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不同个体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药物的血小板抑制率; 2.分析冠心病传统高危因素与血小板抑制率的相关性,探讨血小板药物抵抗的高危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之间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putanewa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岁以上成年人),收集纳入235名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血脂、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CRP)、高血压病、糖尿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冠脉积分( SYNTAX score )。应用血栓弹力图( thrombetastography, TEG)通过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 )途径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受体途径测定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即AA%和ADP%。将血小板抑制率以50%、90%为界分为三组:抑制抵抗组(<50%),抑制有效组(50%-90%),抑制显著组(>90%);单因素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有意义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找出血小板药物抵抗的高危因素;并应用ROC曲线评判血小板药物抵抗高危因素的预测价值;AA%与ADP%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本研究应用CFMS LEPU-8800 西芬斯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服用标准剂量双抗的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示:阿司匹林,抑制抵抗组 26 人(11.06%)、抑制有效组42人(17.88%)、抑制显著组167人(71.06%);氯吡格雷,抑制抵抗者53人( 22.55%)、抑制有效组102人(43.41%)、抑制显著组80人(34.04%)。 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与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呈正相关(r=0.397,P<0.001)。 3.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体型、Syntax2、URCA、HbA1c、HCRP与AA%均呈负相关(P<0.05);年龄、吸烟、体型、Syntax2、HbA1c、HCRP与ADP%呈负相关(P<0.05),女性患者ADP%易于低下。 4.ROC曲线分析显示:HbA1c对于预测血小板抑制率最有统计学意义,当HbA1c≥6.45预测为血小板抑制抵抗时,此时的预测灵敏度为77.05%,特异度为75.86%,正确指数为0.529。 结论: 1.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 2.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龄、肥胖、HbA1c、HCRP、Syntax2、高尿酸血症为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高龄、肥胖、HbA1c、HCRP、Syntax2、吸烟、女性为氯吡格雷抵抗的高危因素。其中以HbA1c的预测价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