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公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相公家在谢老师家北面,西厢靠北的两间,门前铺着一尺见方的青砖,地势比乔爹家的高出一尺。二房厅为明代大官的府第,为防范倭寇进犯,他们在家里养有兵丁。西厢是兵丁们的营房,这方正的青砖之地,是他们的练兵场。如今它成了二房厅人出入的通道,我去朋友阿红家,也走这里居多。
  金相公是箍桶世家,祖上专门打造富贵人家的各种桶、盘。因为手艺好,用料讲究,他家的圆头木器一般人难以企及——光一个铜圈,厚至三分,描龙刻凤,金灿灿,亮晶晶,被人誉为金圈。加上他本来姓金,东河沿人有时叫他金相公,有时又叫他金圈。
  当然,这是说从前,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当我经过他家门口,他所切削钻刨的,不过是些平常的脚盆、圆盘,或者水桶、舀勺。都是白木,箍的是铁圈,有时是竹圈。然而,金相公还留着一套铜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主顾,他常常叹息。
  金相公还有一个好大的不如意,就是没有儿子。已经去世的老伴儿,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这对于他手艺的传承,是个很大的不利。当然,女儿也罢了,可以招个进舍女婿。偏偏大女儿特别出挑,找了个吃国家粮食的——我家河对面粮站的工人。如此,他就剩下一个念头,女儿生个儿子,来继承他的手艺。
  女儿终于称了金相公的心,果然生了个儿子。金相公笑得合不拢嘴,每天把钻啊刨啊使得顺溜,还几次把那套铜圈拿出来,套在外孙的坐车、摇篮上,逗外孙玩儿。我这才看到,这传说中的铜圈,其实只是几个黑不溜秋的圆环。要说它的好处,就是声音,叮叮当当,确实好听。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两年,金相公的眉头又皱拢了,因为外孙不会说话,连咿咿呀呀的声音也不发一声。女儿女婿着急,抱孩子去了无数医院。被上海的医生确诊后,他们搬离二房厅,去了粮站宿舍。金相公也只闷头干活儿,再不说话。人们说,金相公家一下哑巴了两个。
  金相公的小女儿,只比我大两岁。没娘的孩子可怜,她平时就不声不响,至多和路过的我点个头。如今连姊姊也搬走,父女两个烧饭洗衣的家务都落到了她身上。不久,商店里的塑料脸盆、水桶这样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金相公只能给人修个旧。他赚的钱连嘴巴也顾不住,小女儿辍学,父女两人开始绩麻了。
  绩麻这事占地方,需要大场院。好在青砖道地儿很大,尽可以摊放、收晒。此外,他家北边还有一堵砖墙,是二房厅第二进的围墙,很多砖头已经损毁,裸露出一个个豁口。金相公用毛竹扎了个四方的棚架,靠在墙上,棚架上悬挂着一卷卷粗麻。这麻泛着黄绿,在阳光下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终于,金相公时来运转了,这便是东河沿人最难忘的大旱年。那年夏天,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我家门前的漕斗底翻天了。人们在河底掘了土井,早晚打水。万安桥那边三江交汇,河底很宽,搭了戏台,时常唱戏。看戏的人黑压压的,挤满了河底。也有人站在河岸上,观望着这难得一见的奇观。
  这时,金相公家的门槛被人踏断了,大家争相订购水桶——土井里的水,只能用来清洗,而吃喝的,须到小镇前面的山洞里去挑。没有劳力的人家,让人代挑,便宜的八毛一担,最贵的时候一元两角。当时,只要有劳力的人家,都前呼后应地去挑水了。
  金相公自然高兴了,他日日夜夜箍水桶,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订单实在太多,他把箍桶分成了几道程序,依次做圆的底盘、弧形的把手、桶身木板。如此标准化作业的好处是,转手快,出货多。简单的工序,比如用砂纸打磨之类,让女儿帮着做。
  我父亲从绍兴挑来一副水桶的木板,特意让金相公去加工。金相公本来不接外加工的,但看在我父亲路远迢迢挑来的分上,收了下来。一直没完工,父亲上门催促,我跟了去看,才第一次进入金相公的家。古旧的厢房板壁里面,那套金圈一个个排着队,黄铜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了。
  金相公做桶极其仔细,几块木板比画来比画去,已经看不出拼接的缝隙,他却还在耐着性子比对。父亲接过我家的新水桶,连声夸奖金相公好手艺。金相公抬起头来说:“大旱天的水桶比不得平时,你们要挑着它爬山过岭,怎么可以含糊呢?”这副水桶灵巧结实,我家用了几十年。
  这年十月,东河沿人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透雨。金相公忙乎了一個夏天,人瘦了好几圈。他的背本来就驼,此时几乎弯成了九十度。那天,他和大家一起站在河岸上,看小河里的水涨起来,船高起来,清风从河面吹来,他脸上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了。
  就在这年年底,我在他家门前的方砖院子里,看到了一个白皙瘦长的少年。也没人告诉我这少年是谁,但从他窄窄的脸和特别长的眼睫毛,我一眼就认定,他就是金相公的哑巴外孙。他在玩一个铜圈,使劲儿甩出去,让它不断转动。如果停下,他就再甩一次。
