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预设]
1 通过玩魔术,唤起言说的欲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喜爱上魔术这一生活艺术。
2 在观察欣赏、猜想、参与中,能用准确的动词、变换连词把过程讲清楚;能不断激活自己的心理体验,与他人交流内心感受,把过程讲生动。
3 培养边看、边听、边想的习惯。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特意带了一个魔术来,我教你们玩,好不好?
(生兴奋地齐声说好。)
师:你们说说,跟老师学魔术,怎么学,才能学得又快又好?
师:看来大家学习经验挺丰富,说的都很在点子上。魔术俗称“变戏法”,万变不离手,想学戏法,动作是关键,得仔细“看”。光看还不行,还得会“听”,听清老师怎么说。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想”,魔术就好玩在让你意想不到,激起你一个又一个心理变化。所以,你不妨让自己的心去尽情体验一个个惊喜,去猜测各种各样的可能。(板书:看 听 想)好吗?
师:让我先把道具请出来。你们看——迅疾地伸出右手往空中一抓,再一拍左手,摊开左手心,三个黄色小球出现了。
(在场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师:摸一摸,是什么?(请学生验证)
师:刚才杨老师一摊开手,教室里发出了什么声音?
生:哇!同学们惊讶极了,发出了一阵惊呼声。
生:我也情不自禁地“啊”了起来,太神奇了!
师:仔细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杨老师的手法太快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小球居然冒出来了。
生:不会是杨老师偷偷从袖子里或者口袋里掏出来的吧?可是我明明没有看见你的手有什么不一样呀?刚才还动啊动的,你究竟是怎么变的?
师:哟,更加好奇了!有没有谁,刚才看清我怎么变的?
生:老师右手往空中一抓,然后缩回来,一拍左手,等摊开左手时,手心里居然就出现了三个小球。
师:很好,你看得很仔细。(再指名说说)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偷偷地检查你们“看、听、想”的本领练得怎么样。发现了吗?我觉得大家单项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会看、会听,也很会想。不知道,有没有谁更厉害,已经练成了“复合功”?可以做到“看、听、想”连一块儿为杨老师解说刚才请出小球的一幕。
生:我写的是“小魔一把”。
师:名字很独特。意思是——
生:刚才只玩了一下子,很不过瘾,所以就叫“小魔一把”。
(大家笑了)
生:杨老师这一回叫我们跟着做,大家边看边说边练。玩得可起劲了,眼睛眨都不眨。(师:这笔好,大家都迷啦!)变完了两个小球,桌上还剩第三枚时,杨老师发话了:“谁想当魔术师?”“唰!”我们个个挺直了腰板,举起了手。谁不想当魔术师啊,这回可有机会了!我真是幸运极了,杨老师一下就瞄向了我。走上台,我学着老师的样,拿起第三枚小球搁在杯子中间,再拿旁边的杯子罩起来。我太激动了,忘记下面要干什么,同学们赶紧给我动作提示。对,摁住杯子,贴着桌面摇一摇,再敲敲杯底。我伸开了我的“魔手”,绕杯子一圈,然后一抓,“呼”吹了一口气。(师:朝哪?)朝杯子底部吹了一口气。杨老师还卖关于,让同学们猜我的手有没有魔力……真是奇怪啊,我真的会变魔术啦!
