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原则与应用策略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兴课程。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强调课程评价以量化为主,既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不能反映学生的个体发展。受此惯性思维的影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倾向于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努力、教师的引导、课堂的效果、家校的互动等关注不足,评价对象及标准相对单一,难以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等多元评价格局,如此也限制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与进步。文章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相关内容,从内涵、原则、方法等方面对综合实践中“发展性”评价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评价;内涵;原则;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5-0013-02
  一、“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发展性”评价自提出到现在,学术界对其内涵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界定,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现在及未来,通过合理的方式,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评价。
  笔者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近年来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经验,认为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发展性”评价,是以“发展”为起点,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尊重差异,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步发展的一种宏观评价活动。其强调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包含活动能力、方法运用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等。在评价目的方面,要注重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评价标准方面,不仅要符合《纲要》的相关要求,还须兼顾学生的发展诉求。
  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一)过程性原则
  《纲要》在活动评价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并建立档案,这就要求小学综合实践“发展性”评价应遵循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资料及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进行“发展性”评价时,教师不应只关注实践过程及相关材料,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
  (二)鼓励性原则
  《纲要》在活动评价部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这就要求小学综合实践“发展性”评价应遵循鼓励性原则。鼓励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以便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并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保持自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问题迎刃而解。当然,教师的鼓励也要适度,避免部分学生产生骄傲自满、轻视问题的情绪。
  (三)主体性原则
  《纲要》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等方面均提及学生主体性原则,那么“发展性”评价也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评价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笔者留意到在综合实践教学的评价活动中,虽然存在学生评价的环节,但学生对評价过程,如何评、怎么评、评什么等基本不知,学生评价总体趋于形式化。《朱子语类》中提到“事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目的和结果,还要让他们了解评价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我,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优越性,也符合《纲要》中学生主体的核心要求。
  (四)差异性原则
  《纲要》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基础上开展评价活动,这就要求“发展式”评价要遵循差异性原则。这种差异性原则在“发展性”评价中的表现就是教师及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被评价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被评价人的实际情况、过程表现,因人施评。
  “发展性”评价从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等方面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进步为准绳,不追求标准的统一,而是遵循个性发展的差异,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长远性原则
  《纲要》在评价活动中虽无明文指出,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性”评价也应遵循长远性原则。长远性包含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未来发展四个维度,“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全新评价方式,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从这四个维度出发,看清学生现有的水平,看到学生潜在的可能,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想法,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非拘泥于眼前,实现目标之后就浅尝辄止了。
  三、“发展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一)学生——自我反思法
  笔者执教班级的部分学生在活动前对自己的能力一无所知,通过参与“走近南博”“走近大报恩寺遗址”等一系列考察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了撰写心得体会,反思自省,开始关注自己在活动中的进步,并据此设定下一步的活动目标,同时还养成了客观评价的好习惯,也能积极参与到他评的环节,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由此可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快速跟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可以在“发展性”评价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教师——鼓励表扬法
  在综合实践评价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实践学习习惯,在鼓励的评价中到发展。教师鼓励、表扬学生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完善评价鼓励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也要遵循一定的制度,来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笔者就曾在评价环节设计了相关表格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活动任务。学生根据一些要素来评出最佳小组及个人,获奖者将获得勋章奖励。在学期末,教师还会根据各小组的总得分,对于得分较高者,另行奖励。该制度一出,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各项活动也就顺利开展了起来。   第二,重视过程评价中的鼓励。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协调发展。因此“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能局限于学生的整体表现或活动结果,而应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并适当加以表扬、鼓励。
  第三,利用评价环节,鼓励边缘学生。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我们需要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一位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对部分边缘学生来说,教师应发现其优点,进行鼓励,这是促使其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家校——多元合作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发展性”评价需要多元合作,需要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家长及活动相关的社会人员可以参与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表扬,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家长、社会人员和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会使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更为精准。兼听则明,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也能进一步修正自我评价。多元合作,多管齐下,可以将学生的发展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纳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使之相辅相成。
