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DIY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手记:习惯了拍摄“纯影像”的学院派学生们,一直将表达自我、追求个性作为摄影的宗旨,但上了李媚老师的“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这门课后,他们不仅对纪实类摄影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自己经历了从选题到拍摄再到后期编辑的全过程,真正来了回图片故事DIY(自己动手做)!
  
  课题: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
  指导老师:李媚(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
  学生: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2000级学生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刘力宏曾请我给摄影系2000级学生开“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课程,主要分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两个部分。“报道摄影”重点讲述了专题报道的几种基本类型、图片叙事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规则、细节在报道中的作用等。图片编辑课程主要讲述了选题的发现、选择与策划、如何选择图片、如何把握图文关系等。
  同学们在学习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
  1、鲁美摄影系的教育特点是侧重艺术教育,学生们的课程基本是纯影像训练,所以不太适应图片叙事的拍摄。
  2、拍摄选题的选择上,由于同学的知识结构与阅历所限,一方面一相情愿,想当然;一方面不太容易把握摄影特性,选题实现的可能性不强,拍摄效果受影响。
  3、问题出得最多的是在编辑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会做减法,舍不得剔除照片。并且不太会把握一个故事的叙述层次,结构比较混乱。
  当然对于初次接触专题报道的同学来说,出现这些问题都是非常自然的。我的课程作业就是希望同学们把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出现在上课的过程中,以便使同学们能够较快地适应日后的工作。
  我对作业的要求是
  一、写出书面的拍摄计划。目的是训练同学的选题思考能力,同时,便于与拍摄结果形成对照,由此发现同学在选题考虑时存在的问题。
  二、具体拍摄时间不得少于五天(不包括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和与对象沟通)。我把时间作为一个硬性指标的理由是:时间是选题深入的必要保证;时间是对拍摄者耐心的考验。最后的结果证明,大凡拍摄时间长能耐得下心来的同学,其图片故事的质量都相对较好。
  三、编辑自己拍摄的图片故事,并且形成版面。作业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完整地经历一次“图片故事”的拍摄到编辑传播的工作过程,作业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出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理解课程内容最好的经历。
  伍笑: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能自己体会,百样人就有百样属于自己的幸福。要把这些普通人的幸福通过一张图片展现出来,将被摄者所处的环境、身份、精神面貌与个体特征明确地展现出来,就是我对这组图片的定位。于是在编辑排版的时候,我选取了被摄者内心愿望这一点作为切入,加强文字与图片之间对话的这种趣味性效果,使整个版面的感觉更加生动。图片中较大的一些是SONY-F717拍摄,最大光圈、速度自动,较小的一些是SONY-P71拍摄,光圈快门自动。
  (评语)伍笑最初报的选题计划并不是拍摄幸福,进入具体拍摄时,选题计划实现不了。这种现象不只伍笑一个,许多同学也都如此--想象与实践发生冲突。选题实现不了大多因为:第一、选题根本不具有视觉实现的可能,第二、同学能力无法胜任。现在的作业是伍笑灵机应变的结果,充分抓住了对象职业、性格特征来表现主题。这次的作业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从拍摄到编辑都有新意,因此获得了最佳作业奖。
  杨冬:拍摄《民工模特》之前,我并未接触过报道摄影,仅仅是从图片以及情节方面去了解报道,通过这次亲身实践,从拍摄到编辑,使我对报道摄影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体会到编辑的重要性。鲁美的后门聚集着一些特殊的“模特”。这是一个由民工组成的职业模特群体,是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特殊团体,这也是我选择他们进行拍摄的原因。我同他们在一起过了5天,逐渐地了解了他们,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故事,赚更多的钱是他们共同的心愿,这个模特市场是他们实现心愿的一个支撑。佳能EOS1N相机 20--35mm镜头、50mm镜头 机内测光F8
  (评语)这个选题有两个同学拍摄,杨冬的作业比另一位同学好的原因:一是对于拍摄对象较为深入地了解,图片与文字的细节都说明了她拍摄的深入。二是体现出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图片、文字结构清晰,有层次,叙述也明确。
  都晨:一直以来,夸张、个性的摄影语言是我所追求的,直到上了李媚老师的课,我才意识到:留影与报道,才是摄影的本质。做报道摄影是要把事件用图片来表达清楚,无论你采取什么形式,无关乎你所用的相机好坏。抱着这种心态我走进了儿童村。我先选择了傻瓜相机拍摄,在对事件有了把握后,才把大相机拿起来,在关注事件本身的同时再注意拍照的形式及其美感。这次拍摄我主要用了尼康F80相机和奥林巴斯自动傻瓜相机,光圈多在f 5.6 -f16 之间,速度为1/500 秒-1/15秒。
  (评语)都晨的作业与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许多相同题材的拍摄相比更具有一种真诚和平实。选择自己较好沟通的人群进行采访,往往能够迅速找到进入的通道。都晨的编辑最初结构杂乱,而且漏掉了一些好的图片。经过与她讨论之后再编辑,叙述结构清晰,有节奏,效果大不相同。都晨在编辑上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同学们往往一是都不愿做减法,二是不太会选择自己的图片。
  上官星:李媚老师上课,几乎每一张关于细节的照片都要给我们详细分析,她把一些很有名气的杂志直接拿给我们看并让我们了解编辑和记者是怎么来工作的。此外,通过给我们看一些她非常熟悉的摄影家的作品,给我们讲解这些摄影家是怎么来看待问题的、在拍照片时是什么样心态、怎样处理细节......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后来拍摄的时候我直接拿上课学的要点套用,很轻松就进入了状态,我拍的是《菏泽枣梆剧团》,用的是佳能 EOS30相机, 多是抓拍,晚上使用闪光灯。
  (评语)上官星关注这个选题的时间较长,用心良多。他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与研究。因此,他的拍摄成为全班最好的报道摄影作业。他的拍摄带给了我们一个地方戏的生存状况,最为可贵的是他拍摄了大量的细节,而细节是拍摄者深入程度的考量。上官星的问题也出在编辑上,存在着虎头蛇尾的问题。开篇与结尾的失重使这个故事的传播效果减弱。




