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州鼓词,又称瑞安鼓词,当之无愧的地方曲艺奇葩,并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脱胎于旧社会的民间艺术,在新文艺浪潮的冲击下生存空间日渐狭窄,所以,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鼓词 生存现状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07-01一、温州鼓词的生存现状
(一)鼓词流传至今当属奇迹
鼓词源于明末清初,脱胎于社会底层,用瑞安方言演绎,表现的多是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或者一些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虽然大部分故事已经烂熟于人心,但是依然能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传唱当属奇迹。根据瑞安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阮立忠先生介绍,鼓词艺人在册的有120多人,当红的有三四十人,比较有名的艺人的档期甚至被排到了一年以后,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二)受众在农村,听众老年化
如今鼓词的主要听众不仅集中于郊区和农村,而且集中于中老年人。在城市中虽不乏鼓词的爱好者,但是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城市中喜好鼓词的人一般是在下班之后利用网络或者CD等来欣赏鼓词。虽然同是爱好鼓词,但是已经失去了以前街坊四邻聚在一起品评鼓词,唱罢津津乐道生活趣事的朴实韵味。
(三)继承人匮乏,年轻一辈为数寥寥
虽然一些鼓词艺人的收入不错,但是出于两个原因,鼓词继承人仍然寥寥。其一是鼓词演唱对艺人要求相当高,需要鼓词艺人边演边唱边弹牛筋琴,一个人便是整个鼓词表演的主角;其二是家长很少主动愿意让孩子去学习鼓词,出于对鼓词这项传统艺术未来发展的担忧,总觉得演唱鼓词没有多大出息。
二、温州鼓词现状产生的原因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瑞安文联主席张鹤鸣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平阳木活字印刷术,现在不可能被应用于现代社会,只能被作为一种遗产被保留和怀念。类似的,鼓词也是一样,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我们能做的只有保留和延续它。造成曾经繁荣一时的温州鼓词落寞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时尚文化的冲击是鼓词面临生存挑战的重要因素;其二,鼓词本身慢腾腾的单档孤唱,无法与节奏明快激情火辣色彩纷呈的现代表演艺术相比,无法吸引年轻听众;其三,鼓词演唱以民间艺人为主,音乐水准普遍不高,致使鼓词艺术层次很难提升;其四,鼓词依赖于方言生存,而城市之间人口流动频繁,普通话的推广把温州鼓词生存置于尴尬境地。
三、温州鼓词发展模式的探究
鼓词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很难揣测,接受访问的鼓词作词家、鼓词协会会长等人被问及此时,都露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也只能从一些现状做一下揣测:
(一)继续生存于农村,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鼓词由于其表演内容和形式更接近农村群众,以及采用方言作为表达方式,在农村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而作为政府宣传政策法规的手段,也为其谋求一些新发展空间。但是若是仅仅如此,离消亡亦不久矣。
(二)搬上舞台,成为各大晚会的表演节目
温州鼓词作为地方戏剧的奇葩,曾被搬上过央视的舞台。当时张鹤鸣先生主持了改革工作,把一人独唱改为二人对唱,在对唱中又加入了八人伴唱。为了让全国观众听懂方言所表达的意思,把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每念一句方言唱一句鼓词,并做到方言和普通话同时押韵。这样的改革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一首《古道别》让全场观众感动流泪。所以,鉴于此,可以把鼓词发展成一种舞台艺术,作为地方特色和文化标志而在各种晚会上成为别具一格的节目。
(三)成为大众文化,为各年龄段人群接受并流行
要实现这点,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不仅需要青年作词作曲家,青年艺人,还要有青年观众的包容和接受。一位鼓词艺人曾经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瑞安方言版用摇滚来演绎,曾在海外侨胞中广泛流传。
四、结语
温州的传统文化的确灿烂,但是有很多濒临灭绝,大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觉。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虽然老祖宗剩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骄傲不已,但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可否能让其流传久远?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不置可否,也许未来将无颜提及这些灿烂一时的文化。所以,我们不希望鼓词只存留在乡野田间成为老人们的回忆,也不希望成为阳春白雪般高雅艺术而曲高和寡,唯有社会大众才是它肥沃的土壤。
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温州鼓词是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历史等多方面于一体的“活化石”,它不仅承载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悲欢喜乐,承载了维系温州人的思乡情怀,更是对温州人世世代代精神文化的传载。唯有这个“根”在了,才有温州人和其他地区人的不同,才有所谓的温州人。
