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拥有、显现、仿真与扬弃异化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b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批判到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再到鲍德里亚的仿真社会批判的理论变化,揭示了现代社会异化由拥有到显现再到仿真的变化.这些异化形式渗透到教育中来,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异化问题在更高的水平上不断重新再生.异化使教育背离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对其产生根源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探讨在新时代如何有效克服这一现象.
其他文献
“凿壁偷光”作为勤苦读书的教育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是,这则故事既不载于正史,也不发生在科举流行的时代.通过梳理,可知凿壁偷光经过了笔记记载、类书辑录、诗词谱写等多重流转,最终被人作为确信无疑的史实.而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及早施教的原则,科举制度的兴起,更给了这一故事塑造的力量.在凿壁偷光的背后,其实是承载着家庭对子女,个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向往.
青少年期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把冒险行为定性为问题行为虽有合理之处,但未能考虑冒险行为之于青少年存在的意义,导致了青少年立场的缺失.从青少年立场来看,冒险行为是青少年解决其成长问题的行为,是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外部表征.依循教育现象学的立场,首要和根本的不是去矫正教育者眼中的冒险行为,而是立足于青少年自身,走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体验.教育实践转向青少年立场,教育者要做到从习惯性思维转向反思性思维、从客观解释转向生命体验、从行为控制转向关系建构.
住房特征对我国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利用Meta分析法系统分析了住房的各维度对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拥有住房产权、高住房质量、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房价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存在拐点;房价收入比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为负,房租收入比的影响则为正.城市规模、代际差异、户籍特征三个变量都对住房产权与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关系有显著调节效应,而城市规模、户籍特征只对住房公积金与定居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
诚德在儒学美德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种兼具“天道”和“人道”之特质、“即本体而工夫”的德性,然而诚德的深刻意蕴常常为现代生活所遮蔽.德性伦理学的视域中,“至诚无息”呈现出儒家实践理性的根源与本体,人之德性获得高明、博厚、悠远之“形而上”根据;“诚者自成”展现出儒家实践理性的意义与价值,成己、成物、成事、合内外之道意味着德性何以自成目的性.儒家诚德现代义理的探讨,是阐释儒家德性论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能为当代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应急响应失灵是应急管理实践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也是困扰应急管理研究的一大难题,然而应急管理研究中却缺少应急响应失灵的概念.概念的缺乏不仅不利于理论的建构,而且也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本文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并借鉴了政策理论的研究,将不相称性视为应急响应失灵的本质特征,区分出不相称性的不同维度,在理想类型的意义上为应急响应失灵建构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既为识别现实中的应急响应失灵问题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系统方法,也为进一步的测量和评估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基础性概念.
大数据技术为实现流动人口治理精准化提供了支持,为流动人口治理带来了新的历史转机.从精准治理内涵出发,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特征及其运用机制,借助系统理论建构了大数据技术支撑流动人口精准治理的分析框架,并以东莞市“智网工程”创新实践为例,阐释了大数据技术如何通过健全需求识别机制、优化方案设计机制、改进问题处置机制、升级监督反馈机制等途径给流动人口治理提供支撑,从而实现流动人口治理对象、工具、流程、保障的精准化.研究成果揭示了流动人口精准治理背后的“技术密码”,为流动人口精准治理提供可操作化的创新方案.
董事会或董事实施监督、制约外部股东的行为,是公司治理中的新问题,表现形式包括直接批评外部股东、提议或实施反收购措施等.董事会不可放弃的基本功能是监督、制约公司控制者(控股股东或管理层),独立董事的设置亦是为了增强董事会的这一功能.董事会对监督外部股东等其他主体行为的监督不可背离监督公司控制者的基本使命,必须满足三项条件:符合公司利益;保持中立、防止偏袒控制者;避免自身的利益冲突.董事包括独立董事个人亦需遵守这三项条件.董事不应以董事的个人身份对非控制者行使监督,而必须通过董事会的合议程序.董事会合议时,针
本文对第二语言汉语学习策略使用进行纵向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特点和规律.研究采用定制的第二语言汉语学习策略问卷,在四个时点上(3、6、12、18个月)分别对42名英语母语者汉语学习策略使用进行四次跟踪调查,测量了策略使用的量的大小与前后变化,刻画了学习过程中策略变化轨迹,分析了策略的选择发展与语言问题情境及个体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者策略使用存在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策略使用呈非线性发展,语言学习策略使用随着语言问题情境与个体认知而变化.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汉
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物质利益难题”是激发马克思研究反贫困问题的直接动因.共同富裕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基本的伦理向度,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必然.普遍性规范与特殊性规定、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策略、批判性立场与建构性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彰显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理路,也给现代社会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在所有制结构、利益主体、推进层次、实现路径与内涵形式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创新.
汉民族频繁迁徙的历史造成了汉语方言的分化、融合及区外流播与演变.流播在外的同源汉语方言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了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变化.针对同源异境汉语方言进行比较研究,是相对中观的视角,可在明确接触背景的前提下,有效考察外部语言环境的不同影响,探讨语言接触与方言接触影响下的不同演变机制,同时,还可利用同源方言及其异境变体所形成的空间差异推导演变发生的时间链条;另一方面,语言接触背景下相对稳定的成分亦是汉语方言内部核心特征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