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思想如何在教学中渗透

来源 :现代教师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建模思想是很枯燥无味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出现一些机械的程序式的模式,我进行了一些实验,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法,让学生能在更加快乐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情与快乐;环境与平台;
  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数学模型是把数学课本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联系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并且,建立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体会到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获得再创造数学的绝好机会。在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及数学与社会的自然联系,从而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情景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这样,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才有了相应的环境与平台。
  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从这样处理数学问题,请看下面一道例题: 例如,在六年级课本中有这样的问题“牛50只,牛比羊少三分之一,问羊多少只?”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羊的三分之二是牛的只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讲授这一章时,我总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不想很快算出羊的只数呢?”同学们肯定说“想”,那么你能不能自己动手动脑想一想解这样问题的思路呢?提出问题以后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数学知识点来解决呢?大胆通过观察验证小组合作得到解决的方法吧!没想到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有很多。一种方法:一个学生把羊看作是单位“1”羊乘以三分之二等于50问题,用除法运算就可以解决。另一方法:设羊的只数为x,列方程得2/3x=50,解得x=75。还有胡兆伟同学通过画线段图居然转换单位“1”把问题看做牛是单位“1”通过线段图观察得出牛的3/2是50只,那么用乘法运算也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三种建立模型的方法都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原来通过观察,验证到抽象出数学模型并不是那么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我们班的闫志浩同学本来是一名后进生,也通过观察画图得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看他犹豫不敢举手,让他大胆发言,居然让他得出第二种解题思路。同学们及时鼓掌表扬了他,没想到他激动的小脸通红,此后学习劲头特别足。原来学生体验到激情与快乐,就能更好地学习。
  再例如:在复习这样的问题时“一场知识竞赛后所有学生平均分得了65分,男生的平均分是70分女生的平均分是60分,总共参赛的40名学生,男生参赛多少人?”同学们托尔挠腮都得不出什么好的方法?学生们都说:“老师这样的问题好难啊,”只有我班的王恩伦同学很突兀的冒出一句:“老师能不能把女生看做鸡,” 学生们一听鸡都哄堂大笑因为他也是一名后进生,都以为他在戏耍女同学。我很严肃的说:“不要笑同学们,让王恩伦把问题说完”,王恩伦站起来后不敢说了,“老师我是不是说错了”,我很温和说“不要紧,你说吧”王恩伦说把的男生看作“兔子”,那么把女生看成“鸡”,看做“鸡兔同笼模型”问题,同学们听着听着从疑惑到佩服,都对这个顽皮聪明的学生伸出了大拇指。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和计算得出了最后的答案。利用假设法将问题化归为熟悉的、简单的问题。
  从简单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转化思想建立数学模型,使实际问题具体化、数学化,然后运用数学方法求出了数学模型的解,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数学模型法的魅力,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了数学模型法使许多数学问题不再神秘莫测,能够顺利求解。数学模型法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类比、判断,学会怎样应用数学、怎样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阅读能力则是语言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也是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的一项基本能力。阅读理解的素材一般来说都是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在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时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范围,它的涉及面非常的广,所以在小学阶段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可以从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之一。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落实以下几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并最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实施,特别是情感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它能唤起学生的良知,提高学生对社会认知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和谐 ; 反馈 ;挖掘  大家都知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
期刊
【关键词】 观察;探究;结果  1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结合生物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课外探究  开学两周后,
期刊
即墨市省级高新区中学山东青岛266216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抓起。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育章法,更不能畏首畏尾,一筹莫展,而应当既重视传统教育,又敢于创新,勇于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力求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题,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我国未来五至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为中国梦梦想成真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呢?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乃至社会,各自应该怎么办?  【关键词】什么是;人民满意;教育;  1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政府保障优先发展,人民群众获得实惠的教育  1.1以政府对教育的科学定位
期刊
高校一部分女生怕上体育课,在课上表现为懒散、怕动、怕脏、怕苦畏难等情绪,部分内倾性的女生好静、少动,不善于交际,习惯于自己处理问题或者躲在角落里独自苦练,不善于表现自己,致使许多体育教师感到高中女生体育课不好上,特别是令年轻教师感到有点棘手。抓住高校女生身体、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她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效果,让每一位高校女生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女同学喜
期刊
【摘要】人的智能具有多元的特征,而智能之间的组合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在教育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又为多元智能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必要条件。本文从多元智能的理论内涵分析、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过程中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献计献策。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多元智能培养人类已
期刊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建校至今已有104年,是岳阳市建校最早、特色最为鲜明的纯义务教育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师资力量雄厚,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悠悠洞庭水,紧倚巍巍岳阳楼,远眺青青君山岛,蔼蔼千古文庙静默其中。学校从2008年起,依托千年文庙这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掘百年老校文化内涵,营造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交相辉映的育人环境,强调将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融入日常教学,在各年级
期刊
平桥区明港工业管理区中心小学河南信阳46400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