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时间,我读的书,有些杂。有教育类的,有非教育类的。读教育类的书,难免有些功利性的色彩。不过,我以为教师不必回避功利性的读书,只是,不要全是功利性的读书。我当下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这本书,和我这几年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验有关。
  读这本书,不是第一遍。2003年,我即购得这本书,当时就读了。它对我来说,既是一本论著,又是一套丛书。去年我陆续读了与其相关的3本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数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科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历史》。
  美国16位学习研究专家受美国教育部教育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组成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历时两年的分析研究,最后以论著形式发表《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第一版),这也正是我2003年购得并阅读的那本书。
  第一版出版后,美国国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承继先前关于“学习”的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等关键问题。我当下阅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正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扩充第一版中提出的一些基础研究项目的结果。
  这本书,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从“学习者与学习”“教师与教学”“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几个部分阐述,帮助我们加深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的理解,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学习革命的挑战。
  学习是什么?我们似乎明白,又似乎说不清楚。《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指出,对学习的科学理解,包括理解学习过程、学习环境、教学、社会文化加工和许多促进学习的其他因素。
  这本书,将学习理论成果高度概括为3条基本的学习原则、4种学习环境设计。
  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在他们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基础上发生的。每个人的学习,都是建立在理解、资源和兴趣之上的。学习一个主题,并非从无知开始,然后进行全新的学习。儿童带着先前知识来到学校,有的先前知识促进学习,有的先前的知识阻碍学习。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教师还需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大相径庭。
  为了养成探究能力,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事实性知识基础,在一个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并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取和运用。很多情境中都存在着学习。当学习者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各种不同的新情境时,最有效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的迁移及其广泛的应用最有可能在以下情况下发生:当学习者对所学材料有了结构化的、连贯的理解时;当迁移的情境与最初学习的结构相通时;当学习者掌握和实践了学科知识时;当学科领域交错在一起和学科领域共享认知要素时;当教学特别注意潜在的原理时;当教学明显地和直接地强调迁移时。
  “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元认知,是逐步习得的,它有赖于知识和经验。利用人是如何学习的知识,教师可以从完成特定目标的方法中更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方法。关注人是如何学习的,会帮助教师超越已困扰教育领域的二元对立。即,学校教育是应该强调“基本”,还是应该强调教授思维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这两者,都是必要的。
  总之,它将学生的学习从以往行为主义的记忆、练习、再现扭转到了深刻理解、探究发现、自主建构与社会建构以及灵活运用、广泛迁移、注重能力的路径上。
  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教”非常关注,而对“如何学”则重视不够。我梳理我的工作经历,反思支撑自己教学行动背后的想法,我发现,我的教学,经历了从“为教师的设计”,走向“为学生的设计”,进而努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提出4种有关学习环境的视角,即学习环境以学习者、知识、评价、共同体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师要以学生在进入这个学习环境前的知识为起点来进行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及其知识结构。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突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以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知识的分布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与社会建构的统一。相互讨论,接受反馈,促进反思,提高学习的动机与机会,是以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
  当下,我们认识到,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这本论著更是辩证地阐述了要将以学习者、知识、评价、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一致起来,以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的方式加以联合,“四位一体”,不可分割。这样的阐述,有助于我们避免认识与行动从“教师中心”这一极端走向“学生中心”另一极端的误区。
  这样的阐述,帮助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学生学校内的学习。学校学习,要和学校以外的学习连接起来。然而,通常情况下,这种连接并没有实现。学校需要开发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其他方面相联系的方法。学生仅有14%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如果他们校外时间的三分之一花在观看电视上,那么学生每年观看电视花费的时间会超过上学所用的时间。因此,只关注学生目前在校所用的时间会忽视许多在其他情境中开展引导性学习的机会。
  掩卷思考,我发现,书中的思想与我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再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我以为,对我的启示还有:研究问题,不要像小猴掰玉米。一个话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会有新的发现。
  我想起了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论述,在科学中从没有任何最终结论。在科学中,知识不断发展,而且这一发展依赖多样性。我以为,对“学习”的认识与探索亦如此!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我推荐的三本书
  1.《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活动的本质”……我们需要对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作出分析与反思。作为数学老师,对于数学与数学教育,我们不能不坦承:我们不清楚的多于我们清楚的;我们不明白的多于我们明白的;我们不知道的多于我们知道的。我读这本书,因为我不想糊涂,更喜欢郑毓信教授的哲学思辨。
  2.《城南旧事》,林海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这样一句话:“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对待孩子的想法,我们需要像英子爸爸那样,不是敷衍搪塞,而是源自内心地尊重、理解、接纳、欣赏。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林海音的这样一段自述:“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林海音一样,写下我们的教育生活呢?
