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你如何治印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章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之一,歷来为文人所重视。古人关于篆刻的实践和理论层出不穷,不仅出现了很多篆刻大家,也诞生了诸多理论著作和印谱。现代人学习治印,绕不开这些名家和典籍。
  印章艺术之发展始终与汉字、书画艺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既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也离不开文人墨客的灵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印章艺术大放异彩,尤其在艺术家的推动下,古人关于篆刻的实践经验不断累积,篆刻理论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印章艺术由此在中国传统书画“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创作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习印先学书
  中国印章始于商周,秦汉时有较大发展,唐宋时有所废弛,元代时复兴,清代又重盛。随着朝代兴衰和时局起伏,印章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如印章之内容日益丰富,有官职、字号、吉语和古诗词等;种类随之增多,有官印、私印、店铺名印和闲章等;材质愈见繁杂,金、银、铜、铁、木、石、陶、牙皆可治印;制作方法不断进步,铸造、磨制和刀刻各领风骚。
  古人治印,必先学书。书法与印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不可分割。即使是没有文字的肖形印,也必须要掌握书法线条的质感,这也是要求印章文字要有书写感,而书法文字要有金石味的原因之所在。从治印的角度来讲,刀法正是笔法的延续,不练笔法就无从下刀。因此,古人在学习治印之前必须先通晓古文字的相关知识和书写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读懂并理解古代印章遗存,进而创作出带有自身风格的篆刻作品。
  秦统一六国之后,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因而治印往往先从小篆入手。如此,既能追溯先秦古文字,又能推演之后文字的发展脉络。而学习小篆的必备工具书就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工具书。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历代学者对此书多有校勘、注释和研究,如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解字》多以此版为蓝本。清代金石学兴盛,亦有众多学者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上述研究使古代文字不断清晰,可辨认的文字数量不断增加,为艺术家进行篆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印章艺术不断发展,直至晚清和近代,印坛中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各大流派。
  现代的篆刻字典类书籍有陈天银主编的《中国篆刻大字典》,收集历代篆书和篆刻用字,可为篆刻提供更大的辅助,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治印需有法
  篆刻家在着手治印之前,需要系统地学习篆刻论著,即专门论述篆刻史和篆刻经验技法的专著。
  唐宋是中国印学理论发展史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官印的印面普遍较大且印边逐渐加宽。除官印之外,私印不断发展且开始应用于书画鉴藏之上,如唐太宗“贞观”连珠印、李煜的“建业文房”印等。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对52方公私印章进行过记述,宋代亦有谢月《秦传玉玺谱》等诸多研究著作,但这一时期综合性的研究著作不多。囿于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多数著作业已失传,但现存少量的典籍依然表明,唐宋学者对印学的研究已开始深入。
  元代印学始于赵孟頫,其“复古论”在元代艺坛具有巨大影响力。他还曾摘录《宝章集古二编》中具有代表性的汉印340方,编订成《印史》一书。
  元代篆刻家吾丘衍(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的《学古编》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篆刻论著。吾丘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龙游)人,寓居杭州。他的《学古编》成书于元大德庚子年(1300年),该书由“三十五举”“合用文集品目”和“附录”三部分组成。