[教后收获]
4月,沿着吴勇校长“童化作文”的思想,我在江苏教育编辑部主办的“面向儿童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五年级活动作文课《玩魔术》。从最初构思设计到完成教学,几易其稿,设计理念、教学程序、教学细节各方面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渐学渐思、渐思渐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我通过《玩魔术》爬过了一座叫做“教作文”的大山。最初,课的设计重心放在了如何“教”儿童写作上,后来逐渐领悟到应转移到对写作主体——儿童心理的体认,转移到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发生及运动过程的琢磨上。渐渐地,《玩魔术》从游离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转移到用尊重的态度呼唤儿童的生命本真上。习作,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让“习作”遵循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生命的自然轨迹与内在需求。循乎事物的本性才谓之教。循乎,才有了和谐。
一、“童化”,丰富了我对“作文情境优化”的认识
1 作文情境优化首先是门心理学。
儿童的童年生命中凝结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它充满好奇,喜爱神秘。孩子们喜欢玩魔术,是魔术适合孩子们离奇的幻想心理,适合孩子们渴求奇迹、渴求神秘的内心需要。魔术内容选择本身有着对儿童生命好奇心获取满足之感,是顺应儿童精神世界的需要的。
那么。魔术作为作文教学展开的过程,不能随意打断孩子欣赏魔术的情绪。没了这情绪,就失去了言说的动力。所以,教学情境要精心设计,时时考量学生的心理情绪:渴望欣赏时,让他们欣赏;渴望诉说时,让他们表达;渴望体验时,让他们来当魔术师;渴望谜底时,让他们分享谜底……
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心理,情境才会和谐。
2 作文情境优化重点是门语言学。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情境,是情境创设的首要手段。从儿童角度出发,我们要仔细考量语言的分寸,多说或少说,都应斟酌。比如演绎魔术过程中,就要注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白我在做些什么;话还不能哕唆,点到精到处,注意说演之间的节奏。同时,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哪些话不容易听懂,哪些话容易引起歧义,关注语言的具体指向,反复斟酌。
3 作文情境优化得学点表演学。
魔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如何让简单的魔术表现得不简单,如何让真正表演只有一二分钟的魔术演绎出二十多分钟的精彩,把学生的兴致提得足足的,我得来点表演。所以,为了效果,我观察电视中魔术师的手势、眼神、说话等,然后面对镜子一遍一遍地练,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进行琢磨考量,什么时候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尽力渲染出魔术神秘的气氛。
二、“童化”,更新了我对“习作内容”的价值理解
最初找到玩魔术这一内容时的兴奋,是从教作文的角度出发,为素材的有趣而喜。随着“童化”视野的不断明朗,我认识到,欣赏魔术、感受快乐,这就是生活。表达自己的惊喜、惊讶、好奇等情感并与他人交流所看、所听、所想,就是孩子生活在其中的交际的需求。
“童化”的视野,启迪了我,别仅把“有趣”当素材,还要善于发现“有趣”的生活价值、情趣价值、审美价值、精神追求价值等。凸显这些价值,才和顺应儿童追求自由、享受快乐、满足好奇的游戏精神一脉相承,才是“消解儿童精神的遮蔽,打开儿童言语枷锁的有效的钥匙”(吴勇)。在这样的多元价值开发下,言说、表达才能成为儿童写作的内心需求,写作真正成为儿童的一种交往。
三、“童化”。调整了我对“习作重难点”的判断准則
在不断站在儿童角度考量魔术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原先将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用准动词准确描写过程”上是不太准确的。孩子们喜欢玩魔术,是魔术适合他们离奇的幻想心理,适合他们渴求奇迹、渴求神秘的内心需要。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不断唤醒他们内心的波动,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然后在过程表达中讲述生动,这才是本内容在写作指导方面的主要落脚点,而“用准动词准确描写过程”其实是不难的。
所以,判断“习作重难点”的依据依然是儿童。
四、“童化”,改变了我对“习作评价”的操作认识
周一贯先生在《儿童作文教学论》中说:儿童作文。应当以“儿童自由写作”和“规则写作”相结合。不是没有规则和技巧,只是应当沉淀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童真意态后面,渗透出规范写作、善于表达的动力。生命的真情投入和自由表达永远是“儿童作文”教学的“魂”与“本”。
吴勇校长说:“习作教学的一切指导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的自我之上,源自于对儿童的‘自我’的肯定和包容。”
于是在“习作评价”中,我做“向导”,学会“指路”;做“读者”,学会“欣赏”;做“朋友”,学会“商量”;做“教练”,学会“指导”。一切顺势而拨,顺势而导,从而灵活在“自由”与“规范”间。!
