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在“童化”的天空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预设]
  1 通过玩魔术,唤起言说的欲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喜爱上魔术这一生活艺术。
  2 在观察欣赏、猜想、参与中,能用准确的动词、变换连词把过程讲清楚;能不断激活自己的心理体验,与他人交流内心感受,把过程讲生动。
  3 培养边看、边听、边想的习惯。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特意带了一个魔术来,我教你们玩,好不好?
  (生兴奋地齐声说好。)
  师:你们说说,跟老师学魔术,怎么学,才能学得又快又好?
  师:看来大家学习经验挺丰富,说的都很在点子上。魔术俗称“变戏法”,万变不离手,想学戏法,动作是关键,得仔细“看”。光看还不行,还得会“听”,听清老师怎么说。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想”,魔术就好玩在让你意想不到,激起你一个又一个心理变化。所以,你不妨让自己的心去尽情体验一个个惊喜,去猜测各种各样的可能。(板书:看 听 想)好吗?
  师:让我先把道具请出来。你们看——迅疾地伸出右手往空中一抓,再一拍左手,摊开左手心,三个黄色小球出现了。
  (在场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师:摸一摸,是什么?(请学生验证)
  师:刚才杨老师一摊开手,教室里发出了什么声音?
  生:哇!同学们惊讶极了,发出了一阵惊呼声。
  生:我也情不自禁地“啊”了起来,太神奇了!
  师:仔细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杨老师的手法太快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小球居然冒出来了。
  生:不会是杨老师偷偷从袖子里或者口袋里掏出来的吧?可是我明明没有看见你的手有什么不一样呀?刚才还动啊动的,你究竟是怎么变的?
  师:哟,更加好奇了!有没有谁,刚才看清我怎么变的?
  生:老师右手往空中一抓,然后缩回来,一拍左手,等摊开左手时,手心里居然就出现了三个小球。
  师:很好,你看得很仔细。(再指名说说)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偷偷地检查你们“看、听、想”的本领练得怎么样。发现了吗?我觉得大家单项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会看、会听,也很会想。不知道,有没有谁更厉害,已经练成了“复合功”?可以做到“看、听、想”连一块儿为杨老师解说刚才请出小球的一幕。
  生:我写的是“小魔一把”。
  师:名字很独特。意思是——
  生:刚才只玩了一下子,很不过瘾,所以就叫“小魔一把”。
  (大家笑了)
  生:杨老师这一回叫我们跟着做,大家边看边说边练。玩得可起劲了,眼睛眨都不眨。(师:这笔好,大家都迷啦!)变完了两个小球,桌上还剩第三枚时,杨老师发话了:“谁想当魔术师?”“唰!”我们个个挺直了腰板,举起了手。谁不想当魔术师啊,这回可有机会了!我真是幸运极了,杨老师一下就瞄向了我。走上台,我学着老师的样,拿起第三枚小球搁在杯子中间,再拿旁边的杯子罩起来。我太激动了,忘记下面要干什么,同学们赶紧给我动作提示。对,摁住杯子,贴着桌面摇一摇,再敲敲杯底。我伸开了我的“魔手”,绕杯子一圈,然后一抓,“呼”吹了一口气。(师:朝哪?)朝杯子底部吹了一口气。杨老师还卖关于,让同学们猜我的手有没有魔力……真是奇怪啊,我真的会变魔术啦!
  [教后收获]
  4月,沿着吴勇校长“童化作文”的思想,我在江苏教育编辑部主办的“面向儿童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五年级活动作文课《玩魔术》。从最初构思设计到完成教学,几易其稿,设计理念、教学程序、教学细节各方面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渐学渐思、渐思渐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我通过《玩魔术》爬过了一座叫做“教作文”的大山。最初,课的设计重心放在了如何“教”儿童写作上,后来逐渐领悟到应转移到对写作主体——儿童心理的体认,转移到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发生及运动过程的琢磨上。渐渐地,《玩魔术》从游离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转移到用尊重的态度呼唤儿童的生命本真上。习作,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让“习作”遵循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生命的自然轨迹与内在需求。循乎事物的本性才谓之教。循乎,才有了和谐。
  一、“童化”,丰富了我对“作文情境优化”的认识
  1 作文情境优化首先是门心理学。
  儿童的童年生命中凝结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它充满好奇,喜爱神秘。孩子们喜欢玩魔术,是魔术适合孩子们离奇的幻想心理,适合孩子们渴求奇迹、渴求神秘的内心需要。魔术内容选择本身有着对儿童生命好奇心获取满足之感,是顺应儿童精神世界的需要的。
  那么。魔术作为作文教学展开的过程,不能随意打断孩子欣赏魔术的情绪。没了这情绪,就失去了言说的动力。所以,教学情境要精心设计,时时考量学生的心理情绪:渴望欣赏时,让他们欣赏;渴望诉说时,让他们表达;渴望体验时,让他们来当魔术师;渴望谜底时,让他们分享谜底……
  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心理,情境才会和谐。
  2 作文情境优化重点是门语言学。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情境,是情境创设的首要手段。从儿童角度出发,我们要仔细考量语言的分寸,多说或少说,都应斟酌。比如演绎魔术过程中,就要注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白我在做些什么;话还不能哕唆,点到精到处,注意说演之间的节奏。同时,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哪些话不容易听懂,哪些话容易引起歧义,关注语言的具体指向,反复斟酌。
  3 作文情境优化得学点表演学。
  魔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如何让简单的魔术表现得不简单,如何让真正表演只有一二分钟的魔术演绎出二十多分钟的精彩,把学生的兴致提得足足的,我得来点表演。所以,为了效果,我观察电视中魔术师的手势、眼神、说话等,然后面对镜子一遍一遍地练,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进行琢磨考量,什么时候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尽力渲染出魔术神秘的气氛。
  二、“童化”,更新了我对“习作内容”的价值理解
  最初找到玩魔术这一内容时的兴奋,是从教作文的角度出发,为素材的有趣而喜。随着“童化”视野的不断明朗,我认识到,欣赏魔术、感受快乐,这就是生活。表达自己的惊喜、惊讶、好奇等情感并与他人交流所看、所听、所想,就是孩子生活在其中的交际的需求。
  “童化”的视野,启迪了我,别仅把“有趣”当素材,还要善于发现“有趣”的生活价值、情趣价值、审美价值、精神追求价值等。凸显这些价值,才和顺应儿童追求自由、享受快乐、满足好奇的游戏精神一脉相承,才是“消解儿童精神的遮蔽,打开儿童言语枷锁的有效的钥匙”(吴勇)。在这样的多元价值开发下,言说、表达才能成为儿童写作的内心需求,写作真正成为儿童的一种交往。
  三、“童化”。调整了我对“习作重难点”的判断准則