【参考文献】
[1]赵雷.关于温州鼓词的几点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9(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鼓词 生存现状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07-01一、温州鼓词的生存现状
(一)鼓词流传至今当属奇迹
鼓词源于明末清初,脱胎于社会底层,用瑞安方言演绎,表现的多是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或者一些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虽然大部分故事已经烂熟于人心,但是依然能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传唱当属奇迹。根据瑞安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阮立忠先生介绍,鼓词艺人在册的有120多人,当红的有三四十人,比较有名的艺人的档期甚至被排到了一年以后,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二)受众在农村,听众老年化
如今鼓词的主要听众不仅集中于郊区和农村,而且集中于中老年人。在城市中虽不乏鼓词的爱好者,但是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城市中喜好鼓词的人一般是在下班之后利用网络或者CD等来欣赏鼓词。虽然同是爱好鼓词,但是已经失去了以前街坊四邻聚在一起品评鼓词,唱罢津津乐道生活趣事的朴实韵味。
(三)继承人匮乏,年轻一辈为数寥寥
虽然一些鼓词艺人的收入不错,但是出于两个原因,鼓词继承人仍然寥寥。其一是鼓词演唱对艺人要求相当高,需要鼓词艺人边演边唱边弹牛筋琴,一个人便是整个鼓词表演的主角;其二是家长很少主动愿意让孩子去学习鼓词,出于对鼓词这项传统艺术未来发展的担忧,总觉得演唱鼓词没有多大出息。
二、温州鼓词现状产生的原因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瑞安文联主席张鹤鸣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平阳木活字印刷术,现在不可能被应用于现代社会,只能被作为一种遗产被保留和怀念。类似的,鼓词也是一样,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我们能做的只有保留和延续它。造成曾经繁荣一时的温州鼓词落寞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时尚文化的冲击是鼓词面临生存挑战的重要因素;其二,鼓词本身慢腾腾的单档孤唱,无法与节奏明快激情火辣色彩纷呈的现代表演艺术相比,无法吸引年轻听众;其三,鼓词演唱以民间艺人为主,音乐水准普遍不高,致使鼓词艺术层次很难提升;其四,鼓词依赖于方言生存,而城市之间人口流动频繁,普通话的推广把温州鼓词生存置于尴尬境地。
三、温州鼓词发展模式的探究
鼓词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很难揣测,接受访问的鼓词作词家、鼓词协会会长等人被问及此时,都露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也只能从一些现状做一下揣测:
(一)继续生存于农村,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鼓词由于其表演内容和形式更接近农村群众,以及采用方言作为表达方式,在农村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而作为政府宣传政策法规的手段,也为其谋求一些新发展空间。但是若是仅仅如此,离消亡亦不久矣。
(二)搬上舞台,成为各大晚会的表演节目
温州鼓词作为地方戏剧的奇葩,曾被搬上过央视的舞台。当时张鹤鸣先生主持了改革工作,把一人独唱改为二人对唱,在对唱中又加入了八人伴唱。为了让全国观众听懂方言所表达的意思,把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每念一句方言唱一句鼓词,并做到方言和普通话同时押韵。这样的改革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一首《古道别》让全场观众感动流泪。所以,鉴于此,可以把鼓词发展成一种舞台艺术,作为地方特色和文化标志而在各种晚会上成为别具一格的节目。
(三)成为大众文化,为各年龄段人群接受并流行
要实现这点,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不仅需要青年作词作曲家,青年艺人,还要有青年观众的包容和接受。一位鼓词艺人曾经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瑞安方言版用摇滚来演绎,曾在海外侨胞中广泛流传。
四、结语
温州的传统文化的确灿烂,但是有很多濒临灭绝,大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觉。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虽然老祖宗剩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骄傲不已,但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可否能让其流传久远?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不置可否,也许未来将无颜提及这些灿烂一时的文化。所以,我们不希望鼓词只存留在乡野田间成为老人们的回忆,也不希望成为阳春白雪般高雅艺术而曲高和寡,唯有社会大众才是它肥沃的土壤。
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温州鼓词是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历史等多方面于一体的“活化石”,它不仅承载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悲欢喜乐,承载了维系温州人的思乡情怀,更是对温州人世世代代精神文化的传载。唯有这个“根”在了,才有温州人和其他地区人的不同,才有所谓的温州人。
【参考文献】
[1]赵雷.关于温州鼓词的几点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