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注重启发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8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施教者贯彻任何教学方法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手段之一,因此没有哪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向学生提问的。因为提问对教师而言,是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沟通学生与教材的重要媒介。对学生而言,是检查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思维过程。所以提问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教学基本功,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因为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的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较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体会,慢慢探索到使提问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一、提问要依据教学目的讲究新意
  
  提问要依据教学目的的重难点进行科学的精心设计,只有精心设计的提问,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打碎敲,毫无联系的提问,只能置学生于被动,与开发学生知识能背道而驰,所以决不能离开教学目的随心所欲地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是用单元式编排体现教学内容的,采用总分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目的,训练重点分散到几篇文章之中,通过讲读课和阅读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中获得相同的知识,受到不同的思维教育。再通过一片《读写例话》的学习,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驾驭了教材内容,能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儿童尤喜好奇。同样一个问题,教师提问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随意的老调重弹,学生就不可能被问题吸引,相反变换一下提问方式或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情绪昂然。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为达到学生流利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先问“卢沟桥的狮子有哪几种形状?”学生只是机械呆板地照本宣读,情绪不高。接着我改变了一下提问的角度,“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开始学生愣住了,这时我打出投影片,引导学生依据狮子的不同神态说出狮子的具体形状。思考片刻,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状态,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学生完全离开课本,对答如流,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做了圆满的回答,甚至连排比句,省略号的作用都体会了。这样的提问学生觉得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对当时的理解和以后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提高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目的,
  
  二、提问要抓住关节点,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
  
  抓住关节点就是抓住突破口,抓主要矛盾,抓到点子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不到点子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满堂问,用心良苦而效果不佳,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限于在课本,不能进行联系所获知识枯燥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不但教给了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灵活方法,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是实现理想的翅膀,因此一切伟大的发明都来于想象,要实现教学目的,培养眼高、手高的学生,就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你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抓住关节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抓审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提问,能达到以向促读的联想能力,如<<峨嵋道上>>这篇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问题:看到文章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从内容中想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想象的波涛如打开的闸门,有的从峨嵋二字想到了山路狭窄陡峭的特点,有的从山路特点想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山路是怎样铺成的);有的从主要内容中想到了铺路工人的艰苦,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读文章证实自己的想象,结果文章的内容,中心和想象完全相同,学生兴奋得沸腾了。
  (2)抓关键章节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关键内容,是作者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它是对全文理解至关重要的章节,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如抓住<<养花>>最后一段进行联想训练,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练习全文推理,想象,最后由此及彼理解了作者所说的博大内容一赏心悦目也是乐趣,付出辛勤劳动也是乐趣,分享成果也是乐趣,当然,为心爱的东西奉献真情也是乐趣,总之,在教学中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等于你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既直接快速地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又间接地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对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怎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思考,在感悟所收获?教师应能够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细节之处,沙里淘金,找准切入点,或读中思考,或读中感悟,或读中想象,或读中体验。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一、重点字词处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被称为“锻炼人的思维体操”。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去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思维训练,较少考虑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利于作为人整体和经验,更要有必要的外部剌激与学生内部条件形成恰当差距,使其产生“空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
刚参加工作时,我指导学生作文总离不开辅导资料上的例文;为应付考试,甚至自编几篇“范文”,以便学生在考场上灵活裁剪;只顾着语言形式如何华丽,不太管文章内容是不是老调重弹。我那时还教小学,学生一写《上学》,基本上都这样开头:天空瓦蓝瓦蓝的,万里无云,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花儿向我点头,禾苗向我招手(其实我们这没水稻的)。要是写“好人好事”,一般都是这样的情节:放学路上,有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一不小心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是学校和班主任最头痛的大事。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学校及班级工作的好与坏,更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和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于本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共同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现谈几点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尊重学困生,保护自尊心    学困生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必要性进行简要梳理,然后提出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途径。  [关键词]墒中学科教师 德育功能 发挥    德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话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中阶段的德育实践时,却常常对其结果有诸多的不满与遗憾。无庸置疑,我们国家对中学的德育工作是重视的,从德育目标的确立到德育内容的规范,从课程的设置到德育队伍建设,但与如此巨大的投入相比较,
当前,在中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无兴趣的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有的甚至视学习为沉重沉重的负担,认为是家长或教师逼迫自己进行学习,在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树立自信、自尊和自立的学习品质呢?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与学校德育
【摘要】外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语教学法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很多,课堂的效果如何是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核心。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外语教学法的分析,就外语教学中如何处理“显性”和“隐性”教学关系,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显性;酶性;课堂教学    引言    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形成。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是由结构上相互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犹如给了学生一把智慧的钥匙,能使他们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而兴趣是创新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用兴趣的磁铁来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哈尔曼(R.Hallman)对创造型教师的教育技巧进行了总结,其中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12条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观点以及材料、工具,以帮助儿童更敏感地感受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的特点是好问好奇好模仿,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可注意力难持久集中,缺乏自制力,但会对感兴趣的事物能给予较长时间的专注,能感受色彩、造型、构图及情感表现。在运用直观手段教学时,可以按
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能有效地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以无声胜有声。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