  3.《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著,书海出版社
  王开岭,在思想界,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这本书,收录了王开岭最具标志性的诗性散文和思想随笔。其文字,诚实,理性,唯美,耐读。王散人如是说:“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净……”在这个浮躁的速写时代,读王开岭的文字,凝神屏气,宁静致远。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当前,在实践领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重教学、重课堂、重课文而轻课程、轻单元、轻儿童,这与我国长期缺少在实践领域的真正课程研究相关。尽管近十年来我们引进了不少西方的课程理论,但似乎总体上是嘴上说得多,实践领域做得少。可以说,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层面,而是出在课程理论层面。  单元是课程重要的基本单位,因而,语文课程单元教学的话题也就应运而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展
记者:褚局长,您好!今年在昆山举行了第24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是对昆山多年来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肯定。请问你们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褚局长:我们市教育局、市科协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数年间,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的历程,当初的“星星创新之火”,在专家领导的呵护下,在全市科技辅导员的努力下,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我们重视青少年科技
【关键词】作业设计;儿童;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54-03  作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形式,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及时巩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小学阶段正是各项基础能力积累、提升的关键时期,优化作业设计,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更多路径。本文以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谈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伟人、哲人、智者、勇者、智勇双全者灿若星辰,不胜枚举。倘若现代,冠以大师、大家、明星、大腕等头衔者更如过江之鲫。但在我肤浅的认识中,一直对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和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学人顶礼膜拜,推崇备至。在素有“颂圣文化”和“明君情结”的中国,在浩浩两千多年的时空里,这两大“团队”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道统,也即“士”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教学时不仅要有让学生朗读的意识,更要在朗读方法的多样性上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读到位。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少特级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非常经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慧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应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下将通过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这一实践活动课来阐述。  一、媒体演示,激趣导入  1.一颗算珠。  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计数器上有一颗调皮的算珠,瞧,现在它在计数的哪一个数位上呢?(个位)表示数字几?  现在它又跑到哪儿去了?(十位)又表示什么数呢?  同样是一颗算珠,
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  李更生(1883—1927),名荃,出生于淮安的一个书香世家,被陆定一誉为“勇于革新的、实干的爱国教育家”。其毁家办学的行为,被毛泽东盛赞为“革命爱国行为”,其杰出的教育业绩,被载入《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文化人物辞海·文化人物》等重要文献。  一、担国事,小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一课,感觉简洁明快、大气灵动,关注的是语言,是文字,是如何表达,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片段一:学习的自主  师:看课题——《祖父的园子》,谁来把课题变成问题?  生:祖父的院子是什么样的?  师:好问题。请带着这个问题,浏览全文,当你脑海里有词语冒出来的时候,把这个词写在课题旁边。  (生自读、浏览,陆续写下几个词语:应有尽有 生机勃勃
[片段一]“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到新知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用课件呈现例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操作、交流,指名演示其中的“分蛋糕”的过程。  师:在将“蛋糕”剪开前,你为什么要对折一下呢?  生:因为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教师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了例题中虚线框中的三句话。也用课件呈现。  师:半个是多少个呢?请自学课本第98页例题下半部分
主持人语  课改十年,小学数学教学既有众多方面的变化,也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变化与问题又时常交织在一起,无法逐一解决,务求整体思考。譬如,小学数学历来都以“算术”为其主要内容,而此次课改,不管是2001年版的“课标”还是2011年版的“课标”却都把算术与代数连接在一起,并称之为“数与代数”。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数学本身”来“一视同仁”地对待算术与代数,那么这种“连接”也就无法成为“联结”。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