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诵读精准发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创意】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把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单列为四个专题,可见,李杜苏辛四人是唐诗宋词史上四座并峙的高峰,他们都爱诗、爱酒,都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代表。李白的《将进酒》是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最后一首诗,它既是李白豪放诗风的代表,又很好地阐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酒文化和儒家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成就《将进酒》的原动力是孔子早已给中国古代文人定下的精神信仰,儒家文化核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2.以“劝酒”为线索,探究诗人狂放豪饮的原因。
  3.体悟中国酒文化和儒家文化对李白等文人的深刻影响,并由此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圈点勾画法;
  3.问题驱动法;
  4.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提到李白,人们立刻会联想到诗与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提到李白与酒,你们会联想到他的哪些诗句呢?(生答)《月下独酌》《客中行》《行路难》等。这些都是表现李白汪洋恣肆的才华和潇洒疏狂的饮酒之态,那么他在与朋友宴饮时又是如何劝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仙李白的《将进酒》。
  二、初读文本
  1.劝谁喝酒
  学生浏览诗歌和注释。
  设置问题:
  文章题为《将进酒》,结合注释,找出谁劝谁喝酒?谁是这场宴会的主人?
  【明确】
  李白劝岑勋、应元丹丘喝酒,元丹丘是宴会的主人。
  【设计意图】整节课围绕诗题设置问题,逐层深入,所以从释题开始,激疑设问,让学生在好奇探究心理的支配下进入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预设学生一时认识不到李白“反客为主”的独特劝酒方式,所以在释题时板书,提醒学生注意元丹丘是主人这一重要信息。
  2.怎么劝酒
  一诵诗歌:请一位学生诵读全诗,学生诵读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点,同时完成正音和对重难点诗句的理解。评点结束,老师范读一遍,再请学生评点。
  【设计意图】
  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预设学生诵读虽有激情,但由于对重难点诗句还不够理解,特别是尚未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不能把握李白悲歡愤狂的感情变化,所以安排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这一活动环节,顺势完成对诗句的理解。安排教者诵读,除了让学生学习通过朗诵的语速疾徐、声调抑扬等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外,还可以卖几个破绽,引导学生点评,以便让学生加深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体悟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设置问题:
  李白是怎么劝人喝酒的?与一般人相比,他劝酒的方式有何不同?
  【明确】
  “会须一饮三百杯”,一次喝三百杯——喝得多。
  “将进酒,杯莫停”,一杯接一杯——频次高。
  “但愿长醉不复醒”,以酒买醉,逃避现实——沉醉乡。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效法古人,纵酒酣饮——酒兴浓。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典裘当马,反客为主,不拘形迹——酒态狂。
  李白的狂放表现之一是反客为主,这一点除引导学生从释题环节中发现外,还可从这一环节中的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句赏析中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乎令人不知谁是“主人”,疏狂之态跃然纸上。学生赏析李白劝人怎么喝的诗句时,可引导学生配上动作神态,加上语气词,添上后缀“喝!”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李白的狂放之态。
  三、再探文本
  3.劝酒原因
  再诵诗歌:播放朗诵视频,要求学生在观看聆听模仿中除掌握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外,还要进一步体悟李白在诗中塑造的酒中诗仙的狂放之态。
  【设计意图】
  这段视频中,朗诵者用他自加的语气词、反复吟咏和动作神态,形象地表现了李白饮酒时的狂放之态,极具感染力,观看、聆听这段视频,便于学生理解把握诗中李白狂放之态和复杂情感。
  设置问题1:李白为何如此狂放地劝人喝酒?
  【明确】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见诗人之悲——年华易逝,人生苦短。
  “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可见诗人之欢——既然不能跟命运抗争,只能及时行乐,暂且快乐。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见诗人之愤——有济世之才却无济世之命,渴望兼济天下却只能独善其身。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可见诗人之狂——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设置问题2:李白为什么要举曹植的例子?
  【明确】
  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
  四、合作探究
  4.“万古愁”原因   三诵诗歌:学生自由朗诵诗歌,要求学生模仿朗诵者自加语气词、反复吟咏自加适当的动作神态,再次理解把握诗中李白狂放之态和复杂情感。
  【设计意图】
  每个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一,自加语气词、自配动作神态,自由诵读便于学生个体理解李白的狂放之态和复杂情感。
  设置问题1: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他们为什么要把“济苍生、安社稷”作为他们的最高人生信仰?