  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铜圈,不再是褐色,而是金黄的了。它在暮色里一闪一闪,偌大的二房厅院落,回响着叮叮咚咚的声音。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今晚,轮到衙役赵小五和王福贵值夜班。  赵小五和王福贵打着灯笼巡查了一番镇府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见无异常,遂关上大门,上了门闩,然后回到厢房,拿出几样荷叶包着的下酒菜、一坛苞谷烧,慢悠悠地喝起酒来。  夜深人静,四周寂然。  远处,有打更声依稀传来。偶尔,深巷中还有一两声狗吠。  不久,风起,灯火摇曳,渐渐地,风越来越大。未几,狂风大作,昏天黑地,天如墨盘,电闪雷鸣,瞬间,大雨滂沱,豆大的雨点噼
期刊
老常躺在床上,越想越生气,爬起来想泡一杯茶,茶罐是空的,电壶是空的,积了一层厚灰的破铝壶也是空的。他家里穷得连口冷水都没的喝,也怨不得村主任说话难听了。  他后悔和村主任打赌了,去要扶贫款,应该说几句好听的话,咋能和村主任杠上呢?虽说村主任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儿,但大小是个官儿,是官儿就喜欢让人敬着供着,等人给他上香才办事呢!再说村主任还真不错,老常穷得亲兄弟都不认了,女人孩子也跑了,别人见他都是一
期刊
光绪初年,三次科考不第,已过而立之年的杨三品,见仕途无门,便笃志劳耕,褒扬祖业。闲暇之余,广结良朋,切磋诗书,品茶论道,好不快活。  一日子时,秋高气爽,星月同辉,清源河边,拱手送走几路文朋诗友的杨三品,见友人们的灯笼,在月色下闪闪烁烁,像天上洒落的星星;潺潺的清源河,薄雾缠绕,如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舞带,他脱口吟出“文朋诗友星光远,月宫仙雾脚下临”来。  “好诗,好诗!”  身后管家轻拍枯掌,却陡
期刊
程海每天早晨上班,都要见到老裴,有时在小区大门口,有时在理发店门前,这些都是程海的必经之地。  程海是一个小局的局长,老裴是专门磨剪子抢菜刀的。每次见面,老裴都要主动问候程海:“哎,老师傅,你吃过了吗?”这让程海比较恼火。因为程海并不老,才五十出头,正是英姿勃发的年龄,人也长得白白胖胖,穿一身西服,手里拎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一看就是个坐机关拿工资的人物。有几次老裴还看见了有小车来接他,但老裴偏偏喊
期刊
他长得奇丑无比,就算混进黑压压的群演队伍,也是最扎眼的那个。他甚至演不了恶奴甲、匪兵乙,只能扮死人,通常还是脸冲下,要不就是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那种。  不知从何时起,他变得忙碌起来,穿梭往来于各个剧组,只因扮相好、口碑好。扮死人也要口碑?  答案是肯定的。  一次,他身上著了火,明明是个意外,可所有人都忽略了。那个镜头其实早就过了,人们清理现场时发现他还纹丝不动地僵卧在那里,身上的火苗突突的,空气
期刊
去师大体育馆的路堵得厉害。等得太久,金强忍不住用力按了两下喇叭,这声响引得前面车里的司机探出头来,阴着脸,挑衅地瞪着金强。金强不愿意惹麻烦,转了头,不去看那人。金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门票。门票很精致,大字写着“××个人演唱会”。××!看到这个名字,金强好像被烫到了一样。  门票是从网上订的。等快递那天,金强几乎什么都干不进去。门票并不难买,过气的中年女明星,很容易被湮没,连快递似乎也很怠慢,直到
期刊
“四十岁,人生的又一次绽放!”  那天,偶尔读到这句话时,老李心头猛地一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先说说以前的老李吧!因为他是公司里为数不多的老员工了,有段时间,老李很郁闷。入职多年,眼见着昔日的同事有的升任分厂领导,有的被调往公司总部,唯有自己仍挣扎在车间的最基层,依旧是“大头兵”一个,内心便五味杂陈。  “你呀,一根筋,一辈子干活儿的命!”老婆曾经数落他。老李眼一瞪:“干活儿咋了?!没人干活
期刊
真正帮我摆脱短篇小说智性态度的那些人,是“迷惘的一代”的美国作家。我认识到他们的文学有一种与生活的联系,而我的短篇小说是没有的。然后发生了与这种态度有重要关联的事件,就是“波哥大事件”。1948年4月9日,当时一位政治领导人盖坦遭到了枪击,波哥大的人民在街头制造骚乱。那时我在公寓里准备吃午饭,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朝那个地方跑去,但是盖坦刚好被塞进一辆出租车送到医院去了。在我回公寓的路上,人们已经走上街
期刊
罗舜初从万松山南麓下来,准备回自己的住处。由于这段时间战事频繁,又加上近日鲁中军区开始修建万松山烈士陵园,罗舜初作为鲁中军区政委和烈士陵园建设的主持人,自然忙得不可开交。好在烈士陵园的修建已经开始,千头万绪的工作终于理顺,罗舜初感觉浑身上下轻松了不少。  傍晚的夕阳将天空映照得红彤彤的,大地笼罩在一片金黄之中,不远处的汶河水也泛着耀眼的光芒。罗舜初举起胳膊往上使劲儿伸了两下,迈开大步顺着山下一条小
期刊
天彻底黑了。窗外路灯下的杧果树树影婆娑。慕言点燃一根烟,大口吞吐,伸手将玻璃窗拉开。风吹乱了他的头发,连一嘴的烟也吹散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这家晚报社工作二十年了,他在这里成长,以为将来也会在这里变老。可是,时代杀死了报纸,今天是最后一天编版面,以后就要停办了。  他的目光无意识地看向窗外,一整条沿江路他闭上眼睛都能数出哪里是“莲姨”早餐店,哪里是刚刚关闭的“一网情深”网吧,哪里是新开的万源酒
期刊