  《学古编》全书叙述了篆隶书体的演变及篆刻的章法与刀法等有关知识。其中,“三十五举”部分主要阐述篆、隶演变史及篆刻知识,后人往往直呼该书为“三十五举”;“合用文集品目”部分概述篆刻学中的书文、碑刻、器版本、字体等各方面的知识,为篆刻理论分类阐述之首创;“附录”部分则介绍“洗印法”等五种可应用于治印的基本方法,可供初学刻印者借鉴和参考。而且,该书还提出“篆法优先于印法”的理论及其基本内容和结构形式,重点强调篆法对印法的影响。
  《学古编》被称为中国印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将篆法与章法放在同一高度进行论述的著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全书上承秦汉古玺,下启明清诸家流派,为后世篆刻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借鉴,其后历代篆刻家的篆刻理论著作均如该书一般强调篆法为先,如邓散木所著《篆刻学》,以“述篆”为首,其次“述印”,亦是篆刻理论的代表著作。
  明代篆刻理论则以《印说》和《印经》较为全面。《印说》作者为周应愿。该书主要采摘前人旧说,并有作者自己的见解,阐述了官、私印制之起源与沿革,以及治印的篆法、章法和刀法等。全书共有二十目,各目一篇,开篇先设小序,然后专题阐述。该书还详细论述了印学源流和治印心得,并结合书法之笔法来论证篆刻中的刀法,是明代极有影响力的篆刻评述性论著。
  《印经》一书是朱简编著。该书不但辨识了部分战国玺印,还对中国印谱史进行了整理。因成书于明末崇祯己巳年(1629年),故该书对明代文人篆刻家的作品进行了归纳、分类和评说。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首次划分了篆刻流派,如以文彭(号三桥)为首的“三桥派”,主要人物有李流芳、陈万言、徐象梅、归昌世等;文彭的弟子又自出机杼,自创流派,如以何震为首的“雪渔派”和以苏宣为首的“泗水派”等。
  印谱与流派
  印谱,指篆刻的作品集,既有单独成谱,也有与印学理论著作合编成册。篆刻家对照印谱进行临摹,犹如练习书法或绘画时对照传世古代书画作品进行临摹、学习,是提升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印谱的作者既有篆刻家个人,也有篆刻流派集体。明代文彭开文人治印先河,其弟子中的代表人物为何震。文、何二人以“灯光冻”为原料进行创作,使石质印章开始流行。何震取法秦汉玺印,以冲刀入印,刀法猛辣,文字苍劲,布局疏密均匀,开“皖派”先河,传世有《雪渔印谱》。同派中还有以平稳风格为主的汪关,代表作为《汪关印谱》。
  “皖派”之后,至清代,篆刻界又出现了“浙派”,代表人物为丁敬。丁敬为浙江钱塘人,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初学文彭、何震,后学程邃,并参照古代典籍博采众长。其治印多用短刀碎切,文字生涩坚挺,章法平匀,印风高古,传世作品有《武林金石录》《龙泓山人印谱》。
  “皖派”与“浙派”之外,还有以邓石如为代表的“邓派”,这一流派对后世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邓石如从古代碑刻入手,师法“二李”小篆,以书入印,印从书出,其印文线条婀娜刚劲,文字布局疏密有致,传世印谱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
  今人若想学习治印,还可翻阅篆刻家方去疾编订的、汇集124位明清篆刻家作品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收录有古玺印5708方的《古玺汇编》也不可错过。其他印谱合集如《中国历代印谱丛书》收录18种印谱,《封泥汇编》主要收录秦汉泥封,《古图形玺印汇》则收录古代肖形印800余方,等等,均可作为学习治印的“教科书”。这些典籍是后世学习篆刻的重要资料,也是传承中国印章文化的媒介。
  在中国艺术史上,篆刻作为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作抒怀表意的重要手段,历来为文人所看重。大多数古代艺术家对印章的优劣皆有明确的判断,更不必说能够亲自动手制作印章的专家了。
  方寸之章能显出艺术家的修养。印文为诗,行笔为书,布局为画,奏刀为印,缺一不可。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印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将走向何方,应是当代篆刻艺术家所关注的重点。
  毛代炜,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篆刻与印章之名、之用,今人多有熟悉。其是在牙、角、玉、石、木、金等材料上,用刀镌刻出文字或图形,然后以钤压痕,起到昭信的作用。  自商代而起,印章的历史延续三千年之久。其最初作为信用凭证而出现。秦汉以来,随着集权制度的发展,官印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被帝王诸侯、庙堂官府广泛使用,并对印章的名称、形式、文字和使用场合作出严格的规定。  唐宋以后,文人開始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之中,
期刊
明式家具不仅是一种风格,更代表一种典雅的生活方式。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建平,用设计巧思赋予作品气质与内涵,为人们展现了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明式浪漫与历史想象。  许建平,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原苏州红木雕刻厂总设计师。1970年进入苏州红木雕刻厂工作,从事中国古典家具设计50年,在明式家具设计方面颇有建树。曾参与中南
