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又响起那支悠远的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090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好久没去看我的小学老师谭笔生了。趁着放假,我回云阳去看望了她。
  那是一个灿烂的早晨,我来到了谭老师家。只见谭老师躺坐在靠椅上,没有了几年前的硬朗,于是,我亲切地叫了声:
  “谭老师。”
  “你哪一个?”
  “我——吴维山。”
  “呵,维山啊,你坐,你坐!你再不来,就可能看不到我了。我现在眼睛也不行了。前不久,还到重庆去做了个肾上的手术,把肾上的一个肉瘤割了下来。”听到这儿,我赶紧坐在老师身旁,和她拉起了家常。寒暄之间,我突然发现墙上贴着夏一阳(谭老师的丈夫)老师送给她的80寿辰诗:
  风雨八十年,泥泞共患难。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神仙。
  哎呀,失礼!我暗自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来为老师祝寿。谭老师见我的窘相,便说开了:
  “夏丹(谭老师的大儿子)说,你要来为我祝寿,我叫他不通知你,也没通知其他人,只是自家人在一起为我过了个80岁生日。”
  接着,她又说:“维山,你再来看我的时候,可能就是黄土了。我给你弹个曲子,作个纪念吧!”
  于是,老师在钢琴上弹了起来:“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
  看到谭老师的指尖在琴键上飞舞,随着她轻声的哼唱,此时的我,温暖而百感交集。眼泪也止不住地向外流。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悠扬的琴声,却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儿时那个特殊的年代。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便遇到了从县城实验小学下放来的“右派”谭笔生老师。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漂亮,声音好听。
  那天,谭老师教我们读《一捆教科书》。那个年代,大家都不用普通话教学,可谭老师却说道:“同学们,这篇课文我用普通话给你们读一遍。”谭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一范读,这时,教室里就静寂了。大家沉浸在谭老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里,真切地感受到延安小学的孩子们那种对书的渴望。尤其是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那一捆教科书的情境和他断断续续的话语:“书……书……”“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一直深深地留存于我的记忆里。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谭老师的诵读。由于我很听话,加之她的家庭成分和我家的家庭成分一样“高”,所以她对我格外关注。
  每天放学前,她就把一篇从报纸上选下来的文章交给我,让我第二天一大早在学校后面的山头上用话筒大声地播出去。或者,让我在她家看小人书。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是在每天的黄昏后读完的。主人公阿廖沙在一天做了十多个小时的苦工之后,趁着主人都睡着了才起身借着圣母像下的灯光读书。即使惨遭毒打,从身上钳出了四十二根刺,他还是坚持读书。那时还年幼的我,看着阿廖沙对书的渴望,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虽然儿时不懂生活清苦,只要有伙伴一起玩耍也很容易开心,但是阅读的确是第一次让我在精神世界里得到了满足,被他寻梦的足迹牵引着、慰藉着……
  我觉得谭老师那一阵子对我的训练,播下了我对书的热望。
  期末,各班推荐“三好学生”,谭老师见我成绩好、表现好,就对全班同学说道:“毛主席说,讲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要重在政治表现。吴维山同学虽然家庭成分不好,但他表现好,所以我提议推荐他为学校‘三好学生’。”台下同学一致通过。
  我读书以来,从没被评过“三好学生”。散学典礼那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准备领奖状。当学校冉主任开始念“三好学生”名单时,我全神贯注地听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主席台,渴望早早听到“吴维山”三个字。当我听到冉主任宣读到“宣布结束”时,我惊呆了,“三好学生”名单里没有我。这时,谭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维山,可能是冉主任漏念了,等会儿我去找他。”散学典礼后,谭老师给我发了一支铅笔,并说,你的名字誊写时漏掉了。
  从那以后,我决心要好好表现,心底也逐渐产生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有一天,谭老师带队支教去了。代课的向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练习题,叫我们用“热爱”造句。于是,我写下了这样一个句子:我最热爱谭老师了。当我把本子交上去时,代课的向老师看后,厉声吼道:“你怎么能热爱她呢?你应该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明天,你就不要来上课了!”后来,这个代课老师还向学校领导反映:“谭笔生在和党争夺青少年……”
  在代课老师的威吓下,我不敢来上课。谭老师听说我的情况后,便和领导争论。在那个秋日的星期天下午,谭老师便把我接到了她家,并说道:“明天你就来上课!”
  谭老师的宿舍就在音乐教室旁。她不光教我们语文,还教全校的音乐。她见我闷闷不乐,于是,她一边叫来了她的二儿夏颂和我一起玩耍,一边走到风琴旁弹了起来: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
  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
  阿里山林涛在耳边震响。
  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
  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挂在心上。
  ……
  这个歌,我喜欢听,因为我的舅舅就在台湾。听到这歌,我就想念他。谭老师唱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我发现了老师眼角闪动着泪花,于是,我也哭了起来,夏颂也哭了起来。在那个无人关注的下午,我们就随着琴音的流动和老师的歌声,眼泪纷飞。
  尤其联想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插图: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童工正往一条大船上背一只很大的木箱,下面配有一句“一定要解放台湾!”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顿生对台湾小朋友们的同情和对亲人的挂恋。
  后来我才知道,谭老师的亲人也在台湾。丈夫就因为这个,不幸无辜蒙冤入狱。反属、台属、右派集一身,有人动员她,这么多“帽子”你是吃不消的,赶快和丈夫划清界限——离婚。可她却说:“不!我自己的人,我自己晓得,就是他真的犯了罪,我有责任也便于对他进行帮助!”