1 通过玩魔术,唤起言说的欲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喜爱上魔术这一生活艺术。
2 在观察欣赏、猜想、参与中,能用准确的动词、变换连词把过程讲清楚;能不断激活自己的心理体验,与他人交流内心感受,把过程讲生动。
3 培养边看、边听、边想的习惯。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特意带了一个魔术来,我教你们玩,好不好?
(生兴奋地齐声说好。)
师:你们说说,跟老师学魔术,怎么学,才能学得又快又好?
师:看来大家学习经验挺丰富,说的都很在点子上。魔术俗称“变戏法”,万变不离手,想学戏法,动作是关键,得仔细“看”。光看还不行,还得会“听”,听清老师怎么说。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想”,魔术就好玩在让你意想不到,激起你一个又一个心理变化。所以,你不妨让自己的心去尽情体验一个个惊喜,去猜测各种各样的可能。(板书:看 听 想)好吗?
师:让我先把道具请出来。你们看——迅疾地伸出右手往空中一抓,再一拍左手,摊开左手心,三个黄色小球出现了。
(在场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师:摸一摸,是什么?(请学生验证)
师:刚才杨老师一摊开手,教室里发出了什么声音?
生:哇!同学们惊讶极了,发出了一阵惊呼声。
生:我也情不自禁地“啊”了起来,太神奇了!
师:仔细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杨老师的手法太快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小球居然冒出来了。
生:不会是杨老师偷偷从袖子里或者口袋里掏出来的吧?可是我明明没有看见你的手有什么不一样呀?刚才还动啊动的,你究竟是怎么变的?
师:哟,更加好奇了!有没有谁,刚才看清我怎么变的?
生:老师右手往空中一抓,然后缩回来,一拍左手,等摊开左手时,手心里居然就出现了三个小球。
师:很好,你看得很仔细。(再指名说说)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偷偷地检查你们“看、听、想”的本领练得怎么样。发现了吗?我觉得大家单项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会看、会听,也很会想。不知道,有没有谁更厉害,已经练成了“复合功”?可以做到“看、听、想”连一块儿为杨老师解说刚才请出小球的一幕。
生:我写的是“小魔一把”。
师:名字很独特。意思是——
生:刚才只玩了一下子,很不过瘾,所以就叫“小魔一把”。
(大家笑了)
生:杨老师这一回叫我们跟着做,大家边看边说边练。玩得可起劲了,眼睛眨都不眨。(师:这笔好,大家都迷啦!)变完了两个小球,桌上还剩第三枚时,杨老师发话了:“谁想当魔术师?”“唰!”我们个个挺直了腰板,举起了手。谁不想当魔术师啊,这回可有机会了!我真是幸运极了,杨老师一下就瞄向了我。走上台,我学着老师的样,拿起第三枚小球搁在杯子中间,再拿旁边的杯子罩起来。我太激动了,忘记下面要干什么,同学们赶紧给我动作提示。对,摁住杯子,贴着桌面摇一摇,再敲敲杯底。我伸开了我的“魔手”,绕杯子一圈,然后一抓,“呼”吹了一口气。(师:朝哪?)朝杯子底部吹了一口气。杨老师还卖关于,让同学们猜我的手有没有魔力……真是奇怪啊,我真的会变魔术啦!
