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都知道,音乐是门需要天赋的学科,先天条件很重要,你天生五音不全,对乐律一窍不通,缺乏一种特殊的领悟能力,也就根本不能体会到音乐那无与伦比的魅力。而好的音乐需要通过贴切自然的表演来体现,这就很自然的显示了音乐表演的重要性。
音乐表演,重点包括乐器表演与声乐表演,简单的说也就是器乐的弹奏与歌唱。很多人就表演方面会产生一些误差,认为只要具备良好的器乐操作能力,具备一副好嗓门,就可以诠释音乐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比先天条件更重要的,是经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心理素质。
何谓心理素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沉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几率与心里素质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把音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充分展示音乐的完美。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而情感是由心而生,歌唱心理在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延续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让自己充满信心,准确无误的诠释出音乐艺术的真谛,给人家带来享受的同时,自己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与自豪。而欠缺的心理素质,是表演中的最大障碍,无论你有着多么娴熟的弹奏技巧,还是你的音色如何优秀,紧张恐惧的心理,会让表演者整个心身都在一种压制状态,无法达到传递音乐本身蕴藏的丰富情感。于是,我们便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弹奏者跑调,音色偏离,歌唱者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尴尬的现象,让表演者汗颜。
高中生学音乐,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先天条件,而是后天的心理素质培养。音乐学科作为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因为教学方向的偏见,一直是块弱势区域,学生在这方面的接触少得可怜。学生爱音乐是普遍的,但大多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喜欢流行歌曲,对美声与民族音乐兴趣不大。比如,像我们这个学校,真正喜欢音乐的不到10%。所以喜欢参加各种文娱活动的活跃分子,算是凤毛麟角,而能在台上勉强表演的已经算是不错的“艺术”人才了。
约瑟夫查理诺说:“人类的音乐是肉体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谐调关系。”而德国歌唱家帕瑞也说:“所有声乐教师的工作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巧方面,包括生理上的锻炼和发声器官的调节。二是心理方面,对于歌唱者精神方面的锻炼,音乐方面的素养,艺术上的想象力等等”。这些论断都是先辈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说明了心理素质在表演过程中占居的重要影响。这样的重要性对我们教师来说,任务是艰巨的。
解决一种矛盾,首先要抓住了问题所在,明确了重心,也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了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俗话说,有表演欲望的都是性格开朗的人,比较张扬大气,此话不假,但也不是绝对。性格是心理决定的。有的人活泼有的人内敛,相比而言,活跃的人在音乐表现是突出一些,但内敛的人,只要你加以正确的诱导,为他的个性特定一些适合他的音乐,同样会收到好的效果。音乐课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优点,就是在气氛上表现出轻松活跃的特质,为学生的个性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于是,我时常把音乐课交给学生自己当主角,我只是做配角。要学好任何一门功课,首先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热爱的原动力,那样对以后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很大一部分学生内向文静,不善于表现,并羞于表现自己弱项的特点。我经常组织些合唱活动,因为合唱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声部之间的均衡、协调与和声进行中的纵横交错,学生之间自然的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并且懂得相互关照,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有了集体荣誉感,对性格,情趣,思想上的交流都起着很好的相互渗透作用,就算有滥竽充数的现象,也不觉得害羞,重在参与。等到学生心理上能够接受大胆表演以后,我再让他们一个个独立表演。利用多媒体方便灵活的特色,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让学生体验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会得到很好的舒展与培育。
对初次登台的表演者来说,无论你性格开朗与否,战胜心理上的胆怯,仍然是件很关键的事。因为要面对那么多双期待的眼神,无人能开始就做到气定神闲,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思维混乱,这是正常反映,有的慌张到连口都无法开,窘得面红耳赤。有的开了金口,却唱不到两句开始忘词,跑调,最后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一定不要取笑或者恼火,要分担他们的心里压力,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唱歌欲望,鼓励他们敢于迎接独自演出的挑战。另一方面,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与勇气,在心理上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支持。可以作示范,唱给他们听。当你轻松自如的表演完毕,学生们会增加尝试的信心。一次做不好多做几次,直到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为止。
表演者要在舞台上把一首歌或者一首曲子演绎的完美,表演者,首先要克服心理紧张,要排除私心杂念,丢弃患得患失的心理,高度集中,要做到落落大方旁若无人,做到忘我的地步,仿佛,天地间只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你可以无限想象的去宣泄,去发挥,你具备了这样 俯视众生的气度,那么,音乐,便自然流畅而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歌唱是触及灵魂的行为,而灵魂是心的翅膀,只有心的飞翔才能让音乐的魅力完美呈现。
所以说, 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表演的成败。因为对表演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音乐的喜怒哀乐需要表演者用真情来领悟。因此,音乐表演不仅要重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更要注重心理素质上的提升。
总之,音乐表演与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相益得彰的,表演技巧的日益完善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反过来,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又有助于表演技巧的发挥,使音乐达到完满无缺的境界。 两者的相互统一,才是音乐表演的最坚实的基础。