期刊
学规是书院的精神纲领,也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唐宋时期兴起的书院,作为古代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有着自己所要遵循的规章制度,即学规,又称条约、揭示、学约、规约、训规、讲规、会约、院规等。最早有资料可证的书院学规出现在北宋初年。到了南宋,理学与书院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书院开始制定学规,以指导院生的学习和学术活动的开展。理学大师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既得到了官
期刊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传诵千古,其情真挚感人。该诗可以看作诗人和琵琶声、琵琶女、客的多重共鸣,这三种『共鸣』 ,你听出来了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传诵千古,其情真挚感人。该诗可以看作诗人和琵琶声、琵琶女、客的多重共鸣,这三种“共鸣”,你听出来了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作《吊白居易》诗以示悼念: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期刊
他们是科举场上的冠军,也是书法场上的王者;他们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文采令人敬仰;他们的书法作品精彩纷呈,饱含家国情怀,书品和人品为后人称道与尊崇。  每个人都有一个状元梦,但在古代这个梦不好圆。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状元,除了自身具有过硬的学识修养,还要写得一手好字。书法与状元有啥关系?字好不好有多重要?看看这几位古代状元的书法作品和人生经历就知道了。  书贵瘦硬方通神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778
期刊
红学的进步,需要克服惯性思维,跳出想当然的小圈子,借助信息技术,以实证视角重新理解原材料。 考据理念是一种新尝试,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数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猜想层出不穷,以至于相关研究成为一门学科—红学。然而,今天的红学似乎走入了瓶颈。市面上很多有关《红楼梦》研究的书籍,各出奇谈,充满各种主观臆断,而缺少实打实的论证。这些解读文字,实际上是作者个人意识流对文学的再
期刊
晋文公重耳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名列春秋五霸之中,与其十九年颠沛流离之经历密切相关,没有这段经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晋文公……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叙述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之事,不作首尾,别无结构,逐段写出,在《左传》中别为一格。晋文公在外十九年,在狄国十二年,驰骋四方,七年而已。回国为君,已是暮年。楚成王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此篇传文便是详写其备尝艰难、动心忍
期刊
方寸之间,是文字的古拙隽永、中和浑穆;方寸之间,是笔意的铁画银钩、苍劲驰骋;方寸之间,是刀法的天趣节律、曲致流畅。形神、虚实、阴阳、奇正、刚柔、方圆、疏密尽得其间,篆与印之博大精深、千姿百態,蔚为壮观。一字见心,一印华彩,线条纵横下的是传统艺术精粹的集成,更是三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
期刊
京剧《碧玉簪》是程砚秋大师早期的代表作,在文本、主题、艺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本文重点以『梳妆』『洞房』和『病房』三场戏的核心唱段来导赏这部经典作品,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们高度关注经典剧目的传承。  剧情及创作背景  京剧《碧玉簪》说的是明代礼部尚书张瑞华有女玉贞,许配给了同乡赵启贤。玉贞表兄陆少庄因求婚于她先被拒,买通了媒婆,于婚前托词骗得玉贞的碧玉簪,并伪造了一封情书,乘
期刊
现代考古证明,在中国,商代便使用了印章,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印章,原本的社会功能是“以检奸萌”。通俗一点说就是以“凭信”获取“防伪”的目的。帝王和大臣用它彰显皇权,百姓用它证明身份。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它挂在腰间,此为佩印;百工将印记留在陶器、青铜器上,以表示制作者或作坊地,此为“物勒工名”;在系腰带的带钩上制作印章,谓之带钩印;将印烧烫后,在马的身上烙出印记,标明归属,谓之烙马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