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激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145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网络多媒体教学是以高科技为工具完成对知识的传输和接收这一过程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色彩的变化,声音的轻重,画面的变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用P0wer point制作了课件:在一个关于罗布泊的传说故事中开始了教学,并且用以前的罗布泊的照片跟现在罗布泊的照片进行对比,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感官受到了刺激,加深了对事物的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变难为易。
  制作今昔月牙泉的对比照片时,再配上歌曲。通过多媒体的功能,将文字、图象、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事实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以生动、形象、通俗的方式,展示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
  
  教师设计好的导语,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整堂课的教学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人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人有很多的办法:故弄玄虚型、故事导人型、情景设置型、设疑引人型……不一而足,每种都有它的特点,教师能够很好地安排学生就会心存期盼,心有所问。
  例如,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就用“算命先生看相”这件事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上课我就说我会看相。下面的学生就很好奇,并引起了一阵骚动。接着我就索性说要不要给你们看看,这下学生更来劲了,一个个跃跃欲试。课堂的气氛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很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乘胜追击,就说算命这种东西的实质,无非就是骗人的把戏,只不过是察言观色罢了,说到这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不是真的会算命,只不过是教学的需要。
  接着,就引入正题,描写一个人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从语盲、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着手。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并且对文章的重点也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了。
  
  三、难易适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很重要。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太容易,学生不屑回答。因此要设计难易适中,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判断,又不会培养鄢种笼统的回答对与错的惰性思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漪老师认为:“让每一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思考、讨论。才能发挥聪明才智。”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中,如果问“作者喜欢什么花?”问题就太肤浅了。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这样问题难易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性格特征,也能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备课时,我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了几个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剖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绪,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四、恰当的结尾
  
  课堂的结尾有极强的艺术性,好的结尾应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听老师的课,又能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对课堂充满了期盼。
  例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结尾,可以给学生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能达到读书相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时,我就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让他们猜猜第二天的天气并把它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既能得到巩固,又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他文献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进而享受诗意般的人生。本文想就诗词,这一语文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部分,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并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一.情景回放  我踏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开始了新接初一的又一堂作文课。前几次作文课中我都是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而开展的。大部分学生反映不知写什么好,这次作文课我是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特设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旨在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刘和刚的一曲深情的《父亲》在教室里回荡,教室里的同学们被多媒体所展示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高三那一年”。“高三”又被人称为“高山”,似乎考生只有生活在书山题海中,才能攀登到成功的顶点,真可谓“往来为问题,谈笑只有题”。但如果不注意备考策略,备考往往是低效率的、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如下十大辩证关系。    一是全面科学复习与片面题海战术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相联的,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让每项知识发挥最
它不是我的遗产。农历正月至三月,年例重重复复  吃相与扮相挂高一条村的耀祖光宗  月白的中央村道,我用油抹的脸谱  描写风高的情节。几十吨的木材,组成柴堆  如召开盛大的会议,一年的火种在此时孕育  小孩子雀躍,体育课没有课本。家长借机教诲  一系列敬酬技艺,包括锣鼓声,鞭炮声的辨别  ——这当然不是我的遗产  鱼腥等待燃烧,病痛等待燃烧  太岁符等待燃烧,文化与知识等待燃烧  有三天的禁忌,去除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理性逐渐成熟,作文时,他们普遍喜欢写议论文;加上这种文体容易结构,便于“速成”,所以备受高中生的青睐,高考中选择写议论文的约占70%。但他们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的时候,要么举例失当,要么缺乏分析,要么堆砌呆板,要么陈旧老套。看似充实丰富,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推敲。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也不够。议论文写作在举例进行事实论证的时候,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
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这历来是语文课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本人认为语文课应把握好下面几个环节:  一.导语要新颖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
眼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推进,广大教师都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加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
细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个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之前一定要读懂文本的态度,只有细读作品才能真正走进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读过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像老舍先生形容北平那样似乎是饮了一杯香片茶,感觉细腻而清新,那脉脉流淌的对家乡的爱从老舍先生的细腻的笔下潺潺地流到我们的心中。  对于这篇文章,一般的解读比较注重于作者笔下的比较的手法的赏析,而我在细读之后觉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