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美无言 器韵纷然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s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极尽华美,却不事张扬;它色彩热烈,却从不流俗。从新石器时代的单色素漆到战国秦汉极具个性的红黑对比,从魏晋南北朝的夹苎工艺到隋唐两朝金银平脱、嵌螺钿的创新发展,從宋元的静谧简朴到明清的皇室奢华、不惜工本,中国漆器历经数千年发展,以质地轻巧、工艺繁复、色彩亮丽、气质典雅而惊艳世界。
其他文献
晋文公重耳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名列春秋五霸之中,与其十九年颠沛流离之经历密切相关,没有这段经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晋文公……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叙述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之事,不作首尾,别无结构,逐段写出,在《左传》中别为一格。晋文公在外十九年,在狄国十二年,驰骋四方,七年而已。回国为君,已是暮年。楚成王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此篇传文便是详写其备尝艰难、动心忍
期刊
方寸之间,是文字的古拙隽永、中和浑穆;方寸之间,是笔意的铁画银钩、苍劲驰骋;方寸之间,是刀法的天趣节律、曲致流畅。形神、虚实、阴阳、奇正、刚柔、方圆、疏密尽得其间,篆与印之博大精深、千姿百態,蔚为壮观。一字见心,一印华彩,线条纵横下的是传统艺术精粹的集成,更是三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
期刊
京剧《碧玉簪》是程砚秋大师早期的代表作,在文本、主题、艺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本文重点以『梳妆』『洞房』和『病房』三场戏的核心唱段来导赏这部经典作品,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们高度关注经典剧目的传承。  剧情及创作背景  京剧《碧玉簪》说的是明代礼部尚书张瑞华有女玉贞,许配给了同乡赵启贤。玉贞表兄陆少庄因求婚于她先被拒,买通了媒婆,于婚前托词骗得玉贞的碧玉簪,并伪造了一封情书,乘
期刊
现代考古证明,在中国,商代便使用了印章,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印章,原本的社会功能是“以检奸萌”。通俗一点说就是以“凭信”获取“防伪”的目的。帝王和大臣用它彰显皇权,百姓用它证明身份。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它挂在腰间,此为佩印;百工将印记留在陶器、青铜器上,以表示制作者或作坊地,此为“物勒工名”;在系腰带的带钩上制作印章,谓之带钩印;将印烧烫后,在马的身上烙出印记,标明归属,谓之烙马印。
期刊
印章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之一,歷来为文人所重视。古人关于篆刻的实践和理论层出不穷,不仅出现了很多篆刻大家,也诞生了诸多理论著作和印谱。现代人学习治印,绕不开这些名家和典籍。  印章艺术之发展始终与汉字、书画艺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既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也离不开文人墨客的灵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印章艺术大放异彩,尤其在艺术家的推动下,古人关于篆刻的实践经验不断累积,篆刻理论则不断丰富
期刊
一座塔,一座园。或厚重,或灵动。古塔与园林相辅相成,或因塔成景,或以塔为园,于庄严宁静中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彰显着人文意趣与和谐之美。  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走进某一处园林,多会遇见一座塔。  一座塔,可以是白色的,象征着圣洁与庄严;一座塔,可以是灵动的,承载着历史与传说;一座塔,可以是古雅的,展示着艺术与沧桑。在园林中行走,遇见一座塔,便邂逅了一园风景。  有一种塔是白色的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
期刊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扩建于清光绪年间。何园是我国十大私家园林之一,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何园坐落于古运河东南段北部的扬州市广陵区徐凝门大街,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造园精致,是我国晚清时期园林之精品,为我国十大私家园林之一。  何园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旧址是清乾隆年间的双槐园(吴氏片石山房)。清光绪九年(1883年),卸任官人何维键(1835年生,字汝持
期刊
以刀为笔,金石为笺。方寸之间融天地万物,朱白之际寓阴阳哲学。一枚小小的印章何以传承千年,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艺术符号?几千年来以印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篆刻艺术经历了哪些变化?  篆刻学也被称为“印学”,通俗的理解可以定义为印章制作与应用的艺术学科。古文献中对印章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玺、印、章、宝、钤等不下20种。现在经常把篆刻和印章等同而论,实际上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早期形式也不只印章,还有符节、封
期刊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中,有一件元代雕漆名家张成制作的剔犀云纹盘,漆层多达数百层,光泽莹润,圆盘内外雕饰云纹,刻工精湛。刀口处,四道朱漆夹杂于黑色漆层间,是为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记载的“乌间朱线”技法,既显深沉又不失细腻,风格内蕴却难掩精致。  除剔犀外,漆器的技法风格千文万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用其制作器物的国家。由于漆具有防潮、防腐、防虫蛀的功用,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漆
期刊
明清易代之际,坚守气节的晚明士人对清军入侵采取了不同策略:或抱持抗战决心,舍生取义;或逃遁山野湖海,隐居避世。浙江余姚人朱舜水先是积极抗清,当复明无望后,他又流亡日本,对日本近现代的儒家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晚明著名儒者,因他曾三次被明末和南明皇帝特征而未就,故人又称之为“征君”。舜水本是朱之瑜的号,他东渡日本后,日人多以此号称之,故此名在日本较为知名。  朱舜水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