  吉人自有天相。1978年,她的丈夫平反昭雪,谭老师重新回到县城小学教书。
  一天下午,已过上课时间,上课铃声还不响,谭老师觉得奇怪,于是,巡视了校园一遍。只见全校同学乱作一团,也不见领导和其他老师的身影。她就问门卫,门卫说,校长家和别人打起来了,老师们都帮忙去了,你还不去?可她转念一想,全都走了,学生没人管学校要出大问题。于是,她敲响了铃声,并在广播里喊道:通知,由于特殊原因,今天下午全校各班改为自习,由各班班长组织大家学习。然后,她就在校园里巡视起来。后来,学校开会,校长竟影射她不近人情。再后来,我也才知道那次推荐我为“三好学生”,学校没通过,是谭老师自己为我买了一支铅
  笔……
  我正为这逝去的一幕幕而感动,突然,琴音停了,截断了我的追忆。谭老师说:“这支歌伴随我从风雨中走过。普希金说得好——‘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此时,她的话语让我顿生无限敬意。脑子里涌出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写照!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创新”便是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坚持融合创新,要发挥的是技术优势,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  我试着借鉴“建构学习理论”来描述童真语文,其中的工具观便是“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建构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建构工具,信息技术便成为智能时代现
个人小传  “陈老师的课,总是与众不同!”  “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  这是很多老师听了我的课、我的讲座后,给我的评价。其中,有褒奖,也有批评。无论褒贬,我都接受。因为,我会“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  小船。  也许,骨子里有点不安分的基因,从小就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数学课上,我总是向老师求证我的解题思路对不对;语文课上,我经常因为一个句群里层次的划分,和老师据理力争。好在我很有礼貌,老师们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的是鸟儿寻找树,并唱歌给它听的故事。  二、品味诵读,感悟友情  师:好!其实,不管是讲,是读,是听,这个小故事都感动了无数人。  师:那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生:鸟儿和树。(师板书:鸟儿 树)  师:下面,让我们来猜测一
一、导入:初步感知“和”意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历史故事。谁来读课题?  生:《将相和》。  师:《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有好多国家,最主要的有7个: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些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其中有个秦国,依仗自己力量强大,常常寻找借口进攻别的国家,人称虎狼之国。《将相和》讲述的就是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个故事。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将相和
三年级,我们换了一间有阳光明媚窗台的新教室。我和学生把窗台开发出来种了植物,养了小动物,并称它为“阳光阳台”。从此,这里生机盎然、惊喜不断——大蒜宝宝在我们的悉心照顾下生根长叶;小蜗牛从养殖箱偷爬到阳台的窗帘上;水仙在寒冬中竞相开放;家里废弃的萝卜头也在这里抽出了新叶,重新绽放生命的光彩……阳台上的生命故事,成为我们班习作起步阶段学生的习作对象和习作素材。  我为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安排了八项内容,如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庄子》中有《寓言》篇,“寓言”二字即始见于此。外国寓言作品中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还有古印度的寓言。  那么何为寓言呢?在传统的文论中,认为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所谓“寓”,即“寄托”之义也,寓言就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谭达先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繁冗松散之笔;语言非常
本课生字  会认的字:乌 鸦 处 找 办 旁 许 法 放 进 高  会写的字:只 石 多 出 见  教学设计  一、字理析题,导入新课  1.出示乌鸦图片,让学生观察了解乌鸦,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乌鸦是怎样的:“黑色的”——是从它的颜色上观察;“是一只鸟”——是从它的形态和数量上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乌鸦是一种羽毛黑色的鸟。  2. 字理析解“乌”。从上面对乌鸦的描述中引出“乌”字,“乌”是象形字,繁
教育教学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提升词语的掌握能力,因为只有学好词语,才能为后续的句子、段落、篇章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脱离语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情景衬托,才可以更容易理解知识。但从当前小学语文低年级
语文和审美天然地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神内涵——语义之中。语义直接而密切地反映着我们的主客观世界,主客观世界无尽的美蕴藏于语义之中。语义是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语言可以是词、词组(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一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义系统,它包含着词、句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因此,感知文本之美应当以词、句的意义理解为对象和载体。  一、聚焦词的内涵去拓展  人类语言有时被称为“词的
文本解读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安排了《查字典》(音序查字法),这  是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字典。学会查字典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还是辅助自主阅读都有积极的意义。统编本教材在一下《语文园地一》和《语文园地二》的“字词句运用”中分别安排了有关大写字母“找一找,连一连”和“读一读,记一记”的练习,为《语文园地三》音序查字法的正式学习做了铺垫,体现了统编本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设计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