音乐表演,重点包括乐器表演与声乐表演,简单的说也就是器乐的弹奏与歌唱。很多人就表演方面会产生一些误差,认为只要具备良好的器乐操作能力,具备一副好嗓门,就可以诠释音乐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比先天条件更重要的,是经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心理素质。
何谓心理素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沉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几率与心里素质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把音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充分展示音乐的完美。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而情感是由心而生,歌唱心理在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延续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让自己充满信心,准确无误的诠释出音乐艺术的真谛,给人家带来享受的同时,自己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与自豪。而欠缺的心理素质,是表演中的最大障碍,无论你有着多么娴熟的弹奏技巧,还是你的音色如何优秀,紧张恐惧的心理,会让表演者整个心身都在一种压制状态,无法达到传递音乐本身蕴藏的丰富情感。于是,我们便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弹奏者跑调,音色偏离,歌唱者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尴尬的现象,让表演者汗颜。
高中生学音乐,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先天条件,而是后天的心理素质培养。音乐学科作为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因为教学方向的偏见,一直是块弱势区域,学生在这方面的接触少得可怜。学生爱音乐是普遍的,但大多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喜欢流行歌曲,对美声与民族音乐兴趣不大。比如,像我们这个学校,真正喜欢音乐的不到10%。所以喜欢参加各种文娱活动的活跃分子,算是凤毛麟角,而能在台上勉强表演的已经算是不错的“艺术”人才了。
约瑟夫查理诺说:“人类的音乐是肉体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谐调关系。”而德国歌唱家帕瑞也说:“所有声乐教师的工作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巧方面,包括生理上的锻炼和发声器官的调节。二是心理方面,对于歌唱者精神方面的锻炼,音乐方面的素养,艺术上的想象力等等”。这些论断都是先辈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说明了心理素质在表演过程中占居的重要影响。这样的重要性对我们教师来说,任务是艰巨的。
解决一种矛盾,首先要抓住了问题所在,明确了重心,也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了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俗话说,有表演欲望的都是性格开朗的人,比较张扬大气,此话不假,但也不是绝对。性格是心理决定的。有的人活泼有的人内敛,相比而言,活跃的人在音乐表现是突出一些,但内敛的人,只要你加以正确的诱导,为他的个性特定一些适合他的音乐,同样会收到好的效果。音乐课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优点,就是在气氛上表现出轻松活跃的特质,为学生的个性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于是,我时常把音乐课交给学生自己当主角,我只是做配角。要学好任何一门功课,首先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热爱的原动力,那样对以后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很大一部分学生内向文静,不善于表现,并羞于表现自己弱项的特点。我经常组织些合唱活动,因为合唱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声部之间的均衡、协调与和声进行中的纵横交错,学生之间自然的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并且懂得相互关照,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有了集体荣誉感,对性格,情趣,思想上的交流都起着很好的相互渗透作用,就算有滥竽充数的现象,也不觉得害羞,重在参与。等到学生心理上能够接受大胆表演以后,我再让他们一个个独立表演。利用多媒体方便灵活的特色,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让学生体验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会得到很好的舒展与培育。
对初次登台的表演者来说,无论你性格开朗与否,战胜心理上的胆怯,仍然是件很关键的事。因为要面对那么多双期待的眼神,无人能开始就做到气定神闲,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思维混乱,这是正常反映,有的慌张到连口都无法开,窘得面红耳赤。有的开了金口,却唱不到两句开始忘词,跑调,最后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一定不要取笑或者恼火,要分担他们的心里压力,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唱歌欲望,鼓励他们敢于迎接独自演出的挑战。另一方面,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与勇气,在心理上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支持。可以作示范,唱给他们听。当你轻松自如的表演完毕,学生们会增加尝试的信心。一次做不好多做几次,直到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为止。
表演者要在舞台上把一首歌或者一首曲子演绎的完美,表演者,首先要克服心理紧张,要排除私心杂念,丢弃患得患失的心理,高度集中,要做到落落大方旁若无人,做到忘我的地步,仿佛,天地间只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你可以无限想象的去宣泄,去发挥,你具备了这样 俯视众生的气度,那么,音乐,便自然流畅而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歌唱是触及灵魂的行为,而灵魂是心的翅膀,只有心的飞翔才能让音乐的魅力完美呈现。
所以说, 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表演的成败。因为对表演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音乐的喜怒哀乐需要表演者用真情来领悟。因此,音乐表演不仅要重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更要注重心理素质上的提升。
总之,音乐表演与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相益得彰的,表演技巧的日益完善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反过来,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又有助于表演技巧的发挥,使音乐达到完满无缺的境界。 两者的相互统一,才是音乐表演的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