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学困生是制约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英语教师教学中的一大困惑。本文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提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关心学生, 以增强“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和因材施教来转化后进生。
关键词:“学困生”信心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
正文:
英语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并突出了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当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承认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加大对学困生的转化力度。而学困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着,有很多学困生在升入七年级时对学好英语信心十足,斗志昂扬,有誓不学好英语,决不罢休的势头,但一学期不到,成绩就慢慢跟不上。而且,这样的学困生数量随着年级的递增,课堂教学内容及难度的加大而增加,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更为普遍,是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它直接制约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分析学困生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促其转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
1、学习基础因素
由于学校地处沿海边缘城市,外来生源较多,这些外地生几乎占了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在这些人中,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差,有的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没有英语的底子,26个字母不会读写,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起点上已经与本地生拉开差距,再加上新教材词汇量大、内容多,很多学生听课存在困难,这部分学生在几经努力收效甚微后,慢慢地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继而失去信心而放弃学习,成为学困生。
2、学习态度因素
学困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随便应付或者没有完成,他们在课堂上讲话、开小差,干别的事,有些人甚至出现逃课的情况;而且学困生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一旦他们对网络和游戏上了瘾,他们更是无心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
3、家长因素
很多学困生的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对孩子缺乏管教或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则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青春期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对学习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的变化过程。同时学困生家长也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英语无用,只要学好语文和数学就可以了,因此这些也间接地影响学困生过早地放弃英语学习。
4、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缺少方法的指导,对学困生辅导不及时、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学生一旦不完成作业或是不背诵课文,老师便以罚抄为手段,造成学生的厌恶情绪。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训斥辱骂,慢慢地学生由不喜欢学科教师发展到对学科的抵触,甚至放弃不学。
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尊重学困生,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好成绩,所有这些都是潜藏在差生的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差生学好英语的动机,诱导他们投入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困生,当他们考试失败或犯错误时,不要过多地指责,埋怨他们,不要再伤害他们脆弱的心,要更多地和他们沟通,以心交心,在交心过程中摸清他们的性格和爱好,找出成绩差的原因与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重新正确认识“自我”,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一发现有进步的苗头,就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时刻意识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鄙视他们,意识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老师好感了,继而喜欢上他的课,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2、加强学法指导, 因材施教
(1)学法指导
英语学困生往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事倍功半,很多学困生抱怨单词太多了,记不住,他们往往在学习单词时注上拼音或汉字,使读音不准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哑巴”英语,完全靠死记硬背而不是根据读音拼读记忆单词,所以很容易遗忘。他们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背英语单词,但收效甚微,等隔天老师听写时,一个都写不出来,他们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是读英语的料。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其对于学困生,他们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困生过好词汇关。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在学生刚进初一时,就注重语音的教学,学习生词时,将单词以音节分开写,让学生结合语文拼音的拼读方式发音,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现在学困生基本都会看音标读单词,同时教学拼读规则,教记忆单词的技巧,即从最基本的词根通过词缀学习其他词性以及相应的词组和习惯用语。
(2)因材施教
由于“学困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优生相比有明显差距, 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较差,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降低标准。例如,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篇阅读文章,到了初二年阅读量更是加大到了2篇阅读课文(Reading),这对于“学困生”相当吃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优生要求能复述课文,而对“学困生”只要求他们能回答一些简单Yes或 No问题,选择问答或判断正误等。在知识的检查落实上,对学困生而言,主要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在布置作业时对学困生减少作业量或降低作业难度,如让学困生进行抄写,朗读等。作业批改时,有时要进行面批,个别指导,同时在评定学生的作业时,对学困生要多采用适合其学习状况和性格特征的鼓励性评语,让学困生每天有所收获和提高,自觉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加强家校合作,转变教育观念
英语科比较特殊,记忆的任务较多,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很多背诵任务只能让学生在家完成。但学困生一般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经常积极与家长接触与沟通,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改变他们一贯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使部分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不定时地与家长联系,可打电话或通过网上家长学校,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及表现(但不能一味的告状),或者把孩子需要背诵落实的知识告知家长,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完成。通过家校联系,一些原本对孩子已完全丧失了信心的学困生家长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为教师了解、转化学困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更多的家长也树立了正确的成材观,掌握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会科学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败,正确客观地要求孩子。因此,加强家校联系对于转化学困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困生的成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综合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教师只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困生”充满热情, 充满信心, 不断努力寻找适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困生从失望,自卑,孤独中走向自信与成功,那么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放心“小学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课程辅导》 2014.