幸福在哪里? 各具特色




走进儿童村 它还能走多远?
其他文献
经久耐用曾经是人们生产生活用品时的一个目标,一种标准。比如照相机,人们要求它能够长期使用,能够经得起酷暑耐得了严寒。触摸着坚固的金属机身,那种手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但就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计算机时代,许多观念变了。  以前,在单位里照相机是一件固定资产,在家庭里是一件可以传之后代的财产,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就数量而言,仅有越来越少的某些高端产品还具有原来的属性——经久耐用,大量的产品变为时尚消费品
期刊
期刊
《大众摄影》杂志在2003年曾经用不同的视角对确善能制造的福伦达“SL”系列镜头进行过较为详细的介绍,近来笔者有幸从福伦达北京办事处借到了两款新面世不久的确善能35mm单反镜头,想借助此文把使用后的感受介绍给广大读者,以便在选择这类镜头时作为参考。    福伦达“SL”系列镜头是日本确善能公司于2000年之后相继推出的,目前共计有五款,其型号分别为:40mm F2 Uitron Aspherica
期刊
高教课堂开课了。  本栏目旨在将高校摄影专业当中的一些带有实践性的课题搬到杂志上来,在这里,可以看到老师对某个课题的解释与对拍摄实践的要求,以及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如此,我们的读者,也就相当于上了一节摄影课了。  但是至此并没有结束,每节课后,我们还布置了针对读者的“课外作业”。读者可以把自己的“作业”寄给我们,我们会从作业里挑选出优秀作业,同时也请担任此课题指导的老师进行点评。(编者按)    课
期刊
2004年4月28日,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的成员,我与《中国摄影》杂志的主编吴常云先生,以及《中国摄影报》副主编张晓蓉女士在日本长野县的诹访小城中的精工爱普生公司的总部共同采访了精工爱普生集团副总裁丹羽宪夫先生,话题是“爱普生数码影像在摄影专业领域的发展”。  记者:现在的数码影像发展迅速,您认为数码影像在全球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爱普生又是怎样地应对这一发展趋势而制定自己的产品研究与发展方向
期刊
拿到手里的这套三本为一系列的“活时代”丛书——《你好,孩子》、《中国农民肖像》与《肉体与精神的痛》,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当代最优秀的纪实摄影”。这套并不讲究印刷的图文书,显然更关注其普及性,但我猜想并非所有读者都能够明白所谓“纪实”意味着什么。这个曾经在摄影界引起误读,导致争论的词,随着摄影师的实践,理论家的研讨,它的内涵逐渐清晰——如今“纪实摄影”已经明确了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种摄影流派的地
期刊
2004年4月16日,一场名为《四海萍踪 --武四海世界风光摄影艺术展》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影展的作者--武四海先生,河北大名县生人,英国皇家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常务副主席、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九十年代开始,他因工作需要来往于世界数十个国家,利用工作之余捕捉着自然界的真、善、美,以唤起世人对大自然的珍爱。其影展《四海萍踪》的风光作品或秀美、或静谧
期刊
2004年6月25日19时,高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摄影界同仁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摄影家而痛惜。  7月11日,我们前往高帆同志的家中,和高帆的妻子牛畏予、儿子高腾、孙子高初再次追忆高帆。至亲的言语总是真实而感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而丰富的高帆。    高帆是个革命文艺战士    记者:从牛畏予对高帆的评价中,我们感受到了牛畏予对高帆的由衷赞美。在她的心中高帆是一面旗帜。
期刊
那天拿到李江树的新著《有狼的风景》,晚上看电视知道这天(4月23日)正是世界读书日。  江树是摄影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的作品《石鲁》感动无数的观众,画家石鲁满头冲动的白发,一口缺损的牙齿,脸上愤然的表情,引发经历十年磨难、遭受文革摧残人们的共鸣,政治运动对人的迫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江树又不仅仅是摄影师,他以散文在文学领域为人称道,我见到他已经出版的散文集就有好几本。说起出书,时下实在
期刊
从1918年到1959年,人类处于现代摄影阶段。这个阶段的摄影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个性,不屑于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观念,注重内省,强调创作主体的本原表达和个人生命体验的圆满释放,追求表现意识下的深沉情感和心理深处的客观真实。作品冷峻多义,折射出这个时期人们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以及危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异化。创作思想明显带有主观和非理性的倾向,甚者流露出颓废的色彩。在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