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异同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1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生苦短、儿女情长的核心基础上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妇女受传统伦理思想和封建意识桎梏的影响,与西方女性的性格特征有着典型的差异,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代表小说《简·爱》给世人带来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简·爱,她的人生经历和典型性格鲜明突出,历经百年终成经典,以此为参照也具有典型性。
   一、中西方女性性格的相同点
   从人性角度来看,女性与男性在性格上是有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多姿多彩。不难发现中西方女性性格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应当是性别因素注定了女性的特有性格。
   (一)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爱情是人类孕育的美丽之花,对其向往与追求是女性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真挚爱情奋争的故事让人沉迷。勃朗特笔下的简·爱追求的是纯真的爱情,她所持的爱情观远离了权力富贵,倾向于恋爱双方能不能保持真诚,因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默契与沟通。正因为如此,罗彻斯特步入一无所有的境地时,简·爱依旧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没有半点犹豫,更何况他已成为了十足的盲人。《氓》的女主人公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痴迷与尊重,对氓的耐心解释以及劝他不要生气,也说明了对爱情的执著。在中国传统男女行为规范里,男耕女织是约定速成的生活模式,妇女做好家里的事情无疑是对爱情的最好经营,氓的妻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都说明了这一点。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可谓世人皆知,鲁侍萍虽为女佣,但对周朴园还是有着深深的爱意的。
   (二)强烈的命运反抗意识
   勃朗特所处的时代大致在西方女性主义觉醒时期,因而在其作品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具有时代的烙印,那便是对命运不公的现实进行反抗,真诚地呼唤和追寻纯真的爱情,对男女本身的地位平等性进行争取,《简·爱》及其主人公自然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在一个男权社会里,简·爱没有选择顺从,而是在骨子里蕴藏着反抗意识,并充分彰显出来。比如说,她受到了表哥的欺压,做出了对抗的理性选择,让人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形象。与海伦不同,她在洛克赫斯特院长的虐待下表现出了勇敢的抗争。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同样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氓之妻针对丈夫的行为发出了“及尔偕老,老死我怨”的声音,刘兰芝以死亡的方式来抗争不公平的婚姻和命运,窦娥的“血溅白练、雪飞六月、亢旱三年”的三桩誓愿更是彰显了我国古代女性的强烈反抗意识,俨然从个体的反抗上升到了对天地的反抗。
   (三)坚定执着的信仰观念
   信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支撑着人的成长和发展,这在大部分小说中都有所体现。简·爱这一人物的信仰观念无疑是坚定执着的。就其生存处境来看,她父母双亡,在贫苦的生活状态下应当也存在着精神上的孤寂,无助之感伴随左右。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变得更加坚强,用信仰来激励自己,度过艰辛困苦的生活,迎来了人生的最终幸福。当然,这也与西方民众的宗教信仰有关,但确实从中获得了奋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中国女性也是有着坚定执着的信仰观念的,抑或是人性使然,抑或是观念引导。最为典型的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底层农村妇女。当她得知可以捐门槛可以救助灵魂时,她充满了期待,想尽办法积攒到了十二元鹰洋,无奈的是四叔家不变的态度让她希望的泡沫瞬间破裂,但这也抹不去她灵魂深处的期待。
   二、中西方女性性格的不同点
   不可否认,时代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女性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用西方近现代女性文学形象与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形象进行对比似有些不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西方的道德伦理观念等因素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处于上世纪初的祥林嫂依旧保存着传统妇女的性格特质。
   (一)截然不同的理性与反思意识
   简·爱在生活上坚持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在困境中乐观自信,[1]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为普通女性的她拥有着理性意识。这种理性意识内化于她的灵魂骨子中,外化于待人接物上。在與人交往过程中,她更多地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对人予以一个准确的认知,而不是随波逐流,按照别人的评判标准和喜乐好恶与之接触。独特而正确的视角让她交往了很多朋友,她也以理性意识拒绝了不少的人和事。比如说,里德太太就是一个刁钻苛刻的人,简·爱没有因此而屈服,选择的是积极的抗争,捍卫了自己在盖茨海德府的尊严。得知她去世后,简·爱又能不计前嫌,非常真诚地去为这个曾经的“敌人”送终,足以说明她的理性意识,正因如此,她的人生是精彩富足的,与悲惨的身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简·爱是一个能不断进行自我反省的人,善于在自己身上查找问题。面对里德太太的虐待与不公,她首先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省,思考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并主动与之进行沟通,这是难得的、可贵的。再如,罗切斯特的不辞而别,常人可能会充满抱怨指责,而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哪里没做好,这可谓是恋爱中的大度之举。不难看出,简·爱的反思之举让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明白人、理性人。在现行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中,简·爱具有的理性和反思意识是难以找到的,即便有那么一丁点也随风飘散。氓之妻更多的归咎于自己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就是说自己的姿色渐退,另外就是氓对爱情的背叛,感情一变再变,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亦是对自我品行(妇德)的说明,从字里行间难以看出一种理性与反思,这或许是中国女性的相同之处。
   (二)男女平等意识的典型差异
