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尝试教学法,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得到广泛体现。从概念的提出,公式的推导,到具体的计算和知识的应用,无不体现尝试教学法的韵味。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理想教法,也是目前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堂完成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些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不敢或不愿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还有的老师认为尝试教学法已经过时,不适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这些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多年来,我一直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事实证明,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就是好。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仅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为例,谈谈我对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看法。
一、分清范围 合理运用
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教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每学期初就应根据尝试教学法特点,对有关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确定教材中哪些内容适于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哪些内容不适于尝试法教学。做到合理运用,不死搬硬套。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分为适用和不适用两类。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实验过程等内容,概念抽象,学生自学有难度,不适于尝试法教学。而苏教版概念知识学习后的“练一练”、或“试一试”中的题目,就是最好的尝试题,适于尝试法教学。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2页“练一练”中第2题:一个圆柱的高为0.8厘米,底面直径为2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学生已经学过圆柱的侧面积的求法,并且知道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这样在自学课本时,就能比较容易看懂教材,学生能尝试先求出侧面积,再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表面积来。像这样的教材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内容浅显,难点少,学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借助例题的思路来解答,这些内容适于尝试法教学。
二、由扶到放 大胆运用
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水平层次差异大。因此,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实行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的做法,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促成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阶段,应注意浅显的提出中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例4.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面积的求法,把问题分解成怎么求这个长方体的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的面积,设计3个小题目:前面、上面、侧面面积怎样求?这样,学生就能熟练把题目解答出来了。所以,在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时,不要怕学生学不进,特别是不要怕后进生跟不上,而要大胆引导后进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后进生的转化率。
三、指导学法 灵活运用
尝试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体现在学生是否能有效的自学课本。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在读课本看例题时,提供给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能根据自学提纲边看边想,由整体到部分,再有部分到整体反复思考,最后归纳出结论。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0页第2题: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我拟出如下的自学提纲,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1、这个沙堆成什么形状?2、怎样求它的体积?3、求出了体积,如何求它的重量?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去解题,思路清晰,效果必然很好。
下面,仅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为例,谈谈我对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看法。
一、分清范围 合理运用
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教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每学期初就应根据尝试教学法特点,对有关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确定教材中哪些内容适于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哪些内容不适于尝试法教学。做到合理运用,不死搬硬套。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分为适用和不适用两类。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实验过程等内容,概念抽象,学生自学有难度,不适于尝试法教学。而苏教版概念知识学习后的“练一练”、或“试一试”中的题目,就是最好的尝试题,适于尝试法教学。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2页“练一练”中第2题:一个圆柱的高为0.8厘米,底面直径为2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学生已经学过圆柱的侧面积的求法,并且知道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这样在自学课本时,就能比较容易看懂教材,学生能尝试先求出侧面积,再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表面积来。像这样的教材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内容浅显,难点少,学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借助例题的思路来解答,这些内容适于尝试法教学。
二、由扶到放 大胆运用
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水平层次差异大。因此,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实行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的做法,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促成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阶段,应注意浅显的提出中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例4.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面积的求法,把问题分解成怎么求这个长方体的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的面积,设计3个小题目:前面、上面、侧面面积怎样求?这样,学生就能熟练把题目解答出来了。所以,在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时,不要怕学生学不进,特别是不要怕后进生跟不上,而要大胆引导后进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后进生的转化率。
三、指导学法 灵活运用
尝试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体现在学生是否能有效的自学课本。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在读课本看例题时,提供给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能根据自学提纲边看边想,由整体到部分,再有部分到整体反复思考,最后归纳出结论。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0页第2题: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我拟出如下的自学提纲,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1、这个沙堆成什么形状?2、怎样求它的体积?3、求出了体积,如何求它的重量?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去解题,思路清晰,效果必然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