[教后收获]
4月,沿着吴勇校长“童化作文”的思想,我在江苏教育编辑部主办的“面向儿童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五年级活动作文课《玩魔术》。从最初构思设计到完成教学,几易其稿,设计理念、教学程序、教学细节各方面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渐学渐思、渐思渐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我通过《玩魔术》爬过了一座叫做“教作文”的大山。最初,课的设计重心放在了如何“教”儿童写作上,后来逐渐领悟到应转移到对写作主体——儿童心理的体认,转移到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发生及运动过程的琢磨上。渐渐地,《玩魔术》从游离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转移到用尊重的态度呼唤儿童的生命本真上。习作,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让“习作”遵循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生命的自然轨迹与内在需求。循乎事物的本性才谓之教。循乎,才有了和谐。
一、“童化”,丰富了我对“作文情境优化”的认识
1 作文情境优化首先是门心理学。
儿童的童年生命中凝结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它充满好奇,喜爱神秘。孩子们喜欢玩魔术,是魔术适合孩子们离奇的幻想心理,适合孩子们渴求奇迹、渴求神秘的内心需要。魔术内容选择本身有着对儿童生命好奇心获取满足之感,是顺应儿童精神世界的需要的。
那么。魔术作为作文教学展开的过程,不能随意打断孩子欣赏魔术的情绪。没了这情绪,就失去了言说的动力。所以,教学情境要精心设计,时时考量学生的心理情绪:渴望欣赏时,让他们欣赏;渴望诉说时,让他们表达;渴望体验时,让他们来当魔术师;渴望谜底时,让他们分享谜底……
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心理,情境才会和谐。
2 作文情境优化重点是门语言学。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情境,是情境创设的首要手段。从儿童角度出发,我们要仔细考量语言的分寸,多说或少说,都应斟酌。比如演绎魔术过程中,就要注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白我在做些什么;话还不能哕唆,点到精到处,注意说演之间的节奏。同时,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哪些话不容易听懂,哪些话容易引起歧义,关注语言的具体指向,反复斟酌。
3 作文情境优化得学点表演学。
魔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如何让简单的魔术表现得不简单,如何让真正表演只有一二分钟的魔术演绎出二十多分钟的精彩,把学生的兴致提得足足的,我得来点表演。所以,为了效果,我观察电视中魔术师的手势、眼神、说话等,然后面对镜子一遍一遍地练,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进行琢磨考量,什么时候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尽力渲染出魔术神秘的气氛。
二、“童化”,更新了我对“习作内容”的价值理解
最初找到玩魔术这一内容时的兴奋,是从教作文的角度出发,为素材的有趣而喜。随着“童化”视野的不断明朗,我认识到,欣赏魔术、感受快乐,这就是生活。表达自己的惊喜、惊讶、好奇等情感并与他人交流所看、所听、所想,就是孩子生活在其中的交际的需求。
“童化”的视野,启迪了我,别仅把“有趣”当素材,还要善于发现“有趣”的生活价值、情趣价值、审美价值、精神追求价值等。凸显这些价值,才和顺应儿童追求自由、享受快乐、满足好奇的游戏精神一脉相承,才是“消解儿童精神的遮蔽,打开儿童言语枷锁的有效的钥匙”(吴勇)。在这样的多元价值开发下,言说、表达才能成为儿童写作的内心需求,写作真正成为儿童的一种交往。
三、“童化”。调整了我对“习作重难点”的判断准則
在不断站在儿童角度考量魔术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原先将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用准动词准确描写过程”上是不太准确的。孩子们喜欢玩魔术,是魔术适合他们离奇的幻想心理,适合他们渴求奇迹、渴求神秘的内心需要。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不断唤醒他们内心的波动,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然后在过程表达中讲述生动,这才是本内容在写作指导方面的主要落脚点,而“用准动词准确描写过程”其实是不难的。
所以,判断“习作重难点”的依据依然是儿童。
四、“童化”,改变了我对“习作评价”的操作认识
周一贯先生在《儿童作文教学论》中说:儿童作文。应当以“儿童自由写作”和“规则写作”相结合。不是没有规则和技巧,只是应当沉淀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童真意态后面,渗透出规范写作、善于表达的动力。生命的真情投入和自由表达永远是“儿童作文”教学的“魂”与“本”。
吴勇校长说:“习作教学的一切指导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的自我之上,源自于对儿童的‘自我’的肯定和包容。”
于是在“习作评价”中,我做“向导”,学会“指路”;做“读者”,学会“欣赏”;做“朋友”,学会“商量”;做“教练”,学会“指导”。一切顺势而拨,顺势而导,从而灵活在“自由”与“规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