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对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怎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思考,在感悟所收获?教师应能够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细节之处,沙里淘金,找准切入点,或读中思考,或读中感悟,或读中想象,或读中体验。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一、重点字词处
重点词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于字典的解释,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到词语的背面去,把词语“读厚”。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为了体会谈迁编写《国榷》的信念的坚定,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了“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等词语,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交流。有的说“看到了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谈迁在一所破败不堪的茅屋里不停地写呀写,毛笔都快冻住了”;有的说“看到了炎炎的夏日,谈迁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汗水都浸湿了他的衣衫”。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元的。
二、文章空白处
在文章空白处切入,丰富学生的体验,这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感悟的的方法。因此在课前老师要有意识的寻找到课文中有价值的空白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如:想象并描绘《二泉映月》中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想象并描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倾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想象并描绘《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如学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学完《半截蜡烛》后,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再与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许多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提出了语言训练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积累、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说、写、演、画、搜集资料等方法,丰富学生语言、拓宽学生视野。
三、联系生活,加深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以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类似的体验,使学生的确情感和作者的确情感产生共鸣。
如在《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我试图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一起经歷一个发现母爱、理解母爱的过程,唤醒他们爱的体验,激发他们爱的情感。于是在学到“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你的母亲是这样的吗?”进行交流。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凡是我学习上、生活上需要什么,妈妈总是满足我的要求,可她总合不得帮自己买点什么;有的说:每天妈妈都早早地起来为我准备好营养充足了早餐,每天晚上,我睡觉了,妈妈还在洗衣服,还有的说:我的妈妈原来脸上很光洁、很漂亮,但现在她的脸上已经出了皱纹,这都是因为她太辛苦了。说着说着,学生就动情了,孩子的眼里甚至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此时的他们比任何时候都爱自己的母亲。
四、抓住细节,引导想象
叶圣陶行生曾说:“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因而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课文第三自然段对壁画上的飞天进行了描绘,一个个优美的词语,一串串整齐的句子,包含着鸟语花香,也包含着喜怒哀乐。怎样让这些美妙的意象与作者的的感情步只是附着于语言文字表面呢?我以“你最喜欢哪种飞天?仔细读读,展开想象,说说你头脑中这种飞天的样子”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描绘,展开大胆的想象,更好地感受飞天姿态的优美与众多,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飞天只是壁画的一部分,莫高窟共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教学时,我又引导学生将教室四壁与顶部的总面积与壁画的面积进行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莫高窟壁画面积巨大、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特点。
五、标点藏真情
作者的真情不仅跳跃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还藏匿于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标点问。“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一连3个感叹号,你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我感到太危险了,那3个感叹号就像是马上要爆炸的炸弹!”“这3个感叹号让我觉得这3个感叹号就是诺贝尔已经命悬一线了!”“我感到这3个感叹号就是诺贝尔“咚!咚!咚!的心跳,他既紧张又兴奋,不知实验能否成功。”“我还能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实验都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这触目惊心的感叹号让学生置身于诺贝尔用生命进行的科学实验之中。
还有一句“他,就是诺贝尔。”如将这个逗号去处掉,你们再读读,觉得行吗?学生们轻声朗读,细心比较,举手发言——“这个逗号让我读出了惊喜,诺贝尔没有死,他竟然还活着!”“这个小小的逗号,仿佛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诺贝尔高大的形象,他不畏死亡,坚持研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他那样高大。”“这个标点包含了作者和人们对一个科学家的敬意和热爱。”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更多的是丰富细腻的情感,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每个老师就应最大限度地亲近文本。沉潜于文本语言的内部,品味着每个不经意却饱含着深意的地方,感悟文字的魅力。这样,语文的美好便落在学生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
怎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思考,在感悟所收获?教师应能够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细节之处,沙里淘金,找准切入点,或读中思考,或读中感悟,或读中想象,或读中体验。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一、重点字词处
重点词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于字典的解释,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到词语的背面去,把词语“读厚”。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为了体会谈迁编写《国榷》的信念的坚定,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了“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等词语,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交流。有的说“看到了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谈迁在一所破败不堪的茅屋里不停地写呀写,毛笔都快冻住了”;有的说“看到了炎炎的夏日,谈迁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汗水都浸湿了他的衣衫”。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元的。
二、文章空白处
在文章空白处切入,丰富学生的体验,这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感悟的的方法。因此在课前老师要有意识的寻找到课文中有价值的空白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如:想象并描绘《二泉映月》中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想象并描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倾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想象并描绘《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如学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学完《半截蜡烛》后,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再与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许多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提出了语言训练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积累、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说、写、演、画、搜集资料等方法,丰富学生语言、拓宽学生视野。
三、联系生活,加深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以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类似的体验,使学生的确情感和作者的确情感产生共鸣。
如在《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我试图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一起经歷一个发现母爱、理解母爱的过程,唤醒他们爱的体验,激发他们爱的情感。于是在学到“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你的母亲是这样的吗?”进行交流。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凡是我学习上、生活上需要什么,妈妈总是满足我的要求,可她总合不得帮自己买点什么;有的说:每天妈妈都早早地起来为我准备好营养充足了早餐,每天晚上,我睡觉了,妈妈还在洗衣服,还有的说:我的妈妈原来脸上很光洁、很漂亮,但现在她的脸上已经出了皱纹,这都是因为她太辛苦了。说着说着,学生就动情了,孩子的眼里甚至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此时的他们比任何时候都爱自己的母亲。
四、抓住细节,引导想象
叶圣陶行生曾说:“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因而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课文第三自然段对壁画上的飞天进行了描绘,一个个优美的词语,一串串整齐的句子,包含着鸟语花香,也包含着喜怒哀乐。怎样让这些美妙的意象与作者的的感情步只是附着于语言文字表面呢?我以“你最喜欢哪种飞天?仔细读读,展开想象,说说你头脑中这种飞天的样子”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描绘,展开大胆的想象,更好地感受飞天姿态的优美与众多,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飞天只是壁画的一部分,莫高窟共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教学时,我又引导学生将教室四壁与顶部的总面积与壁画的面积进行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莫高窟壁画面积巨大、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特点。
五、标点藏真情
作者的真情不仅跳跃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还藏匿于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标点问。“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一连3个感叹号,你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我感到太危险了,那3个感叹号就像是马上要爆炸的炸弹!”“这3个感叹号让我觉得这3个感叹号就是诺贝尔已经命悬一线了!”“我感到这3个感叹号就是诺贝尔“咚!咚!咚!的心跳,他既紧张又兴奋,不知实验能否成功。”“我还能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实验都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这触目惊心的感叹号让学生置身于诺贝尔用生命进行的科学实验之中。
还有一句“他,就是诺贝尔。”如将这个逗号去处掉,你们再读读,觉得行吗?学生们轻声朗读,细心比较,举手发言——“这个逗号让我读出了惊喜,诺贝尔没有死,他竟然还活着!”“这个小小的逗号,仿佛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诺贝尔高大的形象,他不畏死亡,坚持研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他那样高大。”“这个标点包含了作者和人们对一个科学家的敬意和热爱。”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更多的是丰富细腻的情感,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每个老师就应最大限度地亲近文本。沉潜于文本语言的内部,品味着每个不经意却饱含着深意的地方,感悟文字的魅力。这样,语文的美好便落在学生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