  【明确】
  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给中国古代文人定下了儒家文化的典范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更多是向往入仕的,他们大都觉得自己有“济世”之才,“学而优则仕”就成了他们唯一渴望选择的道路。从陶渊明的“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都表明儒家思想已注入了古代文人的血液。
  设置问题2:为什么这些文人都喜欢喝酒?
  【明确】
  酒是浇愁的麻醉剂,从陶渊明的“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面对流逝的时光和壮志未酬的现实,无可奈何的自然规律排解心中忧伤的麻醉剂。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济苍生、安社稷”又使这些才华卓越的文人把一切悲哀不仅放在自己身上,更是扩展到比他们更痛苦的人民身上。所以他们的愁不再是个人的愁,而是“万古愁”。
  设置问题3:徐增评价“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古今无双。”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5000多年的饮酒史,与4000多年的诗歌创作史,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史,在大唐由盛转衰之时与豪放飘逸、才气无双的李白碰撞,碰出了一个诗仙,撞出了千首诗章。对于李白,《将进酒》唱出了万古忧愁,而对我们,《将进酒》却留下了万古光辉。
  【设计意图】
  这一步骤是最具深度的一个环节,预设学生一下子难以达到酒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高度,应该从“天生我材”之“材”“皆寂寞”“万古愁”这些关键词切入,找到李白矛盾心里的源头逐步找到儒家文化这个核心思想。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查阅李白的生平资料,结合其他文人的经历,深层思考为什么才华横溢的李白得不到唐玄宗的重用?
  【设计意图】
  基于第四环节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学会深层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设疑、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容否认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学习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宽严并济。对学生的要求
《红楼梦》七十七回中,因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宝玉偷偷探望,和她互换了旧袄,晴雯还把她的两管手指甲剪给了他。后来晴雯夜里死了,宝玉第二日作了《芙蓉女儿诔》。晴雯只是贾府中一丫鬟,何至于让宝玉如此大动干戈?判词中的“多情公子空牵念”为我们揭示了谜底,深层剖析,源自于两人骨子里的“反叛性”。宝玉对晴雯的态度,笔者认为,不外乎“哄”“怜”“惜”这三个字。  一、千金难买佳人笑  提到晴雯,脑海中定会浮现
连续几年,听了十多位教师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大多是公开课、赛教课。对于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如”字的理解和翻译,所有教师都讲解为:比喻词,译为“像”。整个句子是个省略句,前面省略了“月光”一词,补充完整应该是:“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师都会如此理解呢?原来《教师教学用书》就是如此翻译的,其“参考译文”中的相
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篇文章,高中教师都很熟悉,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多,但很难上出新意。根据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实践要突出的教学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诗歌是最能传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感受诗“美”贵在文章本身,我们应该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遵循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  一、浅尝读  《声声慢》教学实践时,首先让学生直接朗读诗文,虽然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起码能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课堂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互动,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能力。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之一是课堂上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感兴趣,就会积极的参与,从而达到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  而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不大,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缺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古诗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人的古诗都是五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因此,创新初中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对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初中语文的古诗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古诗课堂的教学效果,所
巴金先生的名篇《小狗包弟》已教过几遍,每教一遍,总有一些新的体会;这篇课文,也听过好些老师上过公开课,每听一次,也总有一些新的思索。但发现,这篇文章的好些“精微”之处,往往被一些老师忽略了。  一是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虽然其作用在“教参”之类的资料里有所解释,什么结构上铺垫啊,什么内容上对照啊,什么主题上深化啊,但总觉得空洞的很;有些老师上课提到了这一段,多是轻轻带过,语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言不尽意”思辨观点,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和“意”之间是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言”与“意”并不统一,“言”只是表达“意”的工具,且“意”是难以用“言”来完全表达出来的。《庖丁解牛》全文仅三百余字,是庄子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谈其“养生之道”,阐明了只要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就能取得行动自由的道理。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
日前,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段子:上高中以后,语文考试最伤脑筋了。上课教的是包饺子,家庭作业布置的是蒸包子,考试考的是烙馅饼。许多人看了以后一笑了之,但是让我产生了许多联想和反思。记得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学生从考场出来,大呼“语文老师课堂讲的内容考试没考,考的都是平时课堂上没讲的内容”,有的学生也认为,语文课和考试没有什么关系,日常语文教学与考试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  说语文课与考试没有关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中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隐含丰富的字词汇里,我们可以将这些字词称作“文化因子”。开发利用这些“文化因子”有利于促进师生对课文的钻研,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以课文中的文化因子作为切入点,还可以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学背景  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它更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