品德学科自身构建的特殊性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采用综合交叉、滚动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形式进行编排,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每节课、每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更应该对每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进行解读。只有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才能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掌握教材的目标定位,才能灵活地重组教材内容,使教材能更进一步为我们所利用,为学生所接受。心中有“食材”(实材),才能使各知识点间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精密联系的网络体系,才能烹饪出合学生口味的佳肴。
2.注重本味——细心品读学生,巧选素材
“细、特、鲜、嫩”是佳肴的基本特色,原汁原味,才能回味深长。
课堂中,教师总想借用歌曲来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对歌曲的选择也总是抱着“经典的就是佳的,我所熟知的就是好的”这一想法。
课例:三年级上册《我家的故事》——导入环节
教师:小朋友,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歌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那就是《让爱住我家》。媒体展示此节目在春联会上的现场实况。
学生:端坐静看。
教师:是呀,爱是不嫉妒,爱是相互谦让,爱是相互信任。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真幸福啊!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聊聊家里的故事。(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思考]
课始,孩子们木讷地坐着,严肃地听完了这首近5分钟的歌曲。2003年的春晚上,赵明一家四口演绎的这首温馨歌曲确实感动了当前的我们,可是今天上课的对象是2003年刚呱呱落地的孩子,对于这首歌只是在我们的偶尔回忆中慢慢似曾相识。《让爱住我家》离现在三年级的孩子有些时间了,他们对这首歌的熟悉度不能与我们相比,所以课伊始,就使用这首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议课时教师提出用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讲述青青大草原中快乐一家子的歌曲《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导入,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在品德教材中,会有一系列的“美好生活图景”,但它们不一定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所以,教师要用心在教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发素材,进行选择、替换,为文本注入“新鲜血液”,让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求,必能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
3.刀法细腻——用心研读教法,妙用素材。
厨以切为先。刀法不仅决定了食材的外观美丑,更影响了菜肴的入味程度。
面对同一素材,不同教师使用的方法不同,阐述的角度不同,烧出的“菜”味道也就不一样了。四年级下册《退一步海阔天空》中有一个故事屋《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有的教师让孩子们打开课本自学故事,然后讨论“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美其名曰:能使用第一手素材——文本。有的教师给这个故事配上了图片和配音,欣赏完后交流:“看到这里,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美其名曰:能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可是,孩子们面对这个意义深刻、情节丰富的故事,只能是反复地说:“我知道了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恩惠要刻在石头上。”嚼之无味。
再看赛课中一教师的“刀功”:
课例:四年级下册《退一步海阔天空》——听故事,感受宽容的重要性环节
(1)分段听故事设疑解疑
①马沙和吉伯是朋友,一次他们徒步走在茫茫的沙漠上,途中两人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吉伯一怒之下扇了马沙一个耳光。
教师:你们猜马沙会怎么做?
教师:你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的;按常理,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像你说的一样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②马沙很伤心。他用手指在沙子上写上了:“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扇了我一个耳光。”后来两人继续前行,经过了艰辛跋涉,两人来到了一片绿洲,他们决定洗去身上的浮尘。先前被扇了一个耳光的那个人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泥潭中,他的朋友连忙相救。被救的那个人就用自己随身带着的刀,在沙岸的石头上刻下了:“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
(2)谈收获铭记恩惠、遗忘伤害
教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讨论:为什么伤心时,要把伤害写在沙子上;而得到帮助,感激时,要把恩惠刻在石头上?
教师:对,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让风来吹散它、抚平它,而恩惠需刻在石头上,用心来铭记!(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
(3)小结:正因为马沙把伤害写在沙子上,这样宽容了别人。他才能在危险时得到吉伯的鼎力相救;正因为宽容,马沙才能和吉伯一起走出沙漠。正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思考]
该教师不是领着学生一口气把故事听完,而是对素材采用了分段播放的方式,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有机会联系生活实际设疑、解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看到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与自己的猜想不一样,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自然会想到自己,反思自己的做法,从而理解宽容的重要性——宽容能得到朋友。会挖掘教材的活动引领者能从平凡的教材中挖出深刻的内容。所以,只有教师深入教材,细心挖掘,才能烹饪出“入味的课堂”。
美食点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品德教师成为“烹饪大师”的秘诀。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和实践,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使之成为我们每个品德教师的自觉行为,这也会成为我们超越自我的创造过程。
市优质课评比中,教研员很用心,选取同一主题系列进行赛课研讨。富有戏剧性的是:同一首歌曲、同一张图片在不同年段、不同课时上出现的频率高达71.5%;同一个故事、同一首儿歌使用方法各异,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素材很丰厚,课件很花哨,可孩子们一脸茫然,收益甚少。
苦心孤诣却白费力气,究其原因是素材的选用不尽如人意。
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四处搜集素材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努力打造着“精彩课堂”,可事实上却往往适得其反,没有“色、香、味”可言。
二、寻其根源:教师缺乏素材解读力
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了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吗?不是,这只不过是素材效应在水面吹起的小小涟漪。实际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赛课中,老师们却常为这“小小涟漪”所诱惑,而放弃了对水下美丽世界的探究。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三:
1.教师对教材解读缺乏广度
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等主题单元在各年级教材中随着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螺旋上升,并逐步丰富内涵。教师对教材体系不了然于胸,便会陷入“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新鲜好玩就行”的狭隘境界。合格的教师必须关注教材脉络的疏通,领会不同年段、不同课时教材之间相联系的范围,才能有效地搜集实际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教材。
2.教师对学生解读缺乏热度
