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施教者贯彻任何教学方法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手段之一,因此没有哪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向学生提问的。因为提问对教师而言,是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沟通学生与教材的重要媒介。对学生而言,是检查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思维过程。所以提问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教学基本功,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因为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的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较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体会,慢慢探索到使提问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一、提问要依据教学目的讲究新意
提问要依据教学目的的重难点进行科学的精心设计,只有精心设计的提问,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打碎敲,毫无联系的提问,只能置学生于被动,与开发学生知识能背道而驰,所以决不能离开教学目的随心所欲地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是用单元式编排体现教学内容的,采用总分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目的,训练重点分散到几篇文章之中,通过讲读课和阅读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中获得相同的知识,受到不同的思维教育。再通过一片《读写例话》的学习,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驾驭了教材内容,能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儿童尤喜好奇。同样一个问题,教师提问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随意的老调重弹,学生就不可能被问题吸引,相反变换一下提问方式或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情绪昂然。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为达到学生流利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先问“卢沟桥的狮子有哪几种形状?”学生只是机械呆板地照本宣读,情绪不高。接着我改变了一下提问的角度,“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开始学生愣住了,这时我打出投影片,引导学生依据狮子的不同神态说出狮子的具体形状。思考片刻,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状态,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学生完全离开课本,对答如流,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做了圆满的回答,甚至连排比句,省略号的作用都体会了。这样的提问学生觉得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对当时的理解和以后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提高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目的,
二、提问要抓住关节点,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
抓住关节点就是抓住突破口,抓主要矛盾,抓到点子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不到点子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满堂问,用心良苦而效果不佳,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限于在课本,不能进行联系所获知识枯燥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不但教给了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灵活方法,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是实现理想的翅膀,因此一切伟大的发明都来于想象,要实现教学目的,培养眼高、手高的学生,就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你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抓住关节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抓审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提问,能达到以向促读的联想能力,如<<峨嵋道上>>这篇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问题:看到文章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从内容中想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想象的波涛如打开的闸门,有的从峨嵋二字想到了山路狭窄陡峭的特点,有的从山路特点想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山路是怎样铺成的);有的从主要内容中想到了铺路工人的艰苦,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读文章证实自己的想象,结果文章的内容,中心和想象完全相同,学生兴奋得沸腾了。
(2)抓关键章节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关键内容,是作者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它是对全文理解至关重要的章节,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如抓住<<养花>>最后一段进行联想训练,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练习全文推理,想象,最后由此及彼理解了作者所说的博大内容一赏心悦目也是乐趣,付出辛勤劳动也是乐趣,分享成果也是乐趣,当然,为心爱的东西奉献真情也是乐趣,总之,在教学中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等于你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既直接快速地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又间接地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一、提问要依据教学目的讲究新意
提问要依据教学目的的重难点进行科学的精心设计,只有精心设计的提问,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打碎敲,毫无联系的提问,只能置学生于被动,与开发学生知识能背道而驰,所以决不能离开教学目的随心所欲地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是用单元式编排体现教学内容的,采用总分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目的,训练重点分散到几篇文章之中,通过讲读课和阅读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中获得相同的知识,受到不同的思维教育。再通过一片《读写例话》的学习,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驾驭了教材内容,能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儿童尤喜好奇。同样一个问题,教师提问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随意的老调重弹,学生就不可能被问题吸引,相反变换一下提问方式或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情绪昂然。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为达到学生流利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先问“卢沟桥的狮子有哪几种形状?”学生只是机械呆板地照本宣读,情绪不高。接着我改变了一下提问的角度,“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开始学生愣住了,这时我打出投影片,引导学生依据狮子的不同神态说出狮子的具体形状。思考片刻,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状态,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学生完全离开课本,对答如流,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做了圆满的回答,甚至连排比句,省略号的作用都体会了。这样的提问学生觉得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对当时的理解和以后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提高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目的,
二、提问要抓住关节点,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
抓住关节点就是抓住突破口,抓主要矛盾,抓到点子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不到点子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满堂问,用心良苦而效果不佳,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限于在课本,不能进行联系所获知识枯燥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不但教给了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灵活方法,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是实现理想的翅膀,因此一切伟大的发明都来于想象,要实现教学目的,培养眼高、手高的学生,就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你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抓住关节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抓审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提问,能达到以向促读的联想能力,如<<峨嵋道上>>这篇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问题:看到文章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从内容中想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想象的波涛如打开的闸门,有的从峨嵋二字想到了山路狭窄陡峭的特点,有的从山路特点想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山路是怎样铺成的);有的从主要内容中想到了铺路工人的艰苦,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读文章证实自己的想象,结果文章的内容,中心和想象完全相同,学生兴奋得沸腾了。
(2)抓关键章节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关键内容,是作者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它是对全文理解至关重要的章节,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如抓住<<养花>>最后一段进行联想训练,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练习全文推理,想象,最后由此及彼理解了作者所说的博大内容一赏心悦目也是乐趣,付出辛勤劳动也是乐趣,分享成果也是乐趣,当然,为心爱的东西奉献真情也是乐趣,总之,在教学中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等于你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既直接快速地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又间接地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