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选修课堂功在核心素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这说明历史课程改革已进入到从知识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的新阶段。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势在必行,教师不应仅仅以高考分数为目的进行教学,更应该多元化、多方位拓展教学的高度与深度。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尝试开设《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校本选修课程。该课程以杭州大运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载体,从运河的时空维度、史料实证分析前因后果、申遗影响等多角度开展教学,挖掘本地课程资源,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立意与设计,希望在实践中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选修 ;杭州大运河
  引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不仅指引着当今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亦是高考改革的考查方向。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史料性、借鉴性等特质,要求教师立足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提升学生整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人文底蕴。
  笔者尝试开设的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程《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通过师生收集、挖掘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开展教学,通过师生合作、课外实践、教师引领等多重方式,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课程设计核心化
  在浙江省新高考历史改革方案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已经成为高考选考内容之一,了解和考察中国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而生活在杭州的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项“流动”的遗产,一段活着的历史,它就是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这一消息让国人兴奋,也引起了学生对身边这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更多的关注。
  因此,笔者开发本土历史课程资源尝试开设《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选修课程,不仅可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内容的补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他们对所学的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课堂学习、实地考察等多种渠道,互助合作、感知体验,收获有关历史知识,了解当地民俗民风,更加深刻地树立文化自信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选修课程的设计、课堂的教学实施均围绕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展开。教师以此立意,精心设计如下:
  核心素养内涵课程设计核心化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历史学描述和阐释的路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本课指导思想,指导学生站在唯物史观角度解读大运河。
  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运河之“源”——时间追溯运河形成过程;运河之“远”——空间建构运河分布。
  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运河之“流”——论从史出,考证运河建成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释(核心能力)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运河之“长”——对运河的影响理性分析,客观评价。(学生主体活动)
  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运河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学生主体活动)
  最终,呈现的课堂教学安排如下:
  课程目录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1.绪论流动的“活遗产”,杭州的母亲河1课时
  2.运河之“源”流淌千年,时间追溯1课时
  3.运河之“远”穿越千里,空间构建1课时
  4.运河之“流”当时因果,论从史出2课时
  5.运河之“长”多元影响,客观评价(学生活动)2课时
  6.运河的今天和明天运河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学生活动)1课时
  围绕五大核心素养,本课从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出发,学生在构建时空维度的基础上,由教师精选翔实史料,共同探索历史真相,搭建历史认识的桥梁。学生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相关史料的合理解读,了解分析大运河修建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其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最后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提高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目标培养落地化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人文学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润物细无声地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在《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课程实施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达成目标:
  1.整合图文资料,探寻历史时空
  《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课程的绪论,概述了运河的特殊地位和它在杭州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课程的第二、三版块运河之“源”和运河之“远”,重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关键要素,是正确认识、解读历史进而构建历史核心思维的抓手。
  蔡桂林先生所著的《运河传》中记载,纵贯中国南北的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公元610年,隋朝凿通了从镇江到余杭的江南运河。自此,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两市,将五大水系连接了起来,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运河之冠。而杭州的繁荣,亦自此拉开了序幕。
  运河修建时间之长、范围之廣,实属罕见,对于如何有效架构学生的运河之源的时空观念,笔者打破了常态的“线性的时序”型大事年表构建,尝试将空间和时间结合,完成时间、空间、史实概述三位一体的时空观念构建。以运河之“源”的教学为例:
  【案例1】运河之“源”——时空框架   时间空间史实
  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邗沟(扬州——淮安)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邗沟的开凿,是有史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
  605——610年(隋朝)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江苏镇江——浙江杭州)。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
  1281——1293年(元朝)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杭州直达北京。重新开凿前代堵塞的河道,形成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全长1782公里的人工大运河,是真正意义的大运河的。
  这样的将时间和空间并列的时空框架,将运河的修建历史通过图文动态展示的方式,提升学生时序思维能力的同时,又关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当然,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还可以采用直观的地图阅读教学方式。
  以运河之“远”教学为例:
  【案例2】
  历史学科包容性强大,与语文、政治、地理关系密切,在《运河之“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了地图阅读教学方式。历史地图可以更好地展现前人的活动空间,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后,图片类试题在各类考试中频繁出现,是试题呈现的一个重要及典型的依托,对历史地图的理解能力在复习备考中也相当关键。
  为了学生更好形成空间概念,教师选择了中国水系图和隋朝运河分布图。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中国的地形特点推出水系分布特点,中国地形西高东低,
  主要河流是东西走向,水向东流。因五大水系尚未形成一个整体,自古以来南北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全国各地的沟通往来。隋朝统一后,為了加强南北联系,开凿大运河变得更加迫切。
  利用地图直观简明、内涵丰富的特点,学生对中国地理中的水系概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并通过与前一部分的运河之“源”板块相互印证,培养学生对时空维度的构建,并达成任何历史事物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把握的共识。
  2.唯物史观指导,培养实证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教学中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证史一致,史论结合”。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中运河之“流”这一版块的教学过程中。大运河历经千年的延伸建造、兴盛、没落……它的命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原到特定的环境中,重视史料的甄别、分析和运用。这是培养学生提升史料实证能力的较有效手段。
  以“隋代大运河的开通”设计为例:
  【案例3】
  首先学生齐读下面民间歌谣,设计目的一是引发学生兴趣,二是引出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原因的思考。
  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接着通过 PPT展示隋朝统一的动态图、隋朝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隋朝能够发动万人,并以六年的时间完成了工程浩大的运河开凿的原因。
  基于课堂上呈现的文字、图片材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认识大运河的开凿从来不是单一的目的,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中,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材料,得出结论,掌握了“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方法,形成了证据意识,树立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是将历史知识内化为素养的尝试。
  3.精选诗词歌赋,形成历史解释
  如何精选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图文资料,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形成对大运河的历史解释,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教师在此环节将诗歌引入课堂,以诗证史。