课标指出: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选用素材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点,寻找学生和教材的结合点。
3.教师对技巧解读缺乏深度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兴趣、教学个性和教学方法,对教材的解读都有自己独特理解。“素材为我所用”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充当教材的“搬运工”,而要充分考虑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发现教材和自身的发展点,选取最佳的“刀法”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三、实践与思考
如果将品德课比做一份“精神大餐”,那么教师在制作菜肴时就要关注选料精细、注重本位、刀法细腻,这样烹饪出来的大餐才能合口、新鲜及入味。
1.选料精细——深度解读教材,精备素材
只有选料上乘、营养丰富,才能烹饪出珍品佳肴。
课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活动精彩不断,课件轮番上阵;老师上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快乐无限。当你仔细翻阅教材后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来自教师对素材的“再创造”。小手笔是把本单元中的精华部分聚集在一块儿了,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手笔是网络所有可以使用的素材“为我所用”,不管它是来自其他年段内容或是与同课仅是“形似”而非真正的“神似”的素材。
课例:四年级下册《56个民族是一家》——课件流程(略)
[思考]
要想主素材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巧妙地使用素材。新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再是简单的排列和相加,而是综合品德学科自身构建的特殊性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采用综合交叉、滚动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形式进行编排,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每节课、每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更应该对每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进行解读。只有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才能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掌握教材的目标定位,才能灵活地重组教材内容,使教材能更进一步为我们所利用,为学生所接受。心中有“食材”(实材),才能使各知识点间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精密联系的网络体系,才能烹饪出合学生口味的佳肴。
2.注重本味——细心品读学生,巧选素材
“细、特、鲜、嫩”是佳肴的基本特色,原汁原味,才能回味深长。
课堂中,教师总想借用歌曲来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对歌曲的选择也总是抱着“经典的就是佳的,我所熟知的就是好的”这一想法。
课例:三年级上册《我家的故事》——导入环节
教师:小朋友,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歌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那就是《让爱住我家》。媒体展示此节目在春联会上的现场实况。
学生:端坐静看。
教师:是呀,爱是不嫉妒,爱是相互谦让,爱是相互信任。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真幸福啊!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聊聊家里的故事。(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思考]
课始,孩子们木讷地坐着,严肃地听完了这首近5分钟的歌曲。2003年的春晚上,赵明一家四口演绎的这首温馨歌曲确实感动了当前的我们,可是今天上课的对象是2003年刚呱呱落地的孩子,对于这首歌只是在我们的偶尔回忆中慢慢似曾相识。《让爱住我家》离现在三年级的孩子有些时间了,他们对这首歌的熟悉度不能与我们相比,所以课伊始,就使用这首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议课时教师提出用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讲述青青大草原中快乐一家子的歌曲《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导入,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在品德教材中,会有一系列的“美好生活图景”,但它们不一定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所以,教师要用心在教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发素材,进行选择、替换,为文本注入“新鲜血液”,让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求,必能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
3.刀法细腻——用心研读教法,妙用素材。
厨以切为先。刀法不仅决定了食材的外观美丑,更影响了菜肴的入味程度。
面对同一素材,不同教师使用的方法不同,阐述的角度不同,烧出的“菜”味道也就不一样了。四年级下册《退一步海阔天空》中有一个故事屋《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有的教师让孩子们打开课本自学故事,然后讨论“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美其名曰:能使用第一手素材——文本。有的教师给这个故事配上了图片和配音,欣赏完后交流:“看到这里,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美其名曰:能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可是,孩子们面对这个意义深刻、情节丰富的故事,只能是反复地说:“我知道了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恩惠要刻在石头上。”嚼之无味。
再看赛课中一教师的“刀功”:
课例:四年级下册《退一步海阔天空》——听故事,感受宽容的重要性环节
(1)分段听故事设疑解疑
①马沙和吉伯是朋友,一次他们徒步走在茫茫的沙漠上,途中两人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吉伯一怒之下扇了马沙一个耳光。
教师:你们猜马沙会怎么做?
教师:你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的;按常理,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像你说的一样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②马沙很伤心。他用手指在沙子上写上了:“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扇了我一个耳光。”后来两人继续前行,经过了艰辛跋涉,两人来到了一片绿洲,他们决定洗去身上的浮尘。先前被扇了一个耳光的那个人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泥潭中,他的朋友连忙相救。被救的那个人就用自己随身带着的刀,在沙岸的石头上刻下了:“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
(2)谈收获铭记恩惠、遗忘伤害
教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讨论:为什么伤心时,要把伤害写在沙子上;而得到帮助,感激时,要把恩惠刻在石头上?
教师:对,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让风来吹散它、抚平它,而恩惠需刻在石头上,用心来铭记!(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
(3)小结:正因为马沙把伤害写在沙子上,这样宽容了别人。他才能在危险时得到吉伯的鼎力相救;正因为宽容,马沙才能和吉伯一起走出沙漠。正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思考]
该教师不是领着学生一口气把故事听完,而是对素材采用了分段播放的方式,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有机会联系生活实际设疑、解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看到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与自己的猜想不一样,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自然会想到自己,反思自己的做法,从而理解宽容的重要性——宽容能得到朋友。会挖掘教材的活动引领者能从平凡的教材中挖出深刻的内容。所以,只有教师深入教材,细心挖掘,才能烹饪出“入味的课堂”。
美食点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品德教师成为“烹饪大师”的秘诀。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和实践,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使之成为我们每个品德教师的自觉行为,这也会成为我们超越自我的创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