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n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阅读速度很慢,耗费的精力极大,很容易疲劳。如果不能有效阅读的话,他们将来会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都出现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教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们如何阅读,而忘记教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为了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他还提出了一个十分高明的办法——读书给学生听。对此,我深有体会。从一年级开始,尽管我三令五申要求学生多看书,但学生真正去读书的却少得可怜。到了二年级,我就经常利用早读课或放学前这段时间读书给他们听,特别是给他们读一些童话故事之类的书时,学生们立即就会静下心来,睁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读完,我总是提出一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学习中探究发现,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如学习《咏华山》一课,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没有爬过山的就让他们试着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中国名山,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华山风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向往和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当场吟诵出一首歌颂华山的诗。這样,学生便带着想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在通过阅读情境的创设,不厌其烦的朗读,学生充分感受了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及华山之高之险,并为学生学习随文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提供了有效的铺垫。
  
  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乐读
  
  1、读与看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蜗牛现在和以前的样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2、读与画相结合
  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在认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来画一画蚕的一生。通过简笔画,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3、读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心无旁骛,锲而不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如学习《沉香救母》时,可设置问题如下:⑴沉香为了解救母亲,做了哪些事?⑵假如你就是沉香,你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去解救母亲?⑶你能想象一下他们母子团聚时的情景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读得专心,学得更轻松。
  4、读与演相结合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有想像力,常常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同悲。他们很愿意扮演课文中的形象,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要多从低年级儿童特点出发,读中演,演中读,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品悟。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模仿法庭审判,让乌鸦做原告,狐狸做被告,老师做法官,再请两位学生分别做狐狸和乌鸦的律师,去品悟狐狸的狡猾,乌鸦的弱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表演起来更是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此时,课文中的语言已经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5、读与写相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秋游》一课时,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后,仿照这段话说几句话,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再把这几句话写下来。有的同学这样写道:荷塘里的荷叶,有的小得像个巴掌,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雨伞,有的枯萎了,就像稻草人头上的大草帽。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也是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
  
  邢玉珠,中学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网络多媒体教学是以高科技为工具完成对知识的传输和接收这一过程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
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欣赏琳琅满目的珍品,对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情感的润泽,不无裨益。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式阅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读诗诵诗知诗意    古诗的重要特点是意境美,而意境美是通过
语文课堂“强迫症”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灌输,并一味地以师生认识的高度统一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本应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表面上正在努力尊重学生,而实际上仍在沿袭传统的教学做法,僵硬地扮演着课堂导演的权威角色,从而无意识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特个性,说穿了其实是欲遮还羞的“伪尊重”。    一.课堂强迫症的表现    教
水仙子  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祖籍山西太原,半生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辞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放荡江湖四十年的漂
《去槐花洲》的最亮点在结尾,女主人公的一场放纵邂逅原来只是一个梦。女主人公心有不甘,半推半就中意欲将梦变成现实,结果从售票员那里得到的回答却是“槐花洲?那是什么地方?……没有这一站”,于是一切就此打住,“我们坐回到候车室里,继续等我们要等的车”。  我不想对女主人公的梦的内容,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人际关系——爱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做出道德的或社会学的评价。这篇小说也有唯美色彩,其中谈到许多让人砰然心
黑格尔《美学》指出,文学及一切艺术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语言,形象,都属于“外在的形状”;“而灌注生气于外在形态的意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即内在实质。它体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魄,风骨和精神”,是作者的审美意识,渗透充溢在艺术形象之中,隐存与表现一个无限深广的心灵世界。  中国古代文论发端于“诗言志”“诗缘情”的观点,它明确地说明诗及其它样式的文学是作者心灵的“志”和“情”的
课堂教学中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我们身为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一张冷脸,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证明,死的、乏味的“情绪化”的教学,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
“活动单导学”模式这个概念确定了教师学生的关系——“导”与“学”。以“导”引“学”,以“导”助“学”,以“导”督“学”,以“学”促“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始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  一.以“导”引“学”  这里的“导”侧重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引导。这必然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对文本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達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利用教材优势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也是认知活动得以持续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他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导语激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