3. 伍蒙棣.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关键词:“学困生”信心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
正文:
英语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并突出了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当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承认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加大对学困生的转化力度。而学困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着,有很多学困生在升入七年级时对学好英语信心十足,斗志昂扬,有誓不学好英语,决不罢休的势头,但一学期不到,成绩就慢慢跟不上。而且,这样的学困生数量随着年级的递增,课堂教学内容及难度的加大而增加,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更为普遍,是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它直接制约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分析学困生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促其转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
1、学习基础因素
由于学校地处沿海边缘城市,外来生源较多,这些外地生几乎占了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在这些人中,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差,有的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没有英语的底子,26个字母不会读写,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起点上已经与本地生拉开差距,再加上新教材词汇量大、内容多,很多学生听课存在困难,这部分学生在几经努力收效甚微后,慢慢地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继而失去信心而放弃学习,成为学困生。
2、学习态度因素
学困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随便应付或者没有完成,他们在课堂上讲话、开小差,干别的事,有些人甚至出现逃课的情况;而且学困生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一旦他们对网络和游戏上了瘾,他们更是无心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
3、家长因素
很多学困生的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对孩子缺乏管教或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则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青春期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对学习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的变化过程。同时学困生家长也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英语无用,只要学好语文和数学就可以了,因此这些也间接地影响学困生过早地放弃英语学习。
4、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缺少方法的指导,对学困生辅导不及时、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学生一旦不完成作业或是不背诵课文,老师便以罚抄为手段,造成学生的厌恶情绪。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训斥辱骂,慢慢地学生由不喜欢学科教师发展到对学科的抵触,甚至放弃不学。
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尊重学困生,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好成绩,所有这些都是潜藏在差生的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差生学好英语的动机,诱导他们投入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困生,当他们考试失败或犯错误时,不要过多地指责,埋怨他们,不要再伤害他们脆弱的心,要更多地和他们沟通,以心交心,在交心过程中摸清他们的性格和爱好,找出成绩差的原因与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重新正确认识“自我”,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一发现有进步的苗头,就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时刻意识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鄙视他们,意识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老师好感了,继而喜欢上他的课,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2、加强学法指导, 因材施教
(1)学法指导
英语学困生往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事倍功半,很多学困生抱怨单词太多了,记不住,他们往往在学习单词时注上拼音或汉字,使读音不准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哑巴”英语,完全靠死记硬背而不是根据读音拼读记忆单词,所以很容易遗忘。他们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背英语单词,但收效甚微,等隔天老师听写时,一个都写不出来,他们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是读英语的料。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其对于学困生,他们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困生过好词汇关。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在学生刚进初一时,就注重语音的教学,学习生词时,将单词以音节分开写,让学生结合语文拼音的拼读方式发音,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现在学困生基本都会看音标读单词,同时教学拼读规则,教记忆单词的技巧,即从最基本的词根通过词缀学习其他词性以及相应的词组和习惯用语。
(2)因材施教
由于“学困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优生相比有明显差距, 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较差,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降低标准。例如,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篇阅读文章,到了初二年阅读量更是加大到了2篇阅读课文(Reading),这对于“学困生”相当吃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优生要求能复述课文,而对“学困生”只要求他们能回答一些简单Yes或 No问题,选择问答或判断正误等。在知识的检查落实上,对学困生而言,主要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在布置作业时对学困生减少作业量或降低作业难度,如让学困生进行抄写,朗读等。作业批改时,有时要进行面批,个别指导,同时在评定学生的作业时,对学困生要多采用适合其学习状况和性格特征的鼓励性评语,让学困生每天有所收获和提高,自觉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加强家校合作,转变教育观念
英语科比较特殊,记忆的任务较多,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很多背诵任务只能让学生在家完成。但学困生一般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经常积极与家长接触与沟通,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改变他们一贯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使部分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不定时地与家长联系,可打电话或通过网上家长学校,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及表现(但不能一味的告状),或者把孩子需要背诵落实的知识告知家长,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完成。通过家校联系,一些原本对孩子已完全丧失了信心的学困生家长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为教师了解、转化学困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更多的家长也树立了正确的成材观,掌握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会科学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败,正确客观地要求孩子。因此,加强家校联系对于转化学困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困生的成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综合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教师只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困生”充满热情, 充满信心, 不断努力寻找适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困生从失望,自卑,孤独中走向自信与成功,那么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放心“小学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课程辅导》 2014.
3. 伍蒙棣.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