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摄影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18年到1959年,人类处于现代摄影阶段。这个阶段的摄影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个性,不屑于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观念,注重内省,强调创作主体的本原表达和个人生命体验的圆满释放,追求表现意识下的深沉情感和心理深处的客观真实。作品冷峻多义,折射出这个时期人们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以及危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异化。创作思想明显带有主观和非理性的倾向,甚者流露出颓废的色彩。在这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中,反映没有了,只存在着表现;形象描绘没有了,只剩下元素组合。它贯穿于20世纪20——40年代,艺术史家称其为“现代主义” 。1917出现的“抽象摄影”、1918年问世的“达达主义摄形”、1923年产生的“新即物主义摄影”、1924年兴起的“超现实主义摄影” 和1949年兴起的“主观主义摄影”。这些摄影流派的出现,虽说都受制于社会,是历史的必然。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摄影的艺术观念和摄影艺术的品类,也开拓了摄影艺术语言和造型空间。
  在前面“纯粹派”一文的结尾中有这样叙述∶“后来这个流派衍生出两个分支,又各自发展成两个新的摄影流派∶‘新即物主义’ 和向线条、简约、歪曲和图案化的抽象方面发展而成的‘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 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尾,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次大战彻底动摇了西方知识界对现实的信任,认为只有精神世界才是真实的,于是在艺术领域出现了“抽象艺术”。在这些艺术家眼中艺术创作只不过是一种精神渲泄,而人的精神是“抽象” 的而不是 “具体” 的,像音乐。因而他们认为造型原素——点、线、面、色等——就像音乐中的音符,如果给予某种恰当组合同样可以表情达意。这一派的理论家说∶具象在于表现世界,而抽象则创造世界。这种艺术思潮首先出现于美术界。
  1921年,匈牙利摄影师L . M. 纳吉(L . M .NAGY)就职于当时欧洲前卫艺术中心包豪斯工艺学校,受该校著名抽象美术家W . 康定斯基(W .KANDINSKY)的启发和影响,潜心拍摄“抽象摄影” ,创作出大量的抽象摄影作品。并进行了理论总结。他说∶“通过黑、白、灰三色表现为空间的紧密程度。通过控制色调和质感,产生一种非物质的效果。总之,就是运用光的效应。因为(它们)能促使我们通过视知觉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直接情绪感应”。后来又在W. 康定斯基的探索下,该流派扩大了表现手段,创作中引入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开拓了“抽象摄影”的艺术空间,正式建立起自已的摄影流派。
  由此,我们可以将“抽象摄影”的造型特征概括为∶艺术语言的符号化;作品内蕴的情绪化;画面构成的平面化;被摄物体的元素化 。
  这一流派的摄影师有∶曼·雷(MAN RAY)、L.M. 纳吉(L.M.NAGY)、A . 西斯金德(A .SISKIND)、A.L. 科伯恩(A.L.COBURN)┅┅;著名作品有《鞘》(1913)、《旋涡式照片之一》(1917)、《构成》(1918)、《自画像——侧面》(1922)、《鸟瞰》(1928)、《无题》(1944)等。




物影照片 抽象形态




鸟瞰 构成
   
其他文献
听说目前市场上佳能EOS 300D和尼康的D70脱销,可见数码单反已经走下了专业摄影的神坛。不过很多人又反映这两款相机不够成熟,还应该再等等看。那么在这样一个时期里,数码单反是等还是买呢?    该出手时早出手  娜塔莎    数码相机的诞生的确吓了传统摄影一大跳,在摄影界二者孰正孰侧的地位至今还没能成为公论,然而因为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之快产生的令消费者不知所措的问题却又摆在面前。何时拥有一款称意
期刊
经久耐用曾经是人们生产生活用品时的一个目标,一种标准。比如照相机,人们要求它能够长期使用,能够经得起酷暑耐得了严寒。触摸着坚固的金属机身,那种手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但就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计算机时代,许多观念变了。  以前,在单位里照相机是一件固定资产,在家庭里是一件可以传之后代的财产,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就数量而言,仅有越来越少的某些高端产品还具有原来的属性——经久耐用,大量的产品变为时尚消费品
期刊
期刊
《大众摄影》杂志在2003年曾经用不同的视角对确善能制造的福伦达“SL”系列镜头进行过较为详细的介绍,近来笔者有幸从福伦达北京办事处借到了两款新面世不久的确善能35mm单反镜头,想借助此文把使用后的感受介绍给广大读者,以便在选择这类镜头时作为参考。    福伦达“SL”系列镜头是日本确善能公司于2000年之后相继推出的,目前共计有五款,其型号分别为:40mm F2 Uitron Aspherica
期刊
高教课堂开课了。  本栏目旨在将高校摄影专业当中的一些带有实践性的课题搬到杂志上来,在这里,可以看到老师对某个课题的解释与对拍摄实践的要求,以及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如此,我们的读者,也就相当于上了一节摄影课了。  但是至此并没有结束,每节课后,我们还布置了针对读者的“课外作业”。读者可以把自己的“作业”寄给我们,我们会从作业里挑选出优秀作业,同时也请担任此课题指导的老师进行点评。(编者按)    课
期刊
2004年4月28日,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的成员,我与《中国摄影》杂志的主编吴常云先生,以及《中国摄影报》副主编张晓蓉女士在日本长野县的诹访小城中的精工爱普生公司的总部共同采访了精工爱普生集团副总裁丹羽宪夫先生,话题是“爱普生数码影像在摄影专业领域的发展”。  记者:现在的数码影像发展迅速,您认为数码影像在全球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爱普生又是怎样地应对这一发展趋势而制定自己的产品研究与发展方向
期刊
拿到手里的这套三本为一系列的“活时代”丛书——《你好,孩子》、《中国农民肖像》与《肉体与精神的痛》,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当代最优秀的纪实摄影”。这套并不讲究印刷的图文书,显然更关注其普及性,但我猜想并非所有读者都能够明白所谓“纪实”意味着什么。这个曾经在摄影界引起误读,导致争论的词,随着摄影师的实践,理论家的研讨,它的内涵逐渐清晰——如今“纪实摄影”已经明确了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种摄影流派的地
期刊
2004年4月16日,一场名为《四海萍踪 --武四海世界风光摄影艺术展》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影展的作者--武四海先生,河北大名县生人,英国皇家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常务副主席、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九十年代开始,他因工作需要来往于世界数十个国家,利用工作之余捕捉着自然界的真、善、美,以唤起世人对大自然的珍爱。其影展《四海萍踪》的风光作品或秀美、或静谧
期刊
2004年6月25日19时,高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摄影界同仁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摄影家而痛惜。  7月11日,我们前往高帆同志的家中,和高帆的妻子牛畏予、儿子高腾、孙子高初再次追忆高帆。至亲的言语总是真实而感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而丰富的高帆。    高帆是个革命文艺战士    记者:从牛畏予对高帆的评价中,我们感受到了牛畏予对高帆的由衷赞美。在她的心中高帆是一面旗帜。
期刊
那天拿到李江树的新著《有狼的风景》,晚上看电视知道这天(4月23日)正是世界读书日。  江树是摄影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的作品《石鲁》感动无数的观众,画家石鲁满头冲动的白发,一口缺损的牙齿,脸上愤然的表情,引发经历十年磨难、遭受文革摧残人们的共鸣,政治运动对人的迫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江树又不仅仅是摄影师,他以散文在文学领域为人称道,我见到他已经出版的散文集就有好几本。说起出书,时下实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