  2016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中第14题提到了“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题中引用了 《西都赋》、《蜀都赋》、《估客乐》、《广州歌》等作为考查形式。
  吕准能老师对此点评:“以诗证史”的史学方法,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既有助于增强趣味性,又减轻了考生压力。在教学中可精选诗词歌赋纳入课堂。
  对于运河之“长”(影响)版块,教师以三首诗词导入该环节。
  【案例4】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三首诗词,主题相同,态度各异。李诗主要强调运河为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而皮诗的灵魂是第二句,强调了大运河的百年大计,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白诗则从自身的经历入手,写到唐代的杭州到苏州有运河沟通,路程还不到区区三百里。
  诗人从各自的利益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大运河或褒或贬。这也从侧面告诉学生,对历史的解读一定要理性,要理性客观地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评判。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发展了历史思维品质,形成了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   4.切身实践感悟,孕育家国情怀
  在“运河的今天和明天”版块中,教师适时增加了学生活动环节。京杭大运河作为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就在同学们身边,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文化遗产。运河周边的杭州民居建筑、饮食风俗、服饰时尚等等,都有着运河影响的影子。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题,学生有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京杭大运河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为偌大的文化符号,在客观上起着精神统一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不同地区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可适时进行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
  【案例5】
  在活动环节,教师围绕主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运河:1、运河畔的民居和拱桥(建筑)(校旁的小河直街、作为运河杭州段终点标志的拱宸桥是不可遗漏的遗产);2、灿烂的文化长廊(香积寺、富义仓、乾隆御碑,鼓励实地考察研究);3、发达的沿河经济(杭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张小泉剪刀、杭一棉驰名中外)。
  学生在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后,进一步整理、分析资料,合作开展一节汇报课。学生的这种展示活动,既突出了以生为主导的课堂,促进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又落实了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生追求对历史真相的探索,通过图文并茂解说运河对杭州的深远影响,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重视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亦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旨之一。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体会大运河不只是纸上汉字,还是今日杭州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今天的大运河,“一线连接千万家,是家门口的遗产,是活着的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大运河就在老百姓身边,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服务,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大运河的精神内核,亦是时代价值的立意体现。
  对于“运河的今天和明天”版块设计,笔者采用APEC论坛方式,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可仿写大运河遗产(以《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教材为依托)、可高手命题(例如考查申遗程序)、可合作探究(如何对运河进行品质保护),进行交流学习。
  三、教学成果运用拓展化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体现了教师在历史核心素养指导下,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通过多元化教学,落实提高学科素养、提升学科教学价值的目标。
  将地方微观文化与高中历史的宏观教学有效整合的尝试,在《源远流长的杭州大运河》选修课程开发后,有更多的案例可以应用到必修课本的教学,供同组室同仁参考。
  教师站在教学一线,要时刻关注课改,寻觅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启发学生学科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完美转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电子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年新修改稿
  [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2014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浙江教育出版社
  [4]《杭州運河新貌》,(王国平总主编) ,杭州出版社,2013年
  [5]《运河传》,蔡桂林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海南出版社,2006年
  [7]《历史文化遗产荟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310011)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很大,也是考生容易丢分的版块,本文通过探讨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透过高考命题视角,给高考备考的考生以切实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这两个版块所占比重最大。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通常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占20%左右的分值,约30分。根据高考考纲,现代文阅读有文本类阅读、文学类阅读两种考查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150  初读《康妈学堂》是在2016年的春天,书城的家庭教育区。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淡雅的封面像一朵白色的雏菊,在繁花乱眼的丛书里吸引了我的目光。匆匆浏览了几页,忽然发现每一行字都力透纸背,是康妈的曲折心路历程,是康妈的不断探索反思,是康妈与一双儿女的凤凰涅槃。再看封面,简约的装帧里藏着设计者的爱护与用心,大片的
本文系贵州省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盘州市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研究成果  摘要:2019年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纵深推进。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无疑成为2018年的一个热点。笔者结合所在的县(市)开展了乡土地理教学与“精准扶贫”的整合,提高了乡土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培养了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土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帮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模式的顺利进行,提供教学方面的设计,提供顺利完成的相关辅助信息和材料。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为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11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摘要: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着高考和素质教育的双重挑战。近年来随着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突围显得更加重要和急迫。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三个转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型为中心,探究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转型的策略,旨在帮助高中语文教师在高考和素质教育的平衡中培養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三个转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
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中英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旨在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必修3模块5阅读课为例,以核心素养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介绍交互式一体机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及其对教学过程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之文化素养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现
摘要: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知识相比,对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以数学学科为例,为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施展小组合作教学,提出了几个方面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积极引导;抓住时机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基础的,是课堂学习模式的创新。它是指学生自发
摘要: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重心是着重把握课程中心习惯的养成,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课堂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自立、互助、探索研究的课程学习中,要养成自主思索和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容,内化为个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所以,本文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例,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两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对相关单位或
摘要:笔者在查阅文献和初步实验的基础上,遵循“技术简易、及时反馈、互动交流、精细管理”四大基本原则,构建了课前线下资源自学反馈、课上直播教学互动、课后提交作业反馈、课后个性化辅导的反馈互动式在线教学模式,并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反馈互动式;教学实践;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010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