  四、“发展性”评价的补充
  众所周知,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及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发展性”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纲要》对评价活动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价值和规范作用。《纲要》着重强调了“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鉴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质性评价的确符合其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倡导与推廣的方式,且“发展性”评价也应立足于此。目前学界对于质性、量性两类评价间的取舍,有一定的争论,笔者认为在“发展性”评价中,两者并不矛盾。首先就质性评价本体而言,它的效度与信度,是需要客观标准来衡量的,换句话说,质性评价也需要用分数等量性形式来予以鉴定,这就决定了质性评价不能简单地抛开量性评价,一概而论。其次,《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小初高阶段的必修课程,但在评价中又反对评等级,仅主张采用评语的方式进行评定,据实而言,没有具体的标准,仅凭宽泛且主观的话语势必会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走向落空和虚化。因此,在“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一定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补充。最后,“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秉承质性评价的理念,在活动过程中从质性评价的角度入手,收集过程性材料,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同时对于成果展现、具体评价等环节,设定一定的量化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效果,形成相对直观的成绩,作为升学、评优等方面的依据。
  《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该课程的实施关键,就是让学生能有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能力,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发展。“发展性”评价不是某个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一个宏观的整体评价概念,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在评价环节加以适当的鼓励,并发挥家庭及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同时合理引入量化评比标准,这样才能在评价环节促进学生成长,真正落实“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   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2017-09-27.
  [2]潘洪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创新、问题与改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2):50-55.
  [3]楼梦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8(7):90-94.
  [4]张兴福.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6(1):65.
  [5]汪杰锋,王 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协商式”主体评价:内涵、原则与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178-179.
  作者简介:姚 辰(1988— ),男,江苏南通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硕士,总务处主任,研究方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其他文献
摘 要: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将孝道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够丰富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能够为每位小学生涂上唯美的精神底色。那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中呢?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融孝道文化于读书活动、劳动教育及班队活动中。  关键词:孝道文化;小学;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
期刊
摘 要:“教”与“改”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两大环节。“教”是引导、基础,“改”是支架、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作文“教”的“多样化”“启发化”教学策略已经得到普及,而“改”仍然以传统的“命令式”“被动式”为主,难以达到“以评促写”“以改优写”的目的,难以启发学生自主写作的思想。本文从叶圣陶先生“不教而教”的思想出发,论述小学“问题式”作文的“启发式”评改策略。  关键词:作文评改;小学作文;问题式
期刊
摘 要: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將生活材料作为美术创作材料,以丰富幼儿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对生活材料的收集、思考和创作到动手制作,教师可以从材料的颜色和形状入手,引导幼儿大胆进行艺术创作,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艺术技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艺术作品,丰富幼儿的艺术生活。
期刊
摘 要:用词精练、言简意赅、韵味深长均是古诗词的特征,学习古诗词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但是在现阶段小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以下问题,即学生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因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无法行之有效地融入相应课堂活动中。面对此种情况,教师有必要积极地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成长需求。本文就
期刊
摘 要:在当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西方音乐三大体系教学应用较为广泛,其中,达尔克罗兹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为主,通过一些体态律动来体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民族民间舞蹈也能发挥类似作用,舞蹈与体态律动有相似之处,可以通过音乐的节拍使舞蹈变得更加柔美。本文从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将民族民间舞蹈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相结合的角度展
期刊
摘 要:探索快乐体育在体育课堂中的作用,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达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目的。体育教师应在遵循基本的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体育课堂氛围,从现代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快乐体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的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已经实施十余年,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教育部将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浓缩为五项核心素养,即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五项核心素养。文章在前人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2017年10月第5次印刷)和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第2版第1次印刷)出版的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简称人教版和湘教版)中“反比例函数”的编写理念、章节编排、内容呈现、例题与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了两个版本教材的异同点,研究得出:人教版教材更加重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湘教版教材則更加重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并且两个
期刊
摘 要:童话以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童话走进课堂教学,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童话育人,特色兴校”的道路,文章就这一特色项目的实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感悟。  关键
期刊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情景教学能很好地改善传统教学法带来的枯燥感,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从学生特点、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出发,创设生动形象和有价值的情景。文章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情景教学进行了探析,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新课程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