   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近一个世纪来的事情,勃朗特创作《简·爱》时的英国并没有处于女性具有很高地位时期。不难推测,当时的创作大多数是弱化女性的刻画,男性才是社会实质上的主角,女性仅仅处于陪衬的次要地位。作品以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在男权社会中渴望独立、自由和平等,勇于抗争、追求精神独立的新女性形象。[2]简·爱是一个勤学上进的人,后来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拥有了经济来源,为人格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在与罗彻斯特恋爱时,她坚持了相互尊重、双方平等的良好关系,也为真挚的爱情奠定了基础。当然,这种观点和行为与当时的普世价值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简·爱人物形象受人青睐的重要原因,她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女性主义在所处时代的建构与发展。反观我国历史,董仲舒由“阳尊阴卑”出发,确立了“夫尊妇卑”的伦理规范,并在此之上,提出“夫为妻纲”的道德准则。随后,班昭在认可女性“卑弱”身份的前提下,详细阐释了《周礼·天官》中的“四德”,使之成为禁锢女性行为的枷锁。[3]在封建思想和专制思想约束下的古代妇女自然而然地缺失了男女平等意识,同样,古代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也是严重缺乏平等思想的,更确切地说是没有男女平等这个概念,甚至是创作者都没有这个观念和意识。氓之妻追求的并不是与丈夫的平等地位,刘兰芝希望的也仅仅是焦仲卿和焦母能像其它家庭一样对待自己。而现代作品中鲁侍萍和祥林嫂,他们的自我定位和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佣人,并没有能有与人平等的想法,注定了不能像西方女性那样靠着强大的勇气和信念支撑,凭借自己的能力最终寻获了真正的幸福,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兰,张爱萍.《简·爱》的主人公人物性格浅析[J].海外英语,2020(18):231-233.
   [2]付俊.学习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简·爱》教学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9.
   [3]安春焕,温航亮.“三从四德”与封建女性行为规范的形成[J].铜陵学院学报,2011,10(06):78-79.
  张忠成,山东省蒙阴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灌注式教学等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依然存在,所以教师应该改变现代诗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一、强化朗读,加深感悟   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多带领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在朗读前后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的教育目标,与之相适应的群文阅读教学成为了适应这一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实践。本文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阅读高中读本》为教材依托(该读本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广泛使用),选择“梦想的声音”作为群文议题,确定林语堂《论梦想》为“1”文本,以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叶兆言《民主斗士闻一多》、《动物故事两则》、梁启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朗读明确提出要求以后,初中语文课的朗读环节逐渐被重视起来,比如以往课前预读代朗读、课上“默读速读代朗读”[1]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观,课堂的朗读环节逐步得到恢复。然而,正如有同志指出的那样,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进入課堂,语文教师的范读越来越少了”,[2]而据我们多年初中教育实习掌握的情况看,语文朗读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的确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说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要么侧重于认知,要么侧重于情感,又或者是认知与情感的综合,这实际上也对应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程改革当中,曾经有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如今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區,回首20年前开始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再思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笔者以为,在实际的教材分析或者文本解读过程中,固然没有必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完全切割,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之下,偏重于某一方面还是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选入课本的每一篇经典课文的解读,通常都有着两个思路:传统的课文解读思路是紧扣课文,完全以课文作为解读的对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具备应有的深度。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解读的对象只是课文本身,因此不足以保证学生具有必要的广度。而对于教师而言,日复一日的对课文解读,容易让教师形成一种课文解读疲劳,并且容易让教师的课文解读视角变得狭窄。为了规避这些缺
文本特征,首先指它的文体特征。文体特征,是教学内容确立的重要因素。其次,与其相应的表情达意方式,也是文本特征的一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高中文言教学中,应基于文本特征和核心素养视域处理文本、设计教学,从而打造精美的课堂。   一、根据文本
最新的部编语文教材中,变化最大的无疑是自读课文。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加大了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凸显了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并且在自读课文的体例编排上,新教材也做了精心的调整,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样式:①文章后面增加了阅读提示,给予学生链接材料和补充信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②文本中附带了贴心的“旁批注解”,把整篇文章的重点及时提示给学生,及时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③自读课文的两侧
《项链》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一个阶段里有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主人公追求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这种虚荣心导致了一场生活的变故,从而使主人公失去了十年的青春年华。这样概括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不太全面的,有简单化的倾向,不太符合作品的愿意。实际上《项链》所表现的思想是双重的——由主人公玛蒂尔德物质生活的虚荣心作祟,而导致她的一场变故,丢失了一挂贵重的项链,这个变故对一个小市民来说是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PISA阅读素养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重点测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下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多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肖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值得人钦敬的民族英雄,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土,怀念亲人,音乐成为表达他对家乡思念的媒介,也成为他召唤人民对敌斗争的武器。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美景,介绍肖邦故居的历史与现状,追叙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