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真爱的教育信仰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h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车飞驰在青藏线,不知不觉中过了格尔木、过了那曲,我们走上了真正的高原,走上了向往已久的圣城拉萨,一种和天相接近的感受,让人浑身都有着神圣的滋味。
  只是眼睛被另外的情景吸引了:在拉萨的大街上、小巷里,特别是在布达拉宫广场,在大昭寺,在任何一个角落,总会看到一些磕等身长头的人,他们以“五体投地”的方式行礼叩拜,目光坚定,旁若无人,鱼贯前行。这样的场面着实令观者震惊,但于他们而言,确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些信徒从东西南北各地而来,从僻远的乡寨走来,在朝圣之路上一走就是一月半年,甚至三五年。信徒中有耄耋老人,也有稚嫩小孩,他们衣衫褴褛,风餐露宿,甚至沿街乞讨,最终一路磕头汇聚于此,虽历经艰辛,面容依旧自然安详,内心虔诚纯净、丰盈幸福!
  这是笔者西藏之行的亲眼所见和真切的内心感受。周国平曾说:“宁静是丰富的存在。”那些信徒究竟因什么而有着这样饱满的精神呢?我想,归根结底应该是人生的信仰,是对藏传佛教真挚的爱。
  有一篇文章里曾说:“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趋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了。”灵魂的萎缩和空虚必然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对于任何人而言,要想拥有一颗聪慧睿智的心灵,需要信仰;要养成一种深邃博大的精神,需要信仰;要形成一种高贵雅致的人格,更需要信仰。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对教育的信仰。朱自清先生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雅思贝尔斯说: “教育需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 只是教学技术而已。”伟大的教育家们都有自己坚定的教育信仰,孔子信仰仁和礼, 卢梭信仰自然。教师有教育信仰,既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站在施教者的角度看,教育是需要信仰的。教育作为一项拯救人类灵魂的事业,虔诚、热情、执著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履行教育使命、奉献个人才智、实现人生意义的动力。在社会道德滑坡、教育虚浮的背景下,教师最缺乏的还不是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而是如何在平凡艰辛的教育岗位上坚守自己的教育哲学,百折不挠地抵制种种利益诱惑,虔诚地身体力行教育使命、矢志不移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意义世界。
  站在受教者的角度看,教育也是需要信仰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那么, 教师依靠什么来引导学生成“人”呢? 从教育现实看, 教师主要依靠传递系统知识来引导学生发展。而知识只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人却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学生并非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也不是教书的机器,因此,教人成人必须超越知识论。信仰与知识不同,“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一定的中间环节, 它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 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 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 并依靠信仰而生活”。信仰本质是人对自我人生的整体性把握。因而,教育信仰突破知识世界进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世界, 促使教师自我成人, 进而引导学生成人。
  从磕等身长头的信徒来看,信仰的本质就是爱。而教师也应该是“教育”的信徒,教师的教育信仰本质其实也就是对爱的信仰。
  教育是灵魂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教育的过程也只会是爱的过程。因此说,教师对爱的信仰是教育信仰的灵魂。尤其是当今社会教师的教育信仰功利化、庸俗化,爱的信仰更显得重要。
  当代教师如何践行教育中爱的信仰?
  博爱生命,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爱的信仰首先要求教师博爱生命。博爱生命,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生命。信仰真实的生命本身,善待和珍惜每个生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和精彩,值得老师付出。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在“原我”的基础上共同进步;爱学生的所有方面,就是要欣赏学生的优点,也要正视他们的不足,因材施教,智慧引领,扬长避短,促进其全面发展。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这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本能,是爱的信仰之前提。
  感召灵魂,唤醒为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苏霍姆林斯基宣称: “我的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 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 在于建造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极的关怀。现实中的教育往往缺乏对灵魂安顿的设计,存在于这种教育中的个体,要么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要么惟利是图、巧取豪夺,要么苦苦探寻、无所适从。当丧失了爱的信仰的教育以技术的、理性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的人的时候,表现出的恰是对人的忽略和漠视。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深入人心, 触及灵魂, 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人之为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揭开和除去功利性和工具性对整个人生的蒙蔽, 使学生的精神回到生命的本源, 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 理解自己的当下处境,激发内心中真、善、美的因子,并形成稳定、积极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超越现实,坚韧地追寻理想。
  投射情感,传递爱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以“爱”为教育的理想和信仰的教育者是不配称之为“老师”的,因为他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他永远把自己定格为一个灵魂的拯救者和高高在上的宣讲者,和自己孜孜以教的学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隔膜。而有教育理想和信仰的教师才一定是一个充满着爱与自信,洋溢生命活力和职业自豪感的“人”。
  教师并非神佛圣贤,和常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但教师引领着班级氛围,培育着学生情感,如果受到太多的情绪干扰,影响教育质量,打断教学进行,甚或阻碍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和完善人格的发展,那就是重大的负面诱导。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德高业精日臻完善,并懂得榜样的无穷力量,学会投射美好情感、管控自我情绪。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用长久的信念和整个教育生涯来实现,一如老僧的禅定,因而以“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未尝不是一生的修行,一如磕长头者的淡定、从容与坚持。
  爱的信仰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使得存在于教育情境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于是,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了一个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人只有在信仰的引导下,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存在,才可能将世界改造为有意义的世界。教师是社会信仰的保护者和养育者,没有信仰的教师不可能开展社会性信仰教育,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引领我们走出时代困境的重要精神源头。
  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学生要读懂这些材料,没有阅读理解能力做保证,又如何能读懂这些阅读材料呢?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个案描述小丁,男,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在他的母亲刘女士的带领下,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据刘女士的叙述,小丁是以优异成绩考上现在所就读的省级重点中学的。但是现在,
考察当下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考察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就是进一步从历史进步的维度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和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两
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制度障碍来自于多方面综合因素,但总的来说,在政府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政府失灵和政策失效;在体制安排上,主要表现为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税费制度等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困扰,幸福正与孩子渐行渐远,快乐也从他们身边悄悄溜走。孩子们常常扮演着“学习奴隶”的角色,自主权旁落,生活体验贫乏,缺失了童年本应具有的幸福色彩。  中队作为队员们最亲切的家园,是少先队组织的中心环节。如何让孩子在中队中重拾快乐,重建幸福?笔者在中队中进行民主建设,开展丰富的活动,搭建多彩的舞台,让孩
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小学,一所清新雅致的校园,孩子们面孔天真,园丁们笑容灿烂。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位默默的耕耘者,她就是国内“雅行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王淑芳校长。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岑桑在小学美术课上画杨桃的一件事。年幼的作者根据父亲"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教海,把自己从特殊角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定位,让政府与农民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这对于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
一般情况下,辅导老师与来访儿童主要通过语言交流来开展心理咨询,但儿童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善,很难用语言充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他们却能有丰富而真实的表现。因此,要保证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建构良好的咨询关系,辅导老师要充分运用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方法与技术,而心像引导和释画技术则不失为有益的选择。  一、心像引导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辅导的前提保证。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借助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六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于2004年10月22-26日在重庆四川外语学院举行。这次大会由学会主办,四川外院承办。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共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