  在不断站在儿童角度考量魔术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原先将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用准动词准确描写过程”上是不太准确的。孩子们喜欢玩魔术,是魔术适合他们离奇的幻想心理,适合他们渴求奇迹、渴求神秘的内心需要。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不断唤醒他们内心的波动,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然后在过程表达中讲述生动,这才是本内容在写作指导方面的主要落脚点,而“用准动词准确描写过程”其实是不难的。
  所以,判断“习作重难点”的依据依然是儿童。
  四、“童化”,改变了我对“习作评价”的操作认识
  周一贯先生在《儿童作文教学论》中说:儿童作文。应当以“儿童自由写作”和“规则写作”相结合。不是没有规则和技巧,只是应当沉淀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童真意态后面,渗透出规范写作、善于表达的动力。生命的真情投入和自由表达永远是“儿童作文”教学的“魂”与“本”。
  吴勇校长说:“习作教学的一切指导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的自我之上,源自于对儿童的‘自我’的肯定和包容。”
  于是在“习作评价”中,我做“向导”,学会“指路”;做“读者”,学会“欣赏”;做“朋友”,学会“商量”;做“教练”,学会“指导”。一切顺势而拨,顺势而导,从而灵活在“自由”与“规范”间。!
其他文献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教学时不仅要有让学生朗读的意识,更要在朗读方法的多样性上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读到位。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少特级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非常经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慧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应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下将通过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这一实践活动课来阐述。  一、媒体演示,激趣导入  1.一颗算珠。  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计数器上有一颗调皮的算珠,瞧,现在它在计数的哪一个数位上呢?(个位)表示数字几?  现在它又跑到哪儿去了?(十位)又表示什么数呢?  同样是一颗算珠,
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  李更生(1883—1927),名荃,出生于淮安的一个书香世家,被陆定一誉为“勇于革新的、实干的爱国教育家”。其毁家办学的行为,被毛泽东盛赞为“革命爱国行为”,其杰出的教育业绩,被载入《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文化人物辞海·文化人物》等重要文献。  一、担国事,小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一课,感觉简洁明快、大气灵动,关注的是语言,是文字,是如何表达,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片段一:学习的自主  师:看课题——《祖父的园子》,谁来把课题变成问题?  生:祖父的院子是什么样的?  师:好问题。请带着这个问题,浏览全文,当你脑海里有词语冒出来的时候,把这个词写在课题旁边。  (生自读、浏览,陆续写下几个词语:应有尽有 生机勃勃
[片段一]“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到新知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用课件呈现例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操作、交流,指名演示其中的“分蛋糕”的过程。  师:在将“蛋糕”剪开前,你为什么要对折一下呢?  生:因为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教师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了例题中虚线框中的三句话。也用课件呈现。  师:半个是多少个呢?请自学课本第98页例题下半部分
主持人语  课改十年,小学数学教学既有众多方面的变化,也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变化与问题又时常交织在一起,无法逐一解决,务求整体思考。譬如,小学数学历来都以“算术”为其主要内容,而此次课改,不管是2001年版的“课标”还是2011年版的“课标”却都把算术与代数连接在一起,并称之为“数与代数”。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数学本身”来“一视同仁”地对待算术与代数,那么这种“连接”也就无法成为“联结”。实际的
这段时间,我读的书,有些杂。有教育类的,有非教育类的。读教育类的书,难免有些功利性的色彩。不过,我以为教师不必回避功利性的读书,只是,不要全是功利性的读书。我当下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这本书,和我这几年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验有关。  读这本书,不是第一遍。2003年,我即购得这本书,当时就读了。它对我来说,既是一本论著,又是一套丛书。去年我陆续读了与其相关的3本书:
直觉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深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虽属于人的一种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方式,但它绝非单纯的感知,而是充满着个性,洋溢着丰富的情感,是具有创造性的心灵表现形态。艺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产物,它同样能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日益成长着的、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发现艺术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关系,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宣泄情绪。而这种带有浓重情感色彩的直觉体验会让儿童的美术创作活动迸发出让人
【关键词】生活素材;切入点;尝试;反思;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61-02  苏教版三上《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分数是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在年级内以同题切磋课的形式,对本课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进行了三次尝试和反思。通过
【设计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课时比第二课时更重要。初次接触文本,学生对文本有种“陌生感”,充满着阅读期待。如何介入文本,试着把作者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陷入了僵化的套路。一般来说,无论